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情境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学者刘向加以汇编整理,按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在各国的政治活动和言论,反映了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著名的寓言“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就出自该书。
作品简介
背 景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也是一名十分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先秦齐国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在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进行游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yì
kuī
jiàn
bànɡ jī
cháo
zhāo
jī
shú
字词学习
昳丽( ) 朝服衣冠( )
窥镜( ) 孰 ( )
谤讥( ) 间进( )
期年( ) 皆朝于齐( )
修:
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孰与: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长,这里指身高
光艳美丽
早晨穿戴好衣帽。
照镜子。
与……相比怎么样,表比较
译文: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及: 旦日:
不若:
孰: 若:
孰视之:
弗如远甚:
美我:
私:
比得上
第二天
不如,比不上
谁,什么
如
仔细地看他。孰,通“熟”,仔细。之,代指徐公
远远不如
认为我美。美,认为…美
动词,偏爱
译文: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诚:
皆以美于徐公:
地方:
左右:
莫: 四境:
蔽:
的确,实在。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
土地方圆
君主左右近侍之臣
没有谁
全国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译文: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面刺:
寡人:
谤讥:
市朝:
闻:
门庭: 时时: 间: 期年: 虽:
当面指责
古帝王、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指“议论”,没有贬意
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使……听到”
指宫廷
常常
间或、偶然
即使
满一年
译文: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通 “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通 假 字
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朝廷)
(参与)
(朝见)
时时而间进
又何间焉
吾妻之美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以……为美)
(漂亮;好看)
(间或、偶然)
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上等)
(送上,进献)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谁,哪一个)
(通“熟”, 仔细)
一词多义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初步感知
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
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2.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分别是怎样回答的,这样回答的原因是什么?
妻
妾
客
回答
原因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私我
畏我
有求于我
研读课文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3.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彩。
研读课文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研读课文
4.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5.邹忌为什么要进谏?
邹忌在与徐公比美中,听到三人的奉承而差点受蒙蔽,想到国君身边奉承者大有人在,受蒙蔽的机会更多,因而他在朝廷上现身说法,讽谏齐王。
研读课文
6.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王之蔽甚矣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7.具体说明邹忌怎样类比推理。
妻私我→
妾畏我→
客有求于我→
皆以美于徐公→
研读课文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生动地反映了齐威王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也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
8.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研读课文
1.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义简要分析。
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思”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皆朝于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人 物 形 象
1.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请你赏析文本的讽谏艺术。
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
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
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
写 作 特 点
2.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你做简要分析。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
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写 作 特 点
1.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拓 展 延 伸
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2.《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拓 展 延 伸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进谏的缘起
进谏的内容
齐王纳谏
受蔽
清醒
比徐公美
私、畏、求我
根据
结论
私、畏、求王
王之蔽甚矣
生活小事
类比推想
除蔽
效果
进谏有赏
皆朝于齐
国家大事
虚心纳谏
广开言路
板 书
这篇课文通过邹忌以身设喻,规劝齐王纳谏的事,说明了国君广开言路、虚心接受谏言,对于修明国家政治的重大意义。
课堂小结
简单写一写学习本文之后的感受和心得体会。可以从结构写法上着笔,也可以从纳谏这件事上着笔,或者从邹忌讽谏的技巧着笔。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