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次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北周北方南方魏
蜀
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
汉隋
朝东魏北齐南朝北朝西魏(一)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一、改革的背景1、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2、崛起: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马背上得天下” = “马背上治天下”?材料一: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占据有利地势筑坞立堡,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这些豪强地主称为宗主,坞堡里的农民实际上是坞堡主控制的依附程度不等的农民,向坞堡主交纳地租,承担劳役和兵役。这种宗主督护制有许多弊端,宗主往往隐瞒户籍借此逃避赋役。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有何危害?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1、基层政治制度不够完善:地方与中央矛盾激化。 材料二:“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2、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材料三:“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3、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1、阶级矛盾激化:由于赋税制度的混乱、租调徭役繁重、贪官横行,
2、民族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未能处理好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3、统治危机严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二)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必要性认识:
拓拔统治者一时不能适应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
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盾。 “千古第一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为什么对她评价这么高?北魏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可能性掌握实权,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 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 谥称“文明太皇太后”。冯太后是位典型的“铁碗女人”。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掌控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在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文明皇后(冯太后)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一、改革的背景⒈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
⒉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必要性
⒊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可能性二、改革的目的1、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2、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三、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冯太后孝文帝建立新制移风易俗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①推行均田制
②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
③设立三长制
④推行租调制迁都洛阳阅读下列材料: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项改革的原因。措施:推行均田制。
原因:中原长期战乱,百姓流亡;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收入锐减。露田(无主荒地)
男:40亩
女:20亩桑田(已经耕种过的土地)
男:20亩禁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可继承买卖1、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2、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调,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实质:国家土地所有制。
(一)实行均田制第一阶段:建立新制(冯太后主持) 4、均田制的作用(1)对农民: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2)对地主:官吏得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保障。
(3)对国家: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局限性:因为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故而无法抑制兼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官田)均田制(二)整顿吏治(484年)吏治腐败,贪污成风,激化阶级矛盾改革内容:(1) 任期不固定
(2) 严惩贪赃枉法
(3) 建立俸禄制
吏治有所好转,减轻掠夺,巩固统治改革原因改革影响(三)废除宗主督护制,推行三长制改革前北魏基层行政组织:三长制改革后宗主北魏政权农民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农民北魏政权影响: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四)推行新的租调制1、内容: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2、含义:
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
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3、作用:
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转折点:巧设计迁都洛阳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
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问题:为什么孝文帝要把都城迁到洛阳?494年 洛阳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1、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2、迁都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2)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1)直接目的: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此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孝文帝 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3、如何迁都:南伐北魏孝文帝不行!兴师动众,半途而废岂不被人笑话! 陛下,雨太大了,还是暂缓南征,准备撤兵吧。不南伐也可以,必须迁都洛阳 那……那?
那好吧……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打击保守势力,保证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①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率军南下,定都洛阳。3、过程:4、意义:②既对阴谋叛乱者予以镇压,又在不影响改革的前提下,允许大臣“冬则居南,夏则居北”。③后又规定迁入洛阳的鲜卑人葬在洛阳。 仿汉制(一)主要措施:第二阶段:雷厉风行,革除旧俗 易服饰断北语改汉姓通婚姻重汉臣易服装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北魏孝文帝自己娶四姓(崔、卢、郑、王)女子入宫,又为他的五个弟弟娶汉族大姓的女子做正妻。并把鲜卑族的几个公主嫁个汉族大姓。通婚姻孝文帝废太子
孝文帝要彻底革除旧俗,在当时引起了一部分鲜卑人的强烈反感,其中也包括他的太子元恂。元恂不过是个14岁的孩子,却成了反对革除旧俗的先锋。他身体肥胖,嫌河南太热,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乘父亲去嵩山的机会,带着左右心腹逃往平城。小领军元俨领卫兵拦截,闹到天黑,方才平息。孝文帝得知此事大惊,回宫后,召太子来见,痛加训责,还与兄弟咸阳王元禧两个轮流动手,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然后命人把他扶出去禁闭起来。这一顿打得着实是重,元恂躺了一个多月才能起床。后来,孝文帝把元恂废为庶人,派兵看守。次年三月,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说他仍在谋划作乱。孝文帝令人带毒酒逼他自杀,其时年仅15岁。 ①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
②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③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移风易俗的影响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
孝文行改革,旧俗尽扫光。
均田加俸禄,南迁到洛阳。
鲜卑封建化,民族融合强。总结:四、改革的影响(一)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1、生产方式农耕化:使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洛阳繁盛,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3、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最重要),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2、社会制度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二)评价
四、改革的影响总之,这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成功改革,以上情况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局限全盘汉化,没有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使得鲜卑拓跋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而消亡了。有人认为:“孝文帝改革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所以改革不值得肯定”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北方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评论观点链接高考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深度分析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1、改革的必要性:与时俱进,适时改革
2、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措施、权力、个人等等
3、改革的曲折性:利益再分配,既得利益反对,复杂、艰巨性
4、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探究原因把握规律
1、概念阐释: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拓展——民族融合2、表现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拓展——民族融合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马克思3、中国民族融合的几个高潮1、三国至南北朝
2、五代十国
3、元朝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根据气象学家的报告,中国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第三个寒冷期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至13世纪),第四个寒冷期是元末明初到清末(15至20世纪)。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基本吻合。4、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⒈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⒉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⒊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⒋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 。
⒌友好交往。北魏建立统一黄河流域推动经济发展阶级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改革迫在眉睫推行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冯太后与孝文帝锐意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推动封建化推动民族融合单元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