1
目录
第一章 “8”字模型与飞镖模型...........................................................................................................................3
【模型 1】角的“8”字模型........................................................................................................................3
【模型 2】 角的飞镖模型.............................................................................................................................4
【模型 3】 边的“8”字模型.......................................................................................................................5
【模型 4】 边的飞镖模型.............................................................................................................................5
第二章 角平分线四大模型............................................................................................................................... 7
【模型 1】角平分线上的点向两边作垂线..................................................................................................7
【模型 2】截取构造对称全等......................................................................................................................8
【模型 3】角平分线+垂线构造等腰三角形..............................................................................................10
【模型 4】 角平分线+平行线.....................................................................................................................11
第三章 截长补短............................................................................................................................................. 13
【模型】 截长补短..................................................................................................................................... 13
第四章 手拉手模型......................................................................................................................................... 16
【模型】 手拉手......................................................................................................................................... 16
第五章 三垂直全等模型................................................................................................................................. 20
【模型】 三垂直全等模型......................................................................................................................... 20
第六章 将军饮马............................................................................................................................................. 23
【模型 1】 定直线与两定点...................................................................................................................... 23
【模型 2】 角到定点.................................................................................................................................. 26
【模型 3】 两定点一定长.......................................................................................................................... 29
第七章 蚂蚁行程............................................................................................................................................. 31
【模型 1】 立体图形展开的最短路径...................................................................................................... 31
第八章 中点四大模型..................................................................................................................................... 34
【模型 1】 倍长中线或类中线(与中点有关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34
【模型 2】 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可以考虑与顶点连接用“三线合一”.....................................36
【模型 3】 已知三角形一边的中点,可以考虑中位线定理.................................................................. 38
【模型 4】 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可以考虑构造斜边中线.......................................................... 41
第九章 半角模型............................................................................................................................................. 43
2
【模型 1】 倍长中线或类中线(与中点有关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43
第十章 相似模型............................................................................................................................................. 48
【模型 1】 A、8 模型.................................................................................................................................48
【模型 2】 共边共角型.............................................................................................................................. 50
【模型 3】 一线三角型...............................................................................................................................52
【模型 4】 倒数型...................................................................................................................................... 54
【模型 5】 与圆有关的简单相似.............................................................................................................. 56
【模型 6】 相似与旋转.............................................................................................................................. 57
第十一章 圆中的辅助线................................................................................................................................. 59
【模型 1】 连半径构造等腰三角形.......................................................................................................... 59
【模型 2】 构造直角形.............................................................................................................................. 60
【模型 3】 与圆的切线有关的辅助线...................................................................................................... 62
第十二章 辅助圆............................................................................................................................................. 64
【模型 1】 共端点,等线段模型.............................................................................................................. 64
【模型 2】 直角三角形共斜边模型.......................................................................................................... 65
3
第一章 “8”字模型与飞镖模型
【模型 1】角的“8”字模型
如图所示,AB、CD相交于点 O,连接 AD、BC.
结论:∠A+∠D=∠B+∠C.
模型分析
“8”字模型往往在几何综合题目中推导角度时用到.
模型实例
观察下列图形,计算角度:
(1)如图①,∠A+∠B+∠C+∠D+∠E= ;
(2)如图②,∠A+∠B+∠C+∠D+∠E+∠F= .
牛刀小试
1.(1)如图①,求∠CAD+∠B+∠C+∠D+∠E= ;
(2)如图②,求∠CAD+∠B+∠ACE+∠D+∠E= .
2.如图,求∠A+∠B+∠C+∠D+∠E+∠F+∠G+∠H= .
4
【模型 2】角的飞镖模型
如图所示,有结论:∠D=∠A+∠B+∠C.
模型分析
飞镖模型往往在几何综合题目中推导角度时用到.
模型实例
如图,在四边形 ABCD中,AM、CM分别平分∠DAB和∠DCB,AM与 CM交于M.
探究∠AMC与∠B、∠D间的数量关系.( 360
2
B DAMC ?? ??? ?
?
)
牛刀小试
1.(1)如图①,求∠CAD+∠B+∠C+∠D+∠E= ;
(2)如图②,求∠CAD+∠B+∠ACE+∠D+∠E= .
2.如图③,求∠A+∠B+∠C+∠D+∠E+∠F= ;
3.如图④,求∠A+∠B+∠C+∠D = .
图③ 图④
5
【模型 3】边的“8”字模型
如图所示,AC、BD相交于点 O,连接 AD、BC.
结论:AC+BD>AD+BC
模型实例
如图,四边形 ABCD的对角线 AC、BD相交于点 O
求证:(1)AB+BC+CD+AD>AC+BD;
(2)AB+BC+CD+AD<2AC+2BD.
【模型 4】边的飞镖模型
如图所示有结论: AB+AC>BO+C0.
6
模型实例
如图,点O为三角形内部一点.
求证:(1)2(AO+BO+CO)>AB+BC+AC;
(2)AB+BC+AC>AO+BO+CO.
牛刀小试
1.如图,在△ABC中,D、E在 BC边上,且 BD=CE
求证:AB+AC>AD+AE
2.观察图形并探究下列各问题,写出你所观察得到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1)如图①,△ABC中,P为边 BC上一点,请比较 BP+PC与 AB+AC的大小,并说明理
由;
(2)如图②,将(1)中的点 P移至△ABC内,请比较△BPC的周长与△ABC的周长的大
小,并说明理由;
(3)图③将(2)中的点 P变为 P1、P2,请比较四边形 BP1P2C的周长与△ABC的周长的大
小,并说明理由.
7
第二章 角平分线四大模型
【模型 1】角平分线上的点向两边作垂线
如图,P是∠MON的平分线上一点,过点 P作
PA⊥OM于点 A,PB⊥ON于点 B
结论:PB=PA
模型分析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构造模型,为边相等、
角相等、三角形全等创造更多的条件,进而可以快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模型实例
(1)如图①,在△ABC中,∠C=90°,AD平分∠CAB,BC=6,BD=4,那么点 D到直线
AB的距离是 ;
(2)如图②,∠1=∠2,∠3=∠4
求证:AP平分∠BAC
牛刀小试
1.如图,在四边形 ABCD中,BC>AB,AD=DC,BD平分∠ABC
求证:∠BAD+∠BCD=180°
8
2.如图,△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 CP与内角∠ABC的
平分线 BP交于点 P,若∠BPC=40°,则∠CAP= .
【模型 2】截取构造对称全等
如图,P是∠MON的平分线上一点,点 A是射线 OM上任意一点,
在 ON上截取OB=OA,连接 PB.
结论:△OPB≌△OPA
模型分析
利用角平分线图形的对称性,在角的两边构造对称全等三角形,可以得到对应边、对
应角相等。利用对称性把一些线段或角进行转移,这是经常使用的一种解题技巧。
模型实例
(1)如图①所示,在△ABC中,AD是△ABC的外角平分线,P是 AD上异于点 A的任意
一点,试比较 PB+PC与 AB+AC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如图②所示, AD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其他条件不变,试比较 PC-PB与 AC-AB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9
牛刀小试
1.已知,在△ABC中,∠B=2∠C,AD是∠BAC的平分线,AB=16,BD=8.
求线段 AC的长.
2.已知,在△ABC中,AB=AC,∠A=108°,BD平分∠ABC. 求证:BC=AB+CD.
3.如图所示,在△ABC中,∠A=100°,∠A=40°,BD是∠ABC的平分线,延长 BD至 E,
DE=AD.求证:BC=AB+CE.
10
【模型 3】角平分线+垂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如图,P是∠MO的平分线上一点,AP⊥OP于 P点,延长 AP于点 B.
结论:△AOB是等腰三角形
模型分析
构造此模型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也可以得到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进而得到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这个模型巧妙地把角平分线和三线合一联系了起来。
模型实例
如图,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中,∠A=90°,AB=AC,BD平分∠ABC,CE⊥BD,垂
足为 E.求证:BD=2CE.
牛刀小试
1.如图,在△ABC中,BE是角平分线,AD⊥BE,垂足为 D.
求证: 2 1 C? ?? ?? .
2.如图,在△ABC中,∠ABC=3∠C,AD是∠BAC的平分线,BE⊥AD于点 E.
求证: ? ?1
2
BE AC AB? ? .
11
【模型 4】角平分线+平行线
如图,P是∠MO的平分线上一点,过点 P作 PQ∥ON,交OM于点Q
结论:△POQ是等腰三角形
模型分析
有角平分线时,常过角平分线上一点作角的一边的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为证明
结论提供更多的条件,体现了角平分线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密切关系。
模型实例
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①所示,在△ABC中,EF∥BC,点 D在 EF上,BD、CD分别平分∠ABC、
∠ACB,写出线段 EF与 BE、CF有什么数量关系;
(2)如图②所示,BD平分∠ABC、CD平分∠ACG,DE∥BC交 AB于点 E,交 AC于点 F,
线段 EF与 BE、CF有什么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③所示,BD、CD分别为外角∠CBM、∠BCN的平分线,,DE∥BC交 AB延长
线于点 E,交 AC延长线于点 F,直接写出线段 EF与 BE、CF有什么数量关系?
12
牛刀小试
1.如图,在△ABC中,∠ABC、∠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 E,过点 E作 EF∥BC,
交 AB于点M,交 AC于点 N.若 BM+CN=9,则线段MN的长为 .
2.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点 E、F分别在 BD、AD上,EF∥AB, 且
DE=CD.求证:EF=AC
3.如图,在四边形 ABCD中,AD∥BC,点 E在 CD上,且 AE平分∠BAD,
BE平分∠ABC.求证:AD=AB-BC
13
第三章 截长补短
【模型】 截长补短
如图①,若证明线段 AB、CD、EF之间存在 EF=AB+CD,
可以考虑截长补短法.
截长法:如图②,在 EF上截取 EG=AB,再证明 GF=CD.
补短法:如图③,延长 AB至 H点,使 BH=CD,再证明 AH=EF.
模型分析
截长补短的方法适用于求证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截长,指在长线段中截取一段等于
已知线段;补短,指将短线段延长,延长部分等于已知线段。该类题目中常出现等腰三角
形、角平分线等关键词句,可以采用截长补短法构造全等三角形来完成证明过程。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已知在△ABC中,∠C=2∠B,AD平分∠BAC交 BC于点 D.
求证:AB=AC+CD
例 2.如图,已知OD平分∠AOB,DC⊥OA于点 C,∠A=∠GBD.
求证:AO+BO=2CO
14
牛刀小试
1.如图,在△ABC中,∠BAC=60°,AD是∠BAC的平分线,且 AC=AB+BD
求∠ABC的度数
2.如图,在△ABC中,∠ABC=60°,AD、CE分别平分∠BAC、∠ACB
求证:AC=AE+CD
3.如图,∠ABC+∠BCD=180°,BE、CE分别平分∠ABC、∠BCD
求证:AB+CD=BC
4.如图,在△ABC中,∠ABC=90°,AD平分∠BAC交 BC于点 D,∠C=30°,
BE⊥AD于点 E.求证:AC-AB=2BE
15
5.如图,Rt△ABC中,AC=BC,AD平分∠BAC交 BC于点 D,CE⊥AD交 AD于 F点,
交 AB于点 E.求证:AD=2DF+CE
6.如图,五边形 ABCDE中,AB=AC,BC+DE=CD,∠B+∠E=180°
求证:AD平分∠CDE
16
第四章 手拉手模型
【模型】 手拉手
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ADE是等腰三角形,AB=AC,AD=AE,∠BAC=∠DAE=?
结论: ABC ADE? ?? ,△BAD≌△CAE(一转成双)
模型分析
手拉手模型常和旋转结合,在考试中作为几何综合题目出现。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ADC与△EDC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连接 AG、CE,相交于点 H,
问:(1)AG与 CE是否相等? (2)AG与 CE之间的夹角为多少度?
17
例 2.如图,直线 AB的同一侧作△ABD和△BCE都为等边三角形,连接 AE、CD,二者
交点为 H.求证:
(1)△ABE≌△DBC;
(2)AE=DC;
(3)∠DHA=60°;
(4)△AGB≌△DFB;
(5)△EGB≌△CFB;
(6)连接 GF,GF∥AC;
(7)连接 HB,HB平分∠AHC.
牛刀小试
1.如图,在△ABC中,AB=CB,∠ABC=90°,F为 AB延长线上一点,点 E在
BC上,且 AE=CF.
(1)求证:BE=BF;
(2)若∠CAE=30°,求∠ACF度数.
18
2.如图,△ABD与△BCE都为等边三角形,连接 AE与 CD,延长 AE交 CD于点
H.证明:
(1)AE=DC;
(2)∠AHD=60°;
(3)连接 HB,HB平分∠AHC.
3.在线段 AE同侧作等边△CDE(∠ACE<120°),点 P与点M分别是线段 BE 和 AD的
中点. 求证:△CPM是等边三角形.
19
4.将等腰 Rt△ABC和等腰 Rt△ADE按图①方式放置,∠A=90°,AD边与 AB边重合,
AB=2AD=4.将△ADE绕点 A逆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 (0° <180°),BD的延长
线交 CE于 P.
(1)如图②,证明:BD=CE,BD⊥CE;
(2)如图③,在旋转的过程中,当 AD⊥BD时,求出 CP的长.
20
第五章 三垂直全等模型
【模型】 三垂直全等模型
如图,∠D=∠BCA=∠E=90°,BC=AC。
结论:Rt△BCD≌Rt△CAE。
模型分析
说到三垂直模型,不得不说一下弦图,弦图的运用在初中直角三角形中占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很多利用垂直倒角,勾股定理求边长,相似求边长都会用到从弦图中支离出来的
一部分几何图形去求解。图①和图②就是我们经常会见到的两种弦图。
三垂直图形变形如下图③、图④,这也是由弦图演变而来的。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AB⊥BC,CD⊥BC,AE⊥DE,AE=DE。
求证:AB+CD=BC。
例 2.如图,∠ACB-90°,AC=BC,BE⊥CE 于点 D,AD=2.5cm,BE=0.8cm。
求 DE 的长。
21
例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等腰 Rt△ABC 有两个顶点在坐标轴上,
求第三个顶点的坐标。
热搜精练
1.如图,正方形 ABCD,BE=CF。
求证:(1)AE=BF;
(2)AE⊥BF。
2.直线 l上有三个正方形 a、b、c,
若 a、c的面积分别是 5和 11,
则 b的面积是 。
3.已知,△ABC 中,∠BAC-90°,AB=AC,点 P为 BC 上一动点(B P分别过 B、C作 BE⊥AP 于点 E、CF⊥AP 于点 F。
(1)求证:EF=CF-BE;
(2)若 P为 BC 延长线上一点,其它条件不变,则线段 BE、CF、EF 是否存在
某种确定的数量关系?画图并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22
4.如图,在直角梯形 ABCD 中,AD∥BC,AB⊥BC,AD=2,BC=3,设∠BCD=? ,
以 D为旋转中心,将腰 DC绕点 D逆时针旋转 90°至 DE。
(1)当? =45°时,求△EAD 的面积;
(2)当? =30°时,求△EAD 的面积;
(3)当 0° <90°时,猜想△EAD 的面积与?
大小有无关系?若有关,写出△EAD 的面积 S
与? 的关系式;若无关,请证明结论。
5.如图,向△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 ABDE、正方形 ACFG,
过点 A作 AH⊥BC 于 H,AH 的反向延长线与 EG交于
点 P。求证:BC=2AP。
23
第六章 将军饮马
“将军饮马”问题主要利用构造对称图形解决求两条线段和差、三角形周长、四边形
周长等一类最值问题,会与直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抛物线等图形结合,在近年
的中考和竞赛中经常出现,而且大多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
【模型 1】 定直线与两定点
模型 作法 结论
当两定点 A、B在直线 l异侧
时,在直线 l上找一点 P,使
PA+PB 最小。
连接 AB交直线 l于点 P,点
P即为所求作的点。
PA+ PB 的最
小。
当两定点 A、B在直线 l同侧
时,在直线 l上找一点 P,使
PA+PB 最小。
作点 B关于直线 l的对称点
B′,连接 AB′交直线于点
P,点 P即为所求作的点。
PA+PB 的最小
值为 AB′。
当两定点 A、B在直线 l同侧
时,在直线 l上找一点 P,使
PA PB? 最大。
连接 AB并延长交直线 l于点
P,点 P即为所求作的点。
PA PB? 的
最大值为 AB。
当两定点 A、B在直线 l同侧
时,在直线 l上找一点 P,使
PA PB? 最大。
作点 B关于直线 l的对称点
B′,连接 AB′并延长交直
线于点 P,点 P即为所求作
的点。
PA PB? 的
最大值为
AB′。
24
当两定点 A、B在直线 l
同侧时,在直线 l上找一点
P,使 PA PB? 最小。
连接 AB,作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直线 l于点
P,点 P即为所求作的点。
PA PB?
的 最 小 值 为
0。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正方形 ABCD 的面积是 12,△ABE 是等边三角形,点 E 在正方形 ABCD 内,在
对角线 AC上有一点 P,则 PD+PE 的最小值为 。
例 2.如图,已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4,∠BCD=15°,P为 CD
上的动点,则 PA PB? 的最大值是多少?
热搜精练
1.如图,在△ABC 中,AC=BC=2,∠ACB-90°,D是 BC 边的中点,E是 AB 边
上一动点,则 EC+ED 的最小值是 。
25
2.如图,点 C的坐标为(3, y),当△ABC 的周长最短时,求 y的值。
3.如图,正方形 ABCD 中,AB-7,M 是 DC 上的一点,且 DM-3,N 是 AC 上的一
动点,求 DN MN? 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26
【模型 2】 角到定点
模型 作法 结论
点 P在∠AOB 的内
部,在 OB 上找点 D,在
OA 上找点 C,使得△PCD
周长最小。
分别作点 P关于
OA、OB 的对称点 P′、
P",连接
P′P",交 OA、OB
于点 C、D,点 C、D即为
所求。
△PCD 周长最小为
P′P"。
点 P在∠AOB 的内
部,在 OB 上找点 D,在
OA 上找点 C,使得
PD+CD 最小。
作点 P关于 OB 的对
称点 P′,过点 P′作
P′C⊥OA 交 OB 于点 C,
点 C、D即为所求。
PC+CD 的最小值为
P′C。
点 P、Q在∠AOB 的
内部,在 OB 上找点 D,
在 OA 上找点 C,使得四
边形 PQDC 周长最小。
分别作点 P、Q关于
OA、OB 的对称点 P′、
Q′,连接 P′Q′,交
OA、OB 于点 C、D,点
C、D即为所求。
PC+CD+DQ 的最小值
为 P′Q′,所以四边形
PQDC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P′Q′+PQ。
模型实例
27
例 1.如图,∠AOB=30°,∠AOB 内有一定点 P,且 OP=10,在 OA 上有一
点 Q,OB 上有一点 R。若△PQR 周长最小,则最小周长是多少?
热搜精练
1.如图,∠MON=40°,P为∠MON 内一定点,A为 OM 上的点,B为 ON上的点,
当△PAB 的周长取最小值时:
(1)找到 A、B点,保留作图痕迹;
(2)求此时∠APB 等于多少度。如果∠MON=?,∠APB 又等于多少度?
2.如图,四边形 ABCD 中,∠BAD=110°,∠B=∠D=90°,在 BC、CD 上分别
找一点 M、N,使△AMN 周长最小,并求此时∠AMN+∠ANM 的度数。
28
3.如图,在 x轴上找一点 C,在 y轴上找一点 D,使 AD+CD+BC 最小,并
求直线 CD的解析式及点 C、D的坐标。
4.如图∠MON=20°,A、B分别为射线 OM、ON 上两定点,且 OA=2,OB=4,
点 P、Q分别为射线 OM、ON 上两动点,当 P、Q运动时,线段
AQ+PQ+PB 的最小值是多少?
29
【模型 3】 两定点一定长
模型 作法 结论
如图,在直线 l上找
M、N两
点(M在左),使得
AM+MN+NB 最小,且 MN=d。
将点 A向右平移 d个
单位到 A′,作 A′关于直
线 l的对称点 A",连接 A"B
交直线 l于点 N,将点 N向
左平移 d个单位到 M,点
M、N即为所求。
AM+MN+NB 最小为
A"B 。
如图, 1l ∥ 2l , 1l , 2l
之间距离为d,在 1l , 2l 分
别找 M、N两点,使得 MN⊥
1l ,且 AM+MN+NB 最小。
将点 A向下平移 d个
单位到 A′,连接 A′B交
直线 2l 于点 N,将点 N向上
平移d个单位到 M,点 M、
N即为所求。
AM+MN+NB 的最小值
为 A′B+ d。
模型实例
例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 OABC 如图所示,
点 A在 x轴正半轴上,点 C在 y轴正半轴上,且 OA=6,OC=4,
D 为 OC 中点,点 E、F在线段 OA 上,点 E在点 F左侧,EF=2。
当四边形 BDEF 的周长最小时,求点 E的坐标。
30
热搜精练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 OACB 的顶点 O在坐标原点,顶点 A、B分别在,
x轴、 y轴的正半轴上,A(3,0),B(0,4),D为边 OB 的中点。
(1)若 E为边 OA 上的一个动点,求△CDE 的周长最小值;
(2)若 E、F为边 OA上的两个动点,且 EF=1,当四边形 CDEF 的周长最小时,求点 E、F的
坐标。
2.村庄 A和村庄 B位于一条小何的两侧,若河岸彼此平行,要架设一座与河岸垂直的桥,
桥址应如何选择,才使 A与 B 之间的距离最短?
31
第七章 蚂蚁行程
【模型 1】 立体图形展开的最短路径
模型分析
上图为无底的圆柱体侧面展开图,如图蚂蚁从点 A沿圆柱表面爬行一周。到点 B的最
短路径就是展开图中 AB′的长, 2 2' ' ' 'AB AA A B? ? 。做此类题日的关键就是,正确展开
立体图形,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准确找出最短路径。
模型实例
例 1.有一圆柱体油罐,已知油罐底面周长是 12m,高 AB 是 5m,要从点 A处开始绕油罐一
周建造房子,正好到达 A点的正上方 B处,问梯子最短有多长?
例 2.如图,一直圆锥的母线长为 QA=8,底面圆的半径 2r ? , 若一只小蚂蚁从 A点出发,
绕圆锥的侧面爬行一周后又回到 A点,则蚂蚁爬行的最短
路线长是 。
32
例 3.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 30cm、20cm、10cm,一只蚂蚁从 A
处出发到 B处觅食,求它所走的最短路径。(结果保留根号)
热搜精练
1.有一个圆锥体如图,高 4cm,底面半径 5cm,A 处有一蚂蚁,若蚂蚁欲沿侧面爬行到 C处,
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
2.如图,圆锥体的高为 8cm,底面周长为 4cm,小蚂蚁在圆柱表面爬行,从 A点到 B点,
路线如图,则最短路程为 。
33
3.桌上有一个圆柱形无盖玻璃杯,高为 12厘米,底面周长 18厘米,在杯口
内壁离杯口距离 3厘米的 A处有一滴蜜糖,一只小虫 22 杯子外壁,当它正好在蜜糖相
对方向离桌面 3厘米的 B处时,突然发现了蜜糖,问小虫至少爬多少厘米才能到达蜜糖
所在的位置。
4.已知 O为圆锥顶点,OA、OB 为圆锥的母线,C为 OB的中点,一只小蚂蚁
从点 C开始沿圆锥侧面爬行到点 A,另一只小蚂蚁也从 C点出发绕着圆锥侧面爬行到点
B,它们所爬行的最短路线的痕迹如图所示,若沿 OA剪开,则得到的圆锥侧面展开图为
( )
5.如图,一只蚂蚁沿着边长为 2的正方体表面从点 A出发,经过 3个面爬行
到点 B,如果它运动的路径是最短的,则最短距离为 。
34
6.如图是一个边长为 6的正方体木箱,点 Q 在上底面的棱上,AQ=2,一只
蚂蚁从 P点出发沿木箱表面爬行到点 Q,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
7.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等于 5cm、3cm 和 1cm,A和 B 是
这个台阶的两个相对的端点,A点上有一只蚂蚁,想到 B点去吃可口的食物。请你想一想,
这只蚂蚁从 A点出发,沿着台阶面爬到 B点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第八章 中点四大模型
【模型 1】 倍长中线或类中线(与中点有关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35
模型分析
如图①,AD 是△ABC 的中线,延长 AD至点 E使 DE=AD,易证:△ADC≌△EDB(SAS)。
如图②,D是 BC 中点,延长 FD 至点 E使 DE=FD,易证:
△FDB≌△FDC(SAS)。当遇见中线或者中点的时候,可以尝试倍长中线或类中线,构造全
等三角形,目的是对已知条件中的线段进行转移。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已知在△ABC 中,AD是 BC 边上的中线,E是 AD上一点,连接
BE并延长 AC 于点 F,AF=EF。求证:AC=BE。
热搜精练
1.如图,在△ABC 中,AB=12,AC=20,求 BC 边上中线 AD 的范围。
36
2.如图,在△ABC 中,D是 BC 的中点,DM⊥DN,如果 2 2 2 2BM CN DM DN? ? ? 。
求证: ? ?2 2 214AD AB AC? ? 。
【模型 2】 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可以考虑与顶点连接用“三线合一”
模型分析
等腰三角形中有底边中点时,常作底边的中线,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
合一”的性质得到角相等或边相等,为解题创造更多的条件,当看见等腰三
角形的时候,就应想到:“边等、角等、三线合一”。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在△ABC 中,AB=AC-5,BC=6,M 为 BC 的中点,MN⊥AC 于点 N,
求 MN 的长度。
37
热搜精练
1.如图,在△ABC 中,AB=AC,D 是 BC 的中点,AE⊥DE,AF⊥DF,且 AE=AF。
求证:∠EDB=∠FDC。
2.已知 Rt△ABC 中,AC=BC,∠C=90°,D为 AB 边的中点,∠EDF=90°,
∠EDF 绕点 D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 AC、CB(或它们的延长线)于 E、F。
(1)当∠EDF 绕点 D旋转到 DE⊥AC 于 E 时(如图①),
求证:
1
2DEF CEF ABC
S S S? ?? ? ? ;
(2)当∠EDF 绕点 D旋转到 DE 和 AC 不垂直时,在图②和图③这两种情况下,
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 DEFS? 、 CEFS? 、
ABCS?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38
【模型 3】 已知三角形一边的中点,可以考虑中位线定理
模型分析
在三角形中,如果有中点,可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利用三角形中位线
的性质定理:DE∥BC,且
1
2
DE BC? 来解题,中位线定理既有线段之间的位
置关系又有数量关系,该模型可以解决相等,线段之间的倍半、相等及平行
问题。。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AB=CD,E、F 分别是 BC、AD 的中点,连接 EF
并延长,分别与 BA、CD 的延长线交于点 M、N。
求证:∠BME=∠CNE。
39
热搜精练
1.(1)如图①,BD、CE 分别是△ABC 的外角平分,过点 A作 AD⊥BD、
AE⊥CE,垂足分别为 D、E,连接 DE。
求证:DE∥BC, ? ?1
2
DE AB BC AC? ? ? ;
(2)如图②,BD、CE 分别是△ABC 的内角平分,其它条件不变。上述结论是否成立?
(3)如图③,BD 是△ABC 的内角平分,CE是△ABC 的外角平分,其它条件不变。DE与 BC
还平行吗?它与△ABC 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其中一种情况
进行证明。
40
2.问题一:如图①,在四边形 ACBD 中,AB 与 CD 相交于点 O,AB=CD,E、F分别是 BC、AD
的中点,连接 EF分别交 DC、AB 于点 M、N,判断△OMN 的形状,请直接写出结论;
问题二:如图②,在△ABC 中,AC>AB,点 D在 AC 上,AB=CD,E、F 分别是 BC、
AD 的中点,连接 EF 并延长,与 BA 的延长线交于点 G,若 ∠EFC=60°,
连接 GD,判断△AGD 的形状并证明。
41
【模型 4】 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可以考虑构造斜边中线
模型分析
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遇见斜边中点时,经常会作斜边上的中线,利用直
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
1
2
CD AB? ,来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而且
可以得到两个等腰三角形:△ACD 和△BCD,该模型经常会与中位线定理一起综合应用。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在△ABC 中,BE、CF 分别为 AC、AB 上的高,D为 BC 的中点,
DM⊥EF 于点 M。求证:FM=EM。
热搜精练
1.如图,在△ABC 中,∠B=2∠C,AD⊥BC 于点 D,M为 BC 的中点,AB=10。
求 DM的长度。
42
2.已知,△ABD 和△ACE 都是直角三角形,且∠ABD=∠ACE=90°,连接 DE,
M 为 DE 的中点,连接 MB、MC。求证:MB=MC。
3.问题 1:如图①,△ABC 中,点 D是 AB边的中点,AE⊥BC,BF⊥AC,垂足
分别为点 E、F,AE、BF 交于点 M,连接 DE、DF。若DE kDF? ,则 k的值
为 ;
问题 2:如图②,△ABC 中,CB=CA,点 D是 AB 边的中点,点 M在△ABC 内部,且∠MAC=∠
MBC。过点 M分别作 ME⊥BC,MF⊥AC,垂足分别为点 E、F,连接 DE、DF。若 DE=DF;
问题 3:如图③,若将上面问题②中的条件“CB=CA”变为“CB≠CA”,其它条件不变,试
探究 DE 与 D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43
第九章 半角模型
【模型 1】 倍长中线或类中线(与中点有关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已知如图:
①∠2=
1
2
∠AOB;
②OA=OB。
连接 F′B,将△FOB 绕点 O旋转
至△FOA 的位置,连接 F′E、FE,
可得△OEF′≌△OEF。
模型分析
(1)半角模型的命名:存在两个角度是一半关系,并且这两个角共顶点;
(2)通过先旋转全等再轴对称全等,一般结论是证明线段和差关系;
(3)常见的半角模型是 90°含 45°,120°含 60°。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已知正方形 ABCD 中,∠MAN=45°,它的两边分别交线段 CB、DC
于点 M、N。
(1)求证:BM+DN=MN;
(2)作 AH⊥MN 于点 H,求证:AH=AB。
44
例 2.在等边△ABC 的两边 AB、AC 上分别有两点 M、N,D为△ABC 外一点,
且∠MDN=60°,∠BDC=60°,BD=DC。探究:当 M、N分别在线段 AB、AC
上移动时,BM、NC、MN 之间的数量关系。
(1)如图①,当 DM=DN 时,BM、NC、MN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2)如图②,当 DM≠DN 时,猜想(1)问的结论还成立吗?写出你的猜想
并加以证明。
例 3.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B+∠ADC=180°,E、F分别是 BC、CD 延长
线上的点,且∠EAF=
1
2
∠BAD。求证:EF=BE-FD。
45
热搜精练
1.如图,正方形 ABCD,M 在 CB 延长线上,N在 DC 延长线,∠MAN=45°。
求证:MN=DN-BM。
2.已知,如图①,在 Rt△ABC 中,∠BAC=90°,AB=AC,点 D、E分别为线段
BC 上两动点,若∠DAE=45°。探究线段 BD、DE、EC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
关系。小明的思路是:把△AEC 绕点 A顺时针旋转 90°,得到△ABE′,连接 E′D,使
问题得劲解决。请你参考小明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以下问题:
(1)猜想 BD、DE、EC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并对你的猜想给予证明;
(2)当动点 E在线段 BC 上,动点 D运动到线段 C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②,
其它条件不变,(1)中探究的结论是否发生改变?请说明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
46
3.已知,在等边△ABC 中,点 O是边 AC、BC 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M、N
分别在直线 AC、BC 上,且∠MON=60°。
(1)如图①,当 CM=CN 时,M、N分别在边 AC、BC 上时,请写出 AM、CN、MN
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如图②,当 CM≠CN 时,M、N分别在边 AC、BC 上时,(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若成立,请你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③,当点 M在边 AC上,点 N在 BC 的延长线上时,请直接写出线段 AM、CN、MN
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4.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B+∠D=180°,AB=AD,E、F 分别是线段 BC、
CD 上的点,且 BE+FD=EF。求证:∠EAF=
1
2
∠BAD。
47
5.如图①,已知四边形 ABCD,∠EAF 的两边分别与 DC的延长线交于点 F,与
CB 的延长线交于点 E连接 EF。
(1)若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当∠EAF=45°时,EF 与 DF、BE 之间有怎样
的数量关系?(只需直接写出结论)
(2)如图②,如果四边形 ABCD 中,AB=AD,∠ABC 与∠ADC 互补,当
∠EAF=
1
2
∠BAD 时,EF 与 DF、BE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结论并证明;
(3)在(2)中,若 BC=4,DC=7,CF=2,求△CEF 的周长(直接写出结论即可)。
48
第十章 相似模型
【模型 1】 A、8模型
已知:∠1=∠2
结论:△ADE∽△ABC
模型分析
如图,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中,我们常通过作平行线,从而得出 A型或 8型相似,在
做题时,我们也常常关注题目中由平行线所产生的相似三角形。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在△ABC 中,中线 AF、BD、CE 相交于点 O。
求证:
1
2
OF OE OD
OA OC OB
? ? ? 。
例 2.如图,点 E、F分别在菱形 ABCD 的边 AB、AD 上,且 AE=DF,BF 交 DE 于
点 G,延长 BF 交 CD 的延长线于 H,若 2AF
DF
? 。求
HF
BG
的值。
49
热搜精练
1. 如图,D、E分别是△ABC 的边 AB、BC
上的点,且 DE∥AC,AE、CD 相交
于点 O,若 S△DOE:S△COA=1:25,
则 S△BDE与 S△CDEE的比是 。
2. 如图所示,□ABCD 中,G是 BC 延长线上的
一点,AG 与 BD 交于点 E,与 DC
交于点 F,此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共
有 对。
3.如图,在△ABC 中,中线 BD、CE 相交于点 O,连接 AO并延长,交 BC
于点 F。求证:点 F是 BC的中点。
4.在△ABC 中,AD 是角平分线,求证:
AB BD
AC CD
? 。
5.如图,△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D是边 BC 的中点,E在 AB上,且 AE:
BE=2:1。求证:CE⊥AD。
50
【模型 2】 共边共角型
已知:∠1=∠2
结论:△ACD∽△ABC
模型分析
上图中,不仅要熟悉模型,还要熟记模型的结论,有时候题目中会给出
三角形边的乘积或比例关系,我们要能快速判断题中的相似三角形,模型中由△ACD∽△
ABC,进而可以得到 2AC AD AC? ? 。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D是△ABC 边 BC 上的一点,AB=4,
AD=2,∠DAC=∠B,如果△ABD 的面积为 15,
那么△ACD 的面积为 。
例 2.如图,在 Rt△ABC 中,∠BAC-90°,AD⊥BC 于 D。
(1)图中有多少对相似三角形?写出来;
(2)求证: 2AC AD AC? ?
热搜精练
1.如图所示,能判定△ABC∽△DAC 的有 ;
①∠B=∠DAC;②∠BAC=∠ADC;
③ 2AC DC BC? ? ;④ 2AD BD BC? ? 。
2.已知△AMN 是等边三角形,∠BAC=120°。求证:
(1) 2AB BM BC? ? ;
(2) 2AC CN CB? ? ;
(3) 2MN BM NC? ? 。
51
3.如图,AB 是半圆 O的直径,C是半圆上的一点,过 C作 CD⊥AB 于 D,
2 10AC ? ,AD:DB=4:1。求 CD的长。
4.如图①,Rt△ABC 中,∠ACB-90°,CD⊥AB,我们可以利用△ABC∽△ACD
证明 2AC AD AB? ? ,这个结论我们称之为射影定理,结论运用:如图②,
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6,点 O是对角线 AC、BD 的交点,点 E在 CD上,过点 C作 CE⊥
BE,垂足为 F,连接 OF。
(1)试利用射影定理证明△BOF∽△BED;
(2)若 DE=2CE,求 OF 的长。
52
【模型 3】一线三角型
已知,如图①②③中:∠B=∠ACE=∠D。
结论:△ABC∽△CDE
模型分析
在一线三等角的模型中,难点在于当已知三个相等的角的时候,容易忽略隐含的其它
相等的角,此模型中的三垂直相似应用较多,当看见该模型的时候,应立刻能看出相应的
相似三角形。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在等边△ABC 中,P为 BC 上一点,D为 AC 上一点,且∠APD=60°,
BP=1,CD=
2
3
,则△ABC 的边长为 。
例 2.如图,∠A=∠B=90°,AB=7,AD=2,BC=3,在边 AB 上取一点 P,使得
△PAD 民△PBC 相似,则这样的 P点共有 个。
53
热搜精练
1.如图,△ABC 中,∠BAC=90°,AB=AC=1,点 D是 BC 边上的一个动点
(不与 B、C点重合),∠ADE=45°。
(1)求证:△ABD∽△DCE;
(2)设 BD= x,AE= y,求 y关于 x的函数关系式;
(3)当△ADE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 AE 的长。
2.如图,在△ABC 中,AB=AC=10,点 D是边 BC 上一动点(不与 B、C重合),
∠ADE=∠B=? ,DE 交 AC 于点 E,且 4cos
5
? ? ,下列结论。
①△ADE∽△ACD;②当 BD=6 时,△ABD 与△DCE 全等;
③△DCE 为直角三角形时,BD等于 8或 12.5;④0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
3.如图,已知矩形 ABCD 的一条边 AD=8,将矩形 ABCD 折叠,使得顶点 B
落在 CD 边上 的 P点外,折痕与边 BC交于 O,连接 AP、OP、OA。
(1)求证:△OCP∽△PDA;
(2)若△OCP 与△PDA 的面积比为 1:4,求边 AB的长。
54
【模型 4】 倒数型
条件:AF∥DE∥BC
结论:
1 1 1
AF BC DE
? ?
模型分析
仔细观察,会发现该模型中含有两个 A型相似模型,它的结论是由两个 A
型相似的结论相加而得到的,该模型的练习有助于提高综合题能力水平。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AF∥BC,AC、BF 相交于点 E,过 D作 ED∥AF 交 AB 于点 D。
求证:
1 1 1
ABF ABC ABES S S
? ?
? ? ?
。
热搜精练
1.如图,在△ABC 中,CD⊥AB 于点 D,正方形 EFGH 的四个顶点都在△ABC
的边上。求证:
1 1 1
AF BF GF
? ? 。
55
2.正方形 ABCD 中,以 AB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 ABE,连接 DE 交 AC 于 F,交 AB
于 G,连接 BF。求证:
(1)AF+BF=EF;
(2)
1 1 1
AF BF GF
? ? 。
56
【模型 5】 与圆有关的简单相似
图①中,由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易得△PAC∽△PDB;
图②中,由圆的内接四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易得△PAC∽△PDB;
图③中,通过作辅助线构造,易得△PAC∽△PCB。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点 P在⊙O外,PB 交⊙O于 A、B两点,PC交⊙O于 D、C两点。
求证:PA PB PD PC?? ? 。
热搜精练
1.如图,P是⊙O内的一点,AB 是过点 P的一条弦,设圆的半径为 r,OP=d。
求证: 2 2PA PD r d? ? ? 。
2.如图,已知 AB 是⊙O的直径,C、D是半圆的三等分点,延长 AC、BD 交于点 E。
(1)求∠E的度数;
(2)点 M是 BE 上一点,且满足 2EM EB CE? ? ,
连接 CM,求证:CM是⊙O的切线。
57
【模型 6】 相似与旋转
如图①,已知 DE∥BC,将△ADE 绕点 A旋转一定的角度,连接 BD、CE,得到如图②,结
论:△ABD∽△ACE。
模型分析
该模型难度较大,常出现在压轴题中,以直角三角形为背景出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求较高,考察知识点有相似、旋转、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是优等生必须掌握的一种
题型。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在 Rt△ABC 中,∠BAC=60°,点 P在△ABC 内,且 3PA ? ,
PB=5,PC=2。求 S△ABC。
热搜精练
1.如图,△ABC 和△CEF 均为等腰三角形,E在△ABC 内,∠CAE+∠CBE=90°,连接 BF。
(1)求证:△CAE∽△CBF;
(2)若 BE=1,AE=2,求 CE的长。
58
2.已知,在△ABC 中,∠BAC=60°。
(1)如图①,若 AB=AC,点 P在△ABC 内,且∠APC=6150°,PA=3,PC=4,把△APC 绕着点
A顺时针旋转,使点 C旋转到点 B处,得到△ADB,连接 DP。①依题意补全图 1;②直接
写出 PB 的长;
(2)如图②,若 AB=AC,点 P在△ABC 外,且 PA=3,PB=5,PC=4,求∠APC 的度数;
(3)如图③,若 AB=2AC,点 P在△ABC 内,且 3PA ? ,PB=5,
∠APC=120°,请直接写出 PC 的长。
59
第十一章 圆中的辅助线
【模型 1】 连半径构造等腰三角形
已知 AB 是⊙O的一条弦,
连接 OA、OB,则∠A=∠B。
模型分析
在圆的相关题目中,不要忽略隐含的已知条件,我们通常可以连接半径构造等腰三角
形,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圆中的相关定理,解决角度的计算问题。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CD 是⊙O的直径,∠EOD=84°,AE交⊙O于点 B,
且 AB=OC,求∠A。
热搜精练
1.如图,AB 经过⊙O的圆心,点 B在⊙O上,
若 AD=OB,且∠B=54°。试求∠A的度数。
2.如图,AB 是⊙O的直径,弦 PQ交 AB 于 M,且
PM=MO。求证:弧
1
3
AP ? 弧 BQ。
60
【模型 2】 构造直角形
图①,已知 AB 是⊙O的直径,点 C是圆上一
点,连接 AC、BC,则∠ACB=90°。
如图②,已知 AB 是⊙O的一条弦,过点 O作
OE⊥AB,则 2 2 2OE AE OA? ? 。
模型分析
(1)如图①,当图形中含有直径时,构造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在证
明有关问题中注意 90°的圆周角的构造。
(2)如图②,在解决求弦长、弦心距、半径问题时,在圆中常作弦心距或连接半径作为辅
助线,利用弦心距、半径和半弦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已知⊙O的直径 AB 和弦 CD相交于点 E,
AE=2,BE=6,∠DEB=60°,求 CD的长。
例 2.如图,AB 是⊙O的直径,AB=AC,BC 交⊙O于点 D,
AC 交⊙O于点 E,∠BAC=45°。
(1)求∠EBC 的度数;
(2)求证:BD=CD。
61
热搜精练
1.如图,⊙O的弦 AB、CD 互相垂直,垂足为 E,且 AE=5,BE=13,点 O到 AB
的距离为 2 10 ,求点 O到 CD距离,线段 OE的长及⊙O的半径。
2.已知,AB 和 CD 是⊙O的两条弦,且 AB⊥CD 于点 H,连接 BC、AD,作
OE⊥AD 于点 E。求证:
1
3
OE BC? 。
3.如图,直径 AB=2,AB、CD 交于点 E且夹角为 45°,
则 2 2CE DE? ? 。
62
【模型 3】 与圆的切线有关的辅助线
(1)切线的性质;
(2)切线的判定方法。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OA、OB 是⊙O的半径,且 OA⊥OB,P 是 OA 上任意一点,BP 的延长线交⊙O于
Q,过 Q点的切线交 OA 的延长线于 R。求证:RP=RQ。
例 2.如图,△ABC 内接于⊙O,过 A点作直线 DE,当∠BAE=∠C,试确定直线
DE 与⊙O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63
热搜精练
1.如图,在△ABC 中,以 AB为直径的⊙O分别于 BC、AC 相交于点 D、E,
BD=CD,过点 D作⊙O的切线交 AC 于点 F。求证:DF⊥AC。
2.如图,AB 是⊙O的直径,AC 是它的切线,CO平分
∠ACD。求证:CD是⊙O的切线。
3.如图,直线 AC 与⊙O相交于 B、C两点,E是弧 BC 的中点,D是⊙O上一点,若∠EDA=
∠AMD。求证:AD是⊙O的切线。
64
第十二章 辅助圆
【模型 1】 共端点,等线段模型
模型分析
(1)若有共端点的三条等线段,可考虑构造辅助圆;
(2)构造辅助圆是方便利用圆的性质快速解决角度问题。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ABC 和△ACD 都是等腰三角形,AB=AC,AC=AD,连接 BD。
求证:∠1+∠2=90°。
热搜精练
1.如图,△ABC 为等腰三角形,AB=AC,在△ABC 的外侧作直线 AP,点 B与点 D关于 AP 轴
对称,连接 BD、CD,CD 与 AP 交于点 E。求证:∠1=∠2。
2.已知四边形 ABCD,AB∥CD,且 AB=AC=AD=a,
BC=b,且 2a>b,求 BD 的长。
65
【模型 2】 直角三角形共斜边模型
模型分析
(1)共斜边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同侧或异侧,都会得到四点共圆;
(2)四点共圆后可以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到角度相等,完成角度等量关系的转化,是证明角
相等重要的途径之一。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AD、BE、CF 为△ABC 的三条高,H为垂心,问:
(1)图中有多少组四点共圆;
(2)求证:∠ADF=∠ADE。
66
例 2.如图,E是正方形 ABCD 的边 AB 上的一点,过点 E作 DE的垂线交
∠ABC 的外角平分线于点 F。求证:EF=DE。
热搜精练
1.如图,锐角△ABC 中,BD、CE 是高线,DG⊥CE 于 G,EF⊥BD 于 F。
求证:FG∥BC。
2.如图,BE、CF 为△ABC 的高,且交于点 H,连接 AH 并延长交 BC 于点 D。
求证:AD⊥BC。
67
3.如图,等边△PQR 内接于正方形 ABCD,其中点 P、Q、R分别在边 AD、AB、
DC 上,M是 QR 的中点。求证:不论等边△PQR 怎样运动,点 M为不动点。
4.如图,已知△ABC 中,AH是高,AT 是角平分线,且 TD⊥AB,TE⊥AC。
求证:∠AHD=∠A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