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下册 第二单元 6 变色龙 教案(2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下册 第二单元 6 变色龙 教案(2课时,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4 22:31:52

文档简介

课 时 计 划

课题 6 变色龙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1.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课文大意。 2.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 3.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主要艺术手法。
重点 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难点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关键 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主要艺术手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我们曾随小法布尔领略过昆虫的世界:那儿有会唱歌的纺织娘,有闪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有各式的美丽贝壳……小昆虫们那么可爱,大自然那么美丽、神奇! 今天,让我们随刘梦熊先生一起远去非洲,去认识另一位大自然的宠儿——变色龙。 不过,今天我们的任务可不是认识这种动物,而是认识一种像变色龙一样的人。大家也许会问,难道人也会变色吗?还是让我们走进作品吧。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学生朗读课文 探究本文团结什么展开故事情节的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分析主人公给我们留下的初步印象 课前请大家搜集了关于作者的资料,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讲授写作背景:《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谋杀,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 字音词义: 盛满(chénɡ) 赔偿(chánɡ)  伶俐(línɡ) 醋栗(lì) 咳嗽(sou) 猪崽(zǎi) 畜生(chù) 胚子(pēi) 魁梧(kuí) 戳(chuō) 无赖(lài) 筛子(shāi)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探究如下问题: (1)说说本文故事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教师总结:故事围绕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探究狗的主人是谁展开的。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通过阅读,他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初步印象?请用几个词或几句简短的话概括出来。 教师总结:主要采用了对话描写的方法来刻画奥楚蔑洛夫的“变色龙”特征的。 学生举手发言,交流作者信息: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学生以组为单位,互读互听,识记本节课的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在班级朗读交流。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一起读出: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 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尝试引导: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再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 分析文中奥楚蔑洛夫第一次对话体现的性格特点 分析第二次对话体现的性格特点 文章刻画人物形象采用的描写方法分析 奥楚蔑洛夫处理案子,态度上最大的特点探究 奥楚蔑洛夫身上不变的东西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人物形象的语句,标注出来,探究如下问题: (1)文中描写奥楚蔑洛夫前两次对话的内容。 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为什么“严厉地”说话?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的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可以看出:他惯于装腔作势,故作姿态;他动辄显示自己的威风,炫耀自己的权力,大摆官架子;此人专横跋扈,说话粗野。 奥楚蔑洛夫的第二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的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见风使舵,面目可憎;专横妄断,面貌可恶 (3)文中为了刻画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形象,运用了大量人物描写方法,请你结合文本具体的语句做简要分析。 例句: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教师总结: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奥楚蔑洛夫沙皇走狗夹着尾巴狼狈而逃的形象。 (4)奥楚蔑洛夫在处理这件案子上,态度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5)奥楚蔑洛夫身上有没有始终不变的东西? 总结:本性不变,即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 学生精读课文,手中拿笔,边读边勾画相关语句。 在教材找出第一次对话内容,分析:在赫留金向他诉说了自己无端被狗咬伤,提出自己的要求之后,他说了这番话。 奥楚蔑洛夫说话“严厉”,是要摆出一副他对此事定加“严办”的姿态…… 学生从文中找出:在有人说了这条狗“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这句话之后,奥楚蔑洛夫说了这番话。 学生分析例句:运用外貌描写,句中“军大衣”是沙皇警官的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 学生一起回答:变!六次宣判,五次变化。依据是狗主人是不是将军。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 2、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要求设计的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写一段话,字数100字左右。 学生以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根据教师要求,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去向……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变色龙 写了谁的什么事?——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变)——怎么变的?——为什么变?——主要通过什么手段表现的?(语言描写)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课题 6 变色龙 课时 2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1.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课文大意。 2.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 3.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主要艺术手法。
重点 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难点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关键 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主要艺术手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变色龙”,哪位同学能简单概括一下故事情节? 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契诃夫小说的讽刺艺术,挖掘文章的主旨。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学生举手,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回忆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品读课文,把握文章写作手法 文学常识回忆 文章细节描写分析 文章个性化语言举例分析 文章动作、神描写分析 组织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分析如下问题: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作者的有关资料,哪位同学给在家背诵一下? (2)细节描写是本文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警官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细节描写,想想这些细节表现了什么。 例如:)当人群里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警官奥楚蔑洛夫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一个脱大衣的动作,一句“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掩盖对初判的惴惴不安和出尔反尔的狼狈相,为他若无其事的否定原判作掩护…… (3)文章的语言具有个性化特点,找出几分,尝试分析。 例:个性化语言描写: 对老百姓的话语: “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 “我早晚要收拾你!” (4)文章还运用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请从文中找出来简单分析。 如几次脱大衣、穿大衣的动作,都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为下面态度的转变做铺垫。 教师总结: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性格。 学生举手发言,背诵作者信息: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学生速读课文,标注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当人群里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警官又吃了一惊,赶紧叫巡警给他穿上大衣。由“脱”到“穿”,反映了奥楚蔑洛夫的恐惧心理,穿大衣只是一种掩饰窘态的动作。 学生分析:表现出奥楚蔑洛夫专制蛮横、欺凌百姓的性格特点。 学生尝试找出:再如“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中“咳”“拧”等动作,都形象地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在百姓面前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丑态。而当得知这是将军哥哥的狗时,立刻“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真是媚态百出……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分析讽刺艺术,把握文章主旨 探究文章表现讽刺艺术的写作手法 小说在选材方面的特点 分析奥楚蔑洛夫形象的社会意义 小说的主题探究 链接生活,总结升华 纵观全文,讨论分析: (1)作为一篇讽刺小说,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现讽刺艺术?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教师总结:夸张。讽刺小说往往离不开夸张,本文也是如此。 对比。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小说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色? (3)分析奥楚蔑洛夫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师总结:小说通过对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刻画,形象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虚伪和反动,辛辣地批判了它反人民的本质。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教师补充:本文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和愚昧。 学习本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狗咬人本是街头巷尾的平常小事,但契诃夫却从这件小事中挖掘出了整个社会的大问题,这也是契诃夫小说的最大特色,这种写法叫“以小见大”。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件,来揭露社会实质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应该有一颗敏感善思的心。 学生浏览课文,尝试整理: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的身份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多次变化。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总结归纳: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件,来揭露社会本质,这是以小见大。 讨论、分析后,明确:奥楚蔑洛夫是沙皇专制统治下警察的化身。 小组讨论概括主题,预期引导:本文通过叙述警官奥楚蔑洛夫在街头处理狗咬人事件的经过,塑造了一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变色龙”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当时沙皇俄国的黑暗社会现实,无情地鞭挞了沙皇走狗的丑恶灵魂……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2)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市民赫留金把被咬的手指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以图捞一把赔偿金的心理。) 学生尝试赏析,预期引导:“门无精打采地敞着”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反映了当时市面的萧条以及整个社会的死气沉沉。“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困的生活。作者用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