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这场战争
中国被轰进了近代的大门
顺乎世界之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9世纪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
中国的农民
西方的农民
清朝的纺织业
西方的纺织业
英国议会
清朝的朝会
清军
西方士兵
一、19世纪的“世界之潮流”是什么?
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
——林则徐《软沉私议》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今欧、日之强,皆以开国会行立宪之故…请即定立宪为国体,预定国会之期,明诏布告天下。”
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
——康有为奏折
思考:准确把握住19世纪世界潮流的是
从1840年鸦片战争,经过了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才真正把握了世界潮流。
以1895年为界,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
二、浪潮之巅的“迎”与“拒”
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
——林则徐《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需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林则徐致友人信
(一)弄潮:嬗变
林则徐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诚知夫远客之中,
有明理行义,
上通天象,
下察地理,
旁彻物情,
贯穿今古者,
是瀛寰之奇士,
域外之良友,
尚可以谓之曰夷狄乎 ”
——魏源《海国图志》
轮船招商局在上海的总局
洋学实有逾于华学者。
——李鸿章致友人信
从林则徐、魏源到李鸿章再到梁启超,看待西方的观念发生了哪些
你如何评价这一变化
即使扫除震荡,推陷其旧习而更张之,然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
——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
中国自古一统...常处于独立之势,吾民称之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国......
自数千年以来,未尝与平等之国相遇,故视吾国之外,无他国焉。
国家思想者何?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人类自千万年前,分孳各地,自言语风俗,以至思想法制,行质异,精神异,而有不得不自国其国。循物竞天择之公例,国与国不能不冲突。故真爱国者,虽外国之神圣大哲,必不愿服从其主权之下,必不肯以丝毫之权利于他族。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根据材料,为什么古人称中国为“天下”?国家包含几层含义?从“天下”到“国家”称谓的背后隐藏了观念怎样的变化
“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
——谭嗣同《仁学》
“以自由为本,以民主为用。”
——严复《原强》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夫所谓道本者,三纲四维是也。
——张之洞《劝学篇》
思考:谭嗣同、严复的主张与张之洞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从“华夷”到“中外”
从“天下”到“国家”
从“三纲”到“民权”
(一)弄潮:嬗变
他(康有为)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二)弄潮:求新
请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视角,解读康有为的政治观点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康有为
融合自新
成为近代文化主题
(二)弄潮:求新
光绪《定国是诏》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三)逆流:固守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三、如何顺乎潮流
思想解放,首先是自我心灵的解放
谢谢!
江南制造总局
开平煤矿
京师同文馆旧址
北洋水师威海卫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