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专题探究:拼接拱桥 课件(17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专题探究:拼接拱桥 课件(17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24 11:10:25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粤教科技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身边的桥梁第3课 专题探究:拼接拱桥石拱桥的石块要拼接成什么形状才有一定的承重能力呢?(一)提出问题要把小构件拼接成拱形(二)作出假设用什么形状的小构件更容易拼成拱形呢?(二)作出假设假设1:把构件做成梯形能制作有一定承重能力的拱形结构。假设2:把构件做成方形能制作有一定承重能力的拱形结构。(二)作出假设实验材料:切成梯形和方形的冬瓜块(或者萝卜块)、重物(三)制定计划完成活动手册1:设计一个有一定承重能力的拱桥。(三)制定计划要求:
1. 利用冬瓜块设计一座跨度8厘米的拱桥。
2. 把冬瓜块切成大小和形状都合适的小块构件。
3. 将小块构件拼接成拱圈结构。
4. 测试拱圈的承重能力 。(三)制定计划如果用方形的构件能否直接搭建出一个拱圈的形状?还需要什么小构件?(三)制定计划(四)搜集证据根据实验要求切出需要的构件,拼接拱圈。(四)搜集证据将方形构件拼接成拱圈,拱座顶住拱脚,用重物测试承重能力,记录数据。(四)搜集证据将梯形构件拼接成拱圈,拱座顶住拱脚,用重物测试承重能力,记录数据。(四)搜集证据梯形构件拼接的拱圈(四)搜集证据方形构件要加入三角形的小构件才能拼接成拱形。(四)搜集证据方形构件拼接的拱圈(四)搜集证据梯形的构建更容易拼接出一个拱圈,而且承重能力更强。(五)得出结论
五年级下册第 3 课《专题探究:拼接拱桥》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分析
《专题探究:拼接拱桥》是《科学》五年级下册“身边的桥梁”单元中的第
3 课。本课主要让学生探究如何用小构件拼接出桥面下的拱圈,是对上一课的延伸。
这是一节专题探究课,学生通过拼接拱桥,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知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本课训练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较简单的生活问题和科学问题。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八个要素。本课主要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等要素进行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
生活中用于建设拱桥的石块随处可见。然而在自然界中,极少有完全匹配拱圈的完整石块,所以拱桥一般都由小块构建拼接而成,这样的真实情境会引发学生关注“用一块块石头拼起来的拱桥怎么不会塌”的问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对拱能增强桥面的承重能力有一定的认识,为本课运用萝卜等材料探究不同形状的小构件拼接的拱圈的承重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了解科学探究的要素。
能通过有计划的探究步骤,认识由小块构件拼接而成的拱桥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
了解社会的需求是桥梁发展的动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用梯形小块构件连续拼接起来的拱形结构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小块构件拼接拱圈,制作出有一定承重能力的拱形结构。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仪器,教学课件。学具准备:
萝卜若干,塑料水果刀,盒子 2 个,重物若干。
六、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媒体:出示石拱桥图片。
问题:用什么形状的小石块拼接石拱桥,才有一定的承重能力?
(二)作出假设
根据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媒体:石拱桥拱圈的图片。
任务:要把小构件拼接成拱形。
假设 1:把构件做成梯形能制作有一定承重能力的拱形结构。假设 2:把构件做成方形能制作有一定承重能力的拱形结构。
(三)制定计划
任务:根据以上假设设计一个具有一定跨度的拱桥。材料:萝卜。
活动: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任务 1:设计一座有一定承重能力的拱桥。要求:①用萝卜块设计一座跨度 8cm 的拱桥。②把萝卜块切成大小和形状(方
形或梯形)都合适的小块构件。③将小块构件拼接成拱桥结构。④测试拱桥的承重能力。
(四)搜集证据
任务:按照以上计划,将材料切成小块构件,拼接成拱桥。
活动:①将方形构件拼接成拱圈,用拱座顶住拱脚,用重物测试承重能力, 并记录数据。②将梯形构件拼接成拱圈,用拱座顶住拱脚,用重物测试承重能力, 并记录数据。
(五)得出结论
结论:比较两次实验数据,梯形的构件更容易拼接出拱桥,而且承重能力更强。
七、板书设计
3. 专题探究:拼接拱桥
梯形小构件拼接的拱形结构具有较强承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