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1937年4月,法西斯轰炸了西班牙重镇格尔尼卡,无辜居民惨遭屠杀,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并以此事件为题材,创作了震撼画坛的名作《格尔尼卡》。画面采用了立体主义等多种手法与风格,描绘了战争带给居民的伤亡和惊恐。整个画面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毕加索与《格尔尼卡》 <和平鸽>
第2课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1.理解20世纪30年代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特点。(重点)
2.正确认识西班牙内战的性质。(难点)
3.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失败的原因。(难点)
临沂第二十四中学 李征
1、中国抗日战争发展的阶段特点:
从局部到全民族抗战
1931年开始局部
1937年全民族抗战
2、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特点:
(1)两党独立领导,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2)持久抗战,持续时间最长反法西斯战争
国民政府领导正面战场:
①淞沪会战——粉粹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②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③台儿庄大捷重创日军,歼敌1万人。
(3)是亚洲抗日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领导敌后战场:游击战;百团大战等,牵制大量日军
埃塞俄比亚
地中海
红
海
印度洋
①埃塞俄比亚战略地位重要,自然资源丰富;
②意大利经济危机的影响;
③意大利无力在欧洲抗衡,把矛头指向非洲。
1.原因
2.概况
①1935年10月,意大利军队不宣而战,入侵埃塞俄比亚,意军速胜企图没有得逞。
②1936年5月,意军攻陷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不久,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然资源丰富。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不仅能把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连接起来,还可以控制英法从红海到印度洋的航道,加强其在地中海东部的势力。所以,墨索里尼上台后,处心积虑地准备入侵埃塞俄比亚。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评述埃塞俄比亚失败原因:
“第一,它不但是弱国,而且是小国。
第二,它不如中国进步,它是一个古老的奴隶制到农奴制的国家,没有资本主义,没有资产阶级政党,更没有共产党,没有中国这样的军队,更没有如同八路军这样的军队。
第三,它不能等候国际的援助,它的战争是孤立的。
第四,这是主要的,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与课本p51页第4、5自然段分析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暂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内因:
(2)外因: ①意大利:
②英法:
①双方力量对比悬殊:②埃塞俄比亚装备陈旧③战术指导思想失误… …
准备充分,装备先进,手段残忍(施放毒气)……
对意大利的侵略活动采取绥靖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3.败因
1.背景
(1)西班牙于1931年成立共和国。
(2)1936年,西班牙左派政党组织的人民阵线上台执政,打击了保守势力。
2.爆发:1936年7月代表西班牙右翼势力的佛朗哥将军发动叛乱,内战爆发。
3.各种势力的态度
(1)德、意向叛军提供装备,并派出军队直接参战。
(2)苏联向西班牙共和政府提供援助。在共产国际的号召下,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组成“国际纵队”开赴西班牙。
(3)英、法“不干涉”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
4.性质: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 反法西斯 民族解放战争。
5.结果:1939年,共和国政府灭亡,佛朗哥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
(二战彩排)
材料: 对西方列强来说,这场内战是又一次令人吃惊的失败。正如在埃塞俄比亚的情况下一样,面对轴心国的侵略,它们再次表现出自己的软弱和优柔寡断,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德国吞并奥地利的时候,德国是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吞并奥地利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原因
①力量对比:法西斯国家力量强大,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弱小,无法单独取得斗争的胜利。
②大国政策:一些大国的纵容、绥靖、中立自保,使30年代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③国际环境: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30年代反法西斯局部战争为何未能遏制二战爆发?
(2)特点
①从作用上看:对法西斯的扩张具有一定抵制。
②从过程上看:在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中,都受到英、法、美绥靖政策的抑制,基本上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③从结果上看: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国力弱,而且各自为战,很难取得斗争的胜利。
1.背景:德、意、日三国在对外扩张中加快了相互勾结的步伐。
2.过程
(1)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2)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3)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3.影响:初步形成一个最富侵略性的 法西斯 国家集团,威胁世界和平。
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止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惟一方法。
——希特勒
思考:为什么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团要打着“反共产国际”的旗号结盟?
1、反对苏联和共产国际等国际进步力量。(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他们的侵略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2、欺骗、麻痹西方大国。(争夺殖民地与世界霸权,不可避免地将与英法等国冲突)
结盟的目的如果不包括战争,这种结盟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我们缔结同盟就是为了战争。---—希特勒
英法美
绥靖政策
法西斯国家
侵略扩张
德意日法西斯
结盟
日本
意大利
德意志
共产国际
指导反法西斯
世界人民
反法西斯
中国、朝鲜
埃塞俄比亚
西班牙
世界人民
反法西斯同盟
世界主要矛盾演化为:
法西斯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的矛盾
知识体系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国联没有制裁日本。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虽然对意实行经济制裁,却未把石油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掌握下的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军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实际上有利于意大利。
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德意援助叛军,公开武装干涉。英法采取了不干涉政策,对德意向佛朗哥提供武器听之任之。美国执行“中立法”,貌似公正。
隔岸观火
助纣为虐
3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三国人民打击了国际法西斯势力,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地位
由于一些大国纵容、绥靖、中立自保,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阴谋。
内容简介:1937年的西班牙,共和军与代表法西斯势力的国民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正在西班牙教书的美国教师罗伯特毅然加入了国际纵队,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战斗中。
海明威与西班牙内战
《丧钟为谁鸣》
1937年初,海明威以记者身份来到被围困中的马德里,借了钱买救护车支援共和国政府。1940年, 《丧钟为谁鸣》 (《战地钟声》)又译问世。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小块,那本土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所以千万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海明威《丧钟为谁鸣》前言
无论谁死了,
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我从不问这丧钟为谁而鸣,
它为我,也为你。 ——英国十七世纪诗人约翰·堂恩
德国最先杀共产党员,我因为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没有抗议。
随后他们杀犹太人,我因为不是犹太人,所以没有抗议。
后来,他们杀工会会员,我因为不是工会会员,所以没有抗议。
再后他们杀天主教徒,我因为不是天主教徒,所以没有抗议。
最后他们拿着屠刀奔我来了,这时已经没有剩下几个人起来抗议了。
——《我没有说话》
德国著名神学家兼信义宗牧师马丁·尼莫拉的一首诗(忏悔文)
非 洲
地 中 海
直布罗陀海峡
大 西 洋
从西班牙的地理位置,德意法西斯为什么要干涉西班牙内战?导致了什么影响?
⑴原因
1.支持佛朗哥法西斯势力
2.夺取西班牙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
3.把西班牙变为检验自己军事实力的实验场
德、意武装干涉
品种 德 国 意大利
飞机(架) 650 1 000
坦克、装甲车(辆) 200 950
大炮(门) 700 约2 000
西班牙内战头两年德意向叛军提供的武器装备
据有关统计,在整个内战期间,德意派往西班牙的军队分别达到5万和15万人,提供的援助总额分别为5亿马克和15亿里拉。
⑵表现
⑶内战性质变化
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共产国际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建“国际纵队”
苏联提供巨大援助,支持西班牙人民进行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苏联及共产国际的态度
概念阐释
1.轴心国: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法西斯国家联盟,领导者是纳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及与它们合作的一些国家和占领国。名称源于1936年11月1日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与纳粹德国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因柏林和罗马在同一经度线上,因此,后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称为“轴心”,参加国称为“轴心国”。
2.国际纵队:指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期间,许多国家的工人、农民等为支援西班牙人民反对佛朗哥反动军队和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所组成的志愿军。后泛指为反对侵略,不同国籍的人志愿组成的军队。
2、“不干涉”和“中立”政策实质是一种什么政策?
绥靖政策
为自身安全
企图祸水东引
1、 德意对西班牙的侵略已经严重损害了英法的利益,它们为何仍然一退再退?
切断英法与东方联系
包抄法国
英法的“不干涉”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
思维点拨
绥靖政策是英法两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种姑息纵容的政策,它们打算祸水东引,把矛头指向苏联,这使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