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4 21:39: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 时 计 划

课题 22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与情感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重点 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关键 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齐背《桃花源记》…… 这篇文章,给大家展示了一个美、乐、奇的世界。 其实,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再到荀子的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讲解文中通假字 讲解文中古今异义词 7、讲解文中一词多义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背诵介绍关于《礼记》的文学常识? 教师讲授: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注意节奏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把握文章内容。探究: (1)请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2)教师讲解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掌握文中文言实词。 大道之行也:施行 选贤与能:通“举” 讲信修睦:培养…… 学生举手发言:《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学生组内互读互听,共同学习文中生字。 学生认真倾,注意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读出: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在文中的意思。例如: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品味情感 作者认识如何构建理想的社会 文章从哪几方面展开论述的 本文的写作特点探究 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点探究 链接生活,总结升华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探究: (1)作者认为如何建构理想的社会? 教师总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先用自己的话概括,再说出原文。 教师点拨:从三个方面 (3)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教师讲解:结构严谨分明、说理透彻;表达美好理想;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 (4)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点拨:联系文章第三层分析。 (5)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教师总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教师总结:《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学生精读课文,小组讨论分析问题。 预期引导:(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矜、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男有分,女有归;(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学生结合课文,分析现实社会的影子: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 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谈当今社会需要做的努力……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大同社会”呼吁、奋斗过? 2、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学生列举,如: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天下为公…… 小组讨论,比较分析两篇文相似之处(略) 大胆发言,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