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物圈》 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思路
常言道:学无定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研究探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满足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生物圈”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课下收集有关生物圈的资料,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渠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2、 教材分析
本节是冀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章《生态系统》,第三节《生物圈》的教学内容。
《生物圈》中有很多成员,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让学生懂得不仅要爱自己的小家,更要爱人类共同的家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所以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提高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使学生的行为习惯与环境相适应;同时让学生弄清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培养学生爱护生物圈的情感,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 尝试搜集和分析资料;
4.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能力目标:
1. 使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 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写作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
2.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见解。
教学重点:
1.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难点:
1.生物圈的范围。
2.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
根据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对“生物圈”的学习,组织学生对生物圈的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弄清楚地球上的哪些地方有生物,然后认识到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本节的重点。通过两个学生的表演:来到月球上的小草和火星上的小兔,从反面证明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然后给学生提供视频《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最后每人给小鸟写一封信,促进学生在理解利用土地、砍伐森林对生物圈的影响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达到更进一步的突破。
五、教学媒体
PPT课件、视频资料
六、课时建议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收集星球及生物圈等方面的资料,制作课件。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资料的能力。 收集宇宙中各大星球的资料以及生物圈的资料。
情境导入 出示课件,展示美丽的太空,富有生机的地球, 伴随着刘德华的歌曲《大中国》引起学生注意并欣赏。提出问题:地球的所有地方都有生物吗?生物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呢?既然如此,你想了解这个家吗?引入课题:生物圈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而又好奇的氛围中愉快地进入角色,开始本课的学习 在教师的描述下,引发对生物圈观察、欣赏、思考。
一、自主学习 通过展示课件,引出自学要点。1.生物圈的概念。2.生物圈的范围。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条件。4.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观看生动的课件后,再根据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自学课本104-105页的内容。
二、小组讨论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内讨论交流自学收获,讨论内容就是自学内容。1.生物圈的概念。2.生物圈的范围。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条件。4.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组内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讨论交流总结知识点
三、新课学习1.生物圈的概念 教师请小组代表展示学习结果。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给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积极发言,自己有不同看法及时表达出来。
2.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通过展示课件,引出生物圈的范围。1、大气圈中的生物是怎样分布的?(问题分解:越往高空,大气中的氧气怎样变化?在距离地表15KM范围内,温度怎样变化?)2、水圈中的生物是怎样分布的?(问题分解:越往海洋深处去,光线有什么变化?温度有什么变化?)3.想一想:地球内部的温度一样吗?生物怎样分布?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看生动的课件后,再根据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范围。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学生表演生物圈的范围。表演结束,学生概括出: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4、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比较大屏幕上的图片。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竞争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方式和应用。 小结:讨论1:向日葵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肥料;长颈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气、阳光和温度。讨论2:向日葵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中有水分;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土壤中缺水;牛生活在陆地上,而海豚生活在海洋中。讨论3: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没有水,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所以干旱会使粮食减产。讨论4、假如你什么都不携带,到其它星球上去做客,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分析及处理能力,达到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目的,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根据手中的资料、结合教材,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①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③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 ④没有氧气会窒息而死,没有水会渴死……
5.看视频 大屏幕播放《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学生看大屏幕
6.给小鸟写一封信 大屏幕上要求同学们写出:1.在我们身边,我曾看到过,做过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2.今后,我要怎样做……学生写完后,请学生写的内容读出来。 学生把自己的所感所受写出来。促进学生在理解利用土地、砍伐森林对生物圈的影响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达到更进一步的突破。
小结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结:生物圈的定义、范围,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这些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谈收获。谈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课下延伸探究 请同学们课下注意搜集宇航员杨力伟飞向太空时必须从生物圈中携带哪些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激发学生关注科学并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课外实践探究能力。 课下搜集宇航员杨力伟飞向太空时必须从生物圈中携带哪些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圈
一、生物圈
1 、生物圈的概念
2、生物圈的范围: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三节 生物圈》教学设计
昌黎县靖安镇初级中学 孙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