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5 导体与绝缘体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5 导体与绝缘体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24 13:4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橡皮筋、铜丝、 银丝、铝片、铁丝、牙签、硬币、导线、粉笔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重点: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概念和安全用电意识培养 。
教学难点:制作检测器和探究检测物体的方法。
教学模式:引导—探究式
程序流程: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探究、提升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收集整理数据——结合收集的信息、分类、找出规律——
巩固扩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引入:教师演示实验:
出示一个电路,把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2、提问: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3、讲解:也就是说电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里面的铜丝可以导通电路,外面的塑料不能导通电路。在我们身边,有的物体能导电,有的物体不能导电。
学生倾听并观看教师的演示。
 期望学生发现: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铜丝能导电。
教师开门见山的引入研究主题,清楚地示范检测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正确的检测方法,为后面的检测活动打下基础。
  

二、学习检测一块橡皮方法
  1、谈话:(出示橡皮)那么橡皮容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呢?说说就能算数吗?
  2、提问:对,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检测。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检测它们是否能导电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是电路检测器)
  3、谈话:好,那我们就请一个同学上来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下。
  4、提问:这样算完成了吗?检测完橡皮就这样放吗?大家对这位同学的检测方法有什么建议吗?
  5、讲解: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学会一种更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请大家先用一分钟时间仔细看看是怎么做的。(投影出示: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大屏幕出示: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1)从右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并记录。(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4)连续重复检测一次。(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光记录在记录单上。(6)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6、提问:谁来说说这样检测的科学性?
  7、师:我们再请一个同学按科学的方法来检测一次。
  8、出示记录表。
 学生倾听并猜想,学生利用获得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积极尝试,主动交流,认真学习科学、规范的操作方法。理解科学操作方法的实质。

先请学生按原有经验检测,从而与科学的检测方法相比较,体会科学操作方法的意义,领会科学的严谨性,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质的飞跃。
  本课的重点是检测橡皮的过程。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关键是让学生理解检测方法。因此不惜时间让大家讨论这样操作的科学性,为的是小组检测20个物体时能按照科学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三、检测20种物品
  1、谈话:好,同学们都学会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老师手里有20种物体,到底哪些容易让电流通过呢,哪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呢?我已经把这些物体的名称印在记录纸上了。请大家来看一看,猜想一下它们可以让小灯泡亮还是不可以小灯泡亮?在猜想的可以亮的物体下打勾,在猜想的不可以让小灯泡亮的物体下面打叉,有疑问的打个问号。(师示范)
  2、讲解:下面我们来检测20个物体。老师给大家15分钟时间完成实验。时间一到,组长立刻就把材料收起来上交,明白吗?看哪组实验速度快,完成的质量又高。
3、要求:在大家动手做之前老师这里,有几个温馨提示:
(1)小组学会分工与合作。
(2)在检测每个物体时,一定要严格检测,先预测、再自检,检测、再检测,如果不一样,还要进行第三次,四次的检测,然后才能做出判断。
(3)在检测的过程中,材料应该从大的材料盒拿出,待该材料检测完后,放入小的的盒子里,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4)检测完成,一起整理实验结果,准备汇报, 整理实验器材,实验停止。
 4、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听清实验要求,认真、规范实验。
先对20种物体是否导电进行猜测,不让猜测流于形式。对同学们的猜测结果进行分类,一目了然,有争议的打上问号,从而引出谁的猜测正确。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问他的依据是什么,了解他的生活经验和先前有的知识。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四、交流汇报,丰富概念:
1、谈话:我们检测已经结束,现在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拿着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汇报,哪些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物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拿好不同颜色的笔,做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师对照黑板上同学们的预测,做一定的更改,并对更改过的做上红色的记号) (幻灯出示概念:我们把像铜丝一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像塑料一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板书:导体
绝缘体
2、提问:哪类物体是导体?哪类物体是绝缘体?
五、巩固扩展,培养安全意识。
  1、讲解:找找教室里的东西,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2、指出教室的电灯开关。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3、总结: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防止触电,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积极交流,积极归纳,观察、交流。
把检测结果与预测情况对照,可以看我们预测时出错了多少,并且直观地看出导体的共性。
  通过检测,观察,归纳,丰富了学生导体概念的外延。
  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

六、板书:导体: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
绝缘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 我们称之为绝缘体。
七、教学反思:这一课的重点是学生以小组作的形式对不同物体是绝缘体还是导体进行预测、两次检测、得出结论。学生4人一组边实验边填好实验报告。学会合作的非常愉快,课堂活跃而有序。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导体与绝缘体有一定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金属是导体,塑料等物体是绝缘体,这节课,科学实验的数量较多,如何开展这些实验,材料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自己的教学语言还应该再严谨些干净些,课堂教学机智也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