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17课 缓和和对抗的交替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17课 缓和和对抗的交替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5 16:4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课前准备:课本,一线课堂,红、蓝笔

上课要求:
(1)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知道老师提出问题答案
的学生把手高高举起示意老师.
(2)小组讨论时,组长负责组织组员活动,每位
同学都要积极参与讨论.
(3)课代表负责记分:每正确回答一个问题记2分
复习回顾
1.20世纪50——60年代美苏争霸的特点。
导课 ●明标
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 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美苏争霸
与冷战局面的终结
学习目标:
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导课 ●明标
一.独学(自主学习):(5min)
内容: 阅读教材77—78页第一目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20世纪7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的背景。
2、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缓和高潮是什么事件?
3、欧安会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成果(内容)以及欧安会召开的影响。
二.组议.(解决疑惑,交流方法)(2min)
核对答案、解答疑惑,讨论问题。
自主 ●合作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及组内交流成果,进行自学成果展示。
我展示!
我补充!
我纠错!
我质疑!
展示 ●质疑
1、20世纪7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的背景?
2、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缓和高潮是什么事件?
3、欧安会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成果(内容)以及欧安会召开的影响?
一、美苏争霸第二阶段(从对峙走向缓和)
(20C60S末—70S初)
1、这一时期争霸特点:
总体趋向缓和、争霸优势在苏联
(直接对峙、激化矛盾不显著)
2、争霸表现:
缓和与对抗交替
(1)美苏关系缓和
原因:
①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②经济状况:美苏的军备竞赛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③美苏两国调整对外政策和相互关系。
点评 ●提升
欧共体
日本
美国
中国
苏联
第三世界
国际大背景:
西欧、中国、日本崛起,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
点评 ●提升
2、表现:
(1)美苏关系缓和表现:
1972 尼克松访苏
——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
点评 ●提升
欧安会召开
背景:1.美苏关系缓和 ;
2.德国互相承认对方是主权国家
召开:1975 年
参加国:欧洲大多数国家、美国、加拿大
成果:《赫尔辛基宣言》
确立原则:
“边界的不可侵犯性”
“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战后的一些国家政治和领土得到确认
进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合作
影响:东西欧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一定的缓解
点评 ●提升
1.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美苏经济军事力量的对比变化
B.第三世界实力的发展
C.中美两国关系的重大变化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A
训练 ●巩固
一.独学(自主学习):(5min)
内容: 阅读教材78—80页第二、三目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背景。
2.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经过及影响。
3.美苏关系第二次缓和的背景。
4.美苏关系第二次缓和的表现及所带来的影响二.组议.(解决疑惑,交流方法)(2min)
核对答案、解答疑惑,讨论问题。
自主 ●合作(二)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及组内交流成果,进行自学成果展示。
我展示!
我补充!
我纠错!
我质疑!
展示 ●质疑
1.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背景。
2.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经过及影响。
3.美苏关系第二次缓和的背景。
4.美苏关系第二次缓和的表现及所带来的影响
苏联入侵阿富汗
背景: 1.苏联的大国强权政策和全球扩张战略。
2.阿富汗重要的战略位置。
3.1979年,阿富汗新任总统决定与苏联决裂,声称要与美国关系正常化。
时间:1979 年
经过:1979年12月,苏联突袭阿富汗,打死新总统,迅速占领首都喀布尔,几天后基本占领了阿富汗全境。
点评 ●提升
苏联入侵阿富汗
影响:(1)国际上一致谴责苏联的侵略行径。
(2)美苏关系重新紧张起来
①1980年,美国提出了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的“卡特主义”,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
②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提出了一套“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苏联的力量。
(3)苏联开始转守为攻,继续强调缓和与合作,力求维持既得成果。
阿富汗战争使美苏两国关系重新紧张起来,双方又从缓和走向对抗。
点评 ●提升
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
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反应强烈
美苏关系紧张
点评 ●提升

原因:



表现:





影响:美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
①长期争霸和军备竞赛,
苏联的经济面临巨大困难
②戈尔巴乔夫提出 “新思维”理论
③美国也放松了与苏联的对抗
①苏联收缩力量,不干涉东欧,美国放松了与苏联的对抗
②美苏领导人频繁会晤,谈判两国之间关系
③标志---1987年,双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美苏关系的第二次缓和
点评 ●提升
1、两极对峙时期,美苏争霸“冷战”中有“热战”,下图两个事件的发生反映的战略态势是






A.美国转守为攻   B.苏联转守为攻
C.美苏互有攻守   D.苏采取全面收缩战略
C
训练 ●巩固
一.独学(自主学习):(3min)
内容: 阅读教材80—81页第四目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冷战结束的原因。
2.东欧剧变的原因及表现。
3.德国统一的时间、经过。
4.苏联解体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二.组议.(解决疑惑,交流方法)(2min)
核对答案、解答疑惑,讨论问题。
自主 ●合作(三)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及组内交流成果,进行自学成果展示。
我展示!
我补充!
我纠错!
我质疑!
1.冷战结束的原因。
2.东欧剧变的原因及表现。
3.德国统一的时间、经过。
4.苏联解体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展示 ●质疑
三、“冷战”的结束
1、东欧剧变:
原因
①长期照搬苏联政治经济模式,其弊端阻碍其发展;(根本原因)
②苏联对东欧控制的减轻;(直接原因)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一切机会渗透自己的力量(和平演变)。
2.德国统一:
1990年,两个德国以东德并入西德的方式最终实现了统一。
表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东欧国家大多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点评 ●提升
(1)解体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导致国内局势失控。
(2)经过: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
1991年12月,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苏联正式解体。(标志)
3.苏联解体
(3)影响:
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两极“冷战”格局结束。
点评 ●提升
美苏争霸的历史思考或启示?
要求:全体起立,前排后转,小组讨论交流
时间:3分钟

1、人类社会必须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害人又害己
(军费开支、经济恶化)
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4、美苏争霸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社会制度核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强加到别的国家身上,我们必须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点评 ●提升
缓和-紧张美强苏弱
苏联希望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美国孤立反对中国
苏联推行霸权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
苏攻美守
中美关系正常化
苏联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边境武装冲突
美攻苏守
美国对苏强硬政策
苏联全面收缩
苏联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美中关系时好时坏
苏联在欧洲“缓和”,在亚非扩张
美国“尼克松主义”在亚太战略收缩
点评 ●提升
缓和
1972尼克松访苏
对抗
第二次缓和
冷战结束
1987导弹条约
①1979苏联侵阿富汗
② 1980年“卡特主义”
③1981里根主义
1989东欧剧变
1990德国统一
1991苏联解体
总结●测评
东欧各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企图摆脱苏联控制,结果到80年代如愿以偿,其直接原因是(  )
A.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战略调整
B.东欧各国人民的不断抗争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D.东欧剧变的影响
A
总结●测评
下列事件表明苏联霸权主义达到顶峰的是( )
A.古巴导弹危机  B.苏联出兵阿富汗
C.修筑“柏林墙” D.尼克松出访苏联
B
总结●测评
下列有关两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柏林墙”的修建是冷战激化的产物
B.“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标志
C.“柏林墙”的倒塌预示着德国的统一
D.“柏林墙”倒塌于两极格局解体后
D
总结●测评
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方针,表明美国(  )
A.对苏联采取“缓和”政策  
B.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
C.对苏联采取全面进攻战略    
D.重新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
A
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再度实现统一,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①民主德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②联邦德国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③苏联解体 ④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D
总结●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