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生物与环境 复习案 主备人:鞠珍香
一、专题知识网络
概念:地球上有________生存的圈层
生物圈 范围:________的下层、整个________和________的上层
生物圈与 作用: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______、______、适宜的_____、稳
栖息地 定的__________、空气和生存空间等基本条件
栖息地:在______内,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各种各样
的栖息地,栖息地的__________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环境对生物 _______:包括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
的作用因素 _______:同种、不同种生物间的互助、斗争,如____、____、____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生物既能__________环境,也能__________环境
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________与________形成的统一整体
______
生态系统的 ______ ______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间是相互_____、相互_____的
组成成分 ______
_______: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
定义: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_____
食物链 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生态系统的
食物链和 生物富集:一些有害物质如__、__、__等重金属 _____结构
食物网 和某些_____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现象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各种_______彼此交织在一起而形成
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能量 概念: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的过程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流动 特点:沿食物链逐级____,____流动
(生态系统的两个基 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____从无机
本过程) 物质循环 环境开始,经____、____、____又回到无机环境
特点:周而复始
陆地(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 水域(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类型 人工生态系统:如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生态系统的调节结果:保持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_____
二、典型例题
【例1】家中饲养小鸟时,小鸟生活需要下列哪些条件 ( )
A. 食物与水 B. 食物、空间与空气
C. 食物、空间与阳光 D. 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空间和食物
【例2】下列各项中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
A. 光照时间短、温度太低导致植物死亡 B. 胡桃树分泌的有毒物质导致树下的小草死亡 C. 狼太多导致兔子数量减少 D. 过度放牧导致牧场退化
【例3】仙人掌能够在荒漠中生长,这是仙人掌对荒漠环境的( )。
A. 破坏 B. 适应 C. 喜爱 D. 讨厌
【例4】.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共有 条食物链。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2)请你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3)若右图要完善为一个生态系统,在图中还必须添加的成份是 和 。
(4)若右图通过你的填充已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那么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数量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叫 。
(5)如果老鼠的数量在短时间迅速减少,但最终结果可能会导致:
⑹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 通过 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三.跟踪练习:
2.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
A. 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 B. 阳光、温度、水分和土壤
C. 阳光、温度、水分 D. 阳光、土壤和温度
3. 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因为( )。
A. 蚯蚓要见阳光 B. 土壤中温度太低
C. 蚯蚓要寻找食物 D. 土壤中缺少氧气
4. 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这主要是( )。
A. 骆驼刺喜欢沙土 B. 骆驼刺怕被风刮走
C. 骆驼刺需要营养物质 D. 骆驼刺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5.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B. 蚯蚓吃植物的根,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C. 蚯蚓的粪便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D. 蚯蚓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
6. 植物一般生活在()的温度范围内。
A. 15~25℃ B. 10~35三℃ C. 0~35℃ D. -2~50℃
7. 在内陆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能够( )。
A. 增加空气湿度,减少降雨量 B. 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
C. 提高大气氧含量,减少降雨量 D. 降低大气氧含量,增加降雨量
8.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生活影响的实验正确的顺序是( )。
①提出问题②制定计划③做出假设④实施计划⑤表达交流⑥得出结论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⑥⑤④③②① C. ①③②④⑤⑥ D. ①③②④⑥⑤
10. 当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如果生物没有相应的适应能力,就可能( )。
A. 加速进化 B. 缓慢进化 C. 快速逃跑 D. 被淘汰
四.中考连接
1.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解释,错误的是
A.蝉、螳螂和黄雀都是消费者 B.上述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C.螳螂、蝉和黄雀组成一个生态系统D.蝉和螳螂屑于节肢动物,黄雀属于
2.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
A.菊花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的温度较低有直接关系 B.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仅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
3.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大豆、柑橘等植物体上。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植物体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影响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②吸收植物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③和植物体竞争土壤内的水分和营养 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在草→蝗虫→青蛙组成的食物链中,若青蛙的体重增加10克,则最少需消耗蝗虫( ) A.25克 B.50克 C.100克 D .125克
5.(8分)2007年10月,辽宁农民在水稻田中进行养蟹试验并初获成功。插秧时,他们调整了水稻种植的行间距,留出较宽的养蟹通道,使得稻田有较长的透光时间。放养蟹苗后,稻田中的稻谷虫等多种害虫,成为螃蟹丰富的食物,而螃蟹的粪便又成为水稻的肥料,实现了稻、蟹双丰收(如下图),农民既节省了农药、化肥又生产了有机食品。
(1)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生物成分外,还必须有 ,将螃蟹的粪便和动植物的残体变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物质。
(2)研究上述高效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是 。
(3)农民放养螃蟹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何保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与稳定,因为任何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
(4)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增大行间距使水稻的种植数量减少,但水稻产量并没有明显减少,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
五.达标检测:
1.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2.下列各项中正确的食物链是( )
A、草→羊→狼 B、阳光→草→昆虫→蛙C、兔→狐→细菌 D、草→兔→狼→细菌
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微山湖 B.微山湖的所有植物C.微山湖的所有动物 D.微山湖的所有生物
4.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
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2所示,在一
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5.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6.右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 )
A.甲→乙→丙→丁 B.丙→丁→甲→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7.下列四组生物中,能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的是( )
A.高粱和大豆 B.猎豹和猕猴 C.莲花和紫菜 D.丹顶鹤和仙人掌
8.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9.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不仅有多种野生植物,还有大熊猫等到多种珍稀动物。
(1)保护区内的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 。动物作为消费者,也起着着重要作用,如蜜蜂能帮助植物 、传播种子,使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
(2)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它们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被植物利用。可见,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中的 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鼠以草为食,蛇以鼠为食,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称为 ,这样就形成了一条 。
(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 。
专题三 生物与环境 专题训练 主备人:鞠珍香
一.典型例题
例1.图22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亦意图,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
(l)图中B是指 ,D是指 。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
以 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元素通过
[②] 作用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
(3)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特
点是 。
二.跟踪训练
1.实验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小河中几种不同生物消化道内的食物进行分析,并请环保专家对这5 种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见下表:
(l)根据表中信息推断5 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以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形式表示)
(2)如果大量含有氮、磷的污水流入河中.引起小球藻等浮游植物快速繁殖,在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可能是 。而当小球藻爆发性繁殖时,不仅会导致其他生物的死亡,也会有大量的小球藻死亡。这些死亡的生物在 的分解作用下.导致更多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3)研究表明.甲基汞对人类的危害比预想的要严重得多,而且环境中任何形态的汞均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剧毒的甲基汞。环境中的甲基汞主要是由汞及其化合物在水体、土壤中经微生物作用产生的,它能沿着食物链传递,进行 ,最终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
(4)日常使用的电池不少种类含有汞,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
19.下图中,图(一)示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生物体内的黑点表示难以被生物分解和排出的某些有毒物质;图(二)示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该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体内所含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B〕水蚤与虾蟹类在结构上均具有相同的特点,被称为 动物;〔C〕是蜻蜓的幼虫,它的发育过程属于
发育。
(2)图(二)中,能够表示食物链中〔D〕小鱼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的是 ;图示的五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
〔 〕 。
(3)图(一)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
。
20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太阳光、空气属于生态系统的 部分。
(2)图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
是 ,
属于最高消费者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螳螂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与家蚕相比,没有_______的时期。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了食物链中部分生物的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请正确书写出图中所包含的完整食物链 。
21.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1)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3种),消费者是 (2
种)。在该生态系统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 。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 ,能量沿食物链和 传递。
(3)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黑鱼(肉食性),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 。如果
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会是 。
(4)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 状态,这说明生态
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该生态系统能量和有机物都来源于生产者 作用。
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