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震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现象,明白地震是由岩层断裂所产生的震波引起的。
2、能力目标:搜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及地震造成的危害。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对地震的研究历史,以及现代科学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
学习难点:
知道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教具、学具】: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
2.毛巾(每组两条)、干木棍(每人一根)长30厘米直径1厘米的左右(学生能折断)。
教师准备:
1.地震的视频资料(现象、对比照片)、课件资料(地震成因、前兆、保护、实验要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
1.导入新课
看,我们的家乡多么美丽。但是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很多日子令我们难忘。
课件出示5.12(带背景图片),看到这个日子,你想起了什么??
(汶川大地震)。
教师讲述: 是啊,2008年5月12号,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痛苦而难忘的,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课件展示: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和视频。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地震发生时都有哪些现象发生?关于地震,你们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
学生谈想法和感受。
2.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
3.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5分钟)
1.交流地震资料,认识地震现象。
(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
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
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
(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2.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地震成因。
(1)谈话:既然地震的危害性那么大,那么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家先来猜一猜。
(2)小组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猜测、汇报)
我们的猜想如何呢?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大家的猜想呢?(做实验)
实验是我们研究科学的最好的方法。材料大家已经准备好了,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3)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其中)
【回答预设:生1:我们把毛巾平铺在桌面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
生2:我们认为岩层石有好多层,应该把毛巾叠成几层,才更好。
生3:用手握住木棒两端,用力压。】
大家设计的很好。不过在动手之前,老师有个小要求:安全最重要,别让木棍伤到了自己和同学,再就是小组要注意分工和合作。
(4)出示实验要求:(课件展示)
【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1)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2)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
(5)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棍放好,分组实验。
3.汇报探究结果,总结地震成因。
(1)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回答预设:生1:我们挤压毛巾,毛巾有的地方向上了,有的地方向下了,毛巾不平了,一褶一褶的。
生2:我们发现越是用力,毛巾褶皱的越厉害。
生3:当我们用力压木棍时,木棍弯曲,越用力,木棍弯曲越厉害。
生4:再继续用力呢?木棍断了。】
(2)师:断时有没有新的发现?
【回答预设:生1:手感觉到有很大的力。生2:手感到了木棍的震动,手有麻的感觉。生3:还听到了"啪"的一声。】
师适时补充:大家的发现可真多,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想想看,在实验中,木棍,毛巾相当于地震中的什么?
(是地下的岩石)
(3)师:对,一层一层的岩石重叠起来就构成了地壳中的岩层。那么,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4)小组讨论,总结地震形成的原因。
(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变成一褶一褶的,压力继续增大,岩层就会断裂。
断裂的时候,会像木棍一样有震动。)
师:大家想,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是由于岩层的断裂造成的,此外,还有因为火山爆发,大地陷落等原因造成的。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0分钟)
1.地震有什么危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汇报。
2.地震有什么好处吗?
(1)地震能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2)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3)地震还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
3.怎样预防地震
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我们怎样来对地震进行预测,减少灾难的发生呢?
(1)地震前兆,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课件展示)
当地震发生前,有什么前兆?
震前动物有预兆,大猫衔着小猫跑,牛羊螺马不进圈。鸟雀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2)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
(课件展示)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现在,人们预测地震的仪器越来越先进,日本发明制造的测震仪能在地震发生1分钟前测出,但是1分钟是何等的短暂!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能够做有心人,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让预测地震就像天气预报那样平常、准确。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5分钟)
1.教师提问:今天的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交流、反思)
2. 讨论:地震来了,怎么办?你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预设1: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
预设2:当地震发生时,首选的是想办法离开高楼大厦,到相对空旷的地方——逃生;第二,如果在房子里出不去,要拉掉电闸、关好煤气以防起火,躲藏到卫生间或有一定支撑力的物体如桌子、床的下面——躲藏等等。……
3. 避震演习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现场避震演习,发生地震了,同学们不要慌张,抓紧进行自救。
教师评价:大家做得很好,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用知识守护我们的生命。
师生小结:虽然我们懂得了很多,但是对于地震的预测我们仍然没有办法解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能够做有心人,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让预测地震就像天气预报那样平常、准确。有没有信心?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5分钟)
1.做《体验与探究》上相关习题。
2.作业:课下制作一期有关地震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地 震
形成原因
预测方法
自救常识
【使用说明】
教学反思
1、本课探究的是地震这一特殊自然对象,所以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利用视频资料和图片再现了地震时的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地震来临时的情景和破坏力,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欲望。合理运用一体机及课件,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欲望。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感知地震现象,加深理解。
通过模拟实验一,让学生在实验中,静静体味薄木片断裂时两只手阵痛的感觉和断裂瞬间的响声,把它想像成地震发生时地表断裂和同时所产生的震响。通过观看地震影像,让学生观察地震瞬间范围倒塌的现象学生必然会受到心灵的冲击,适时引导学生体验地震灾害发生时,人类的生活设施在地震中破坏的情况,人们的恐惧与无奈心情,感受地震灾害的无情。
教师角色转换,做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五年级的学生已有查找资料的能力,所以我在课前布置他们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在交流中,学生的发言各有侧重点,下面的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这样学习不再是一个枯燥的事,而是一个有趣的、可以有自己创意的、自主的过程。这就是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和同伴一起合作学习,教师从包办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了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
2、使用建议:
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整理了大量地震资料,这样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地震知识,更让课堂的回答精彩纷呈,也能提高了他们的资料搜集整理能力。
3、需破解的问题。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环节前能否让老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动手设计实验,这样实验做的更加得心应手,对地震的形成印象会更深一些。
PAGE
6
(共24张PPT)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
美丽的台儿庄
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
倒塌的房屋
唐山大地震
被损坏的桥梁
唐山大地震
毁坏的车辆
地震的危害
在城市:房屋坍塌、燃气泄漏、交通中断、停水断电、通讯中断等
在山区:山体滑坡、水库垮坝、铁轨变形、桥梁垮塌
此外,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
在海底:会引起海啸,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实验要求:
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
(1)把毛巾叠成长方形,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
(2)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
温馨提示
1.注意安全,别让木棍伤到自己和同学。
2.小组内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3.实验结束后,收拾好实验材料。
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推理想象一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吗?
毛巾受到压力,会发生褶皱。
当岩层受到巨大的压力,会发生褶皱。
大地猛烈地震动,建筑物倒塌,这时就会发生地震。
岩层受到很大压力会断裂
岩层断裂时有很大的声响
当木棍受到很大压力时就会断裂。
有很大的声响.
手感到麻木。
在地震前往往会有一些前兆,如地下水位突然改变、井水冒泡发浑,动物惊慌不安,天气反常等异常反应。
古代对地震的研究
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空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学校自救
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空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
家庭自救
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