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
【学习目标】
1.通过区域图辨认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认识两类区域城镇化的差异。(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
2.运用城镇化过程规律,分析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并分析利弊,探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举措。(统合思维)
【学习重难点】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学习过程】
模块一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城镇化及其过程
1.城镇化:
(1)概念:又称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变为_______________、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农业活动转变为___________的过程。
(2)描述指标:可以用_________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_____________、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等来描述。
(3)主要衡量标准;通常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_________”,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4)推动力:城镇化是_____________的必然结果。
2.城镇化过程:
三个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
加速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城镇化率
低于____
超过30%
达到____
速度
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
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产业结构特点
_________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第一产业所占比
例持续下降,__________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逐步上升
城乡差距缩小,_________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思考】
根据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请说出以下国家分别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哪个阶段?中国、英国、日本、埃及。
3.城镇化的意义:
(1)有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__________________转移;
(2)有利于改善地区_________,带动_________发展;
(3)有利于推动_________,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4)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城乡交流,缩小_________差距。
4.城镇化的问题:
(1)资源问题:占用大量土地,导致耕地减少;用水量激增,造成___________等。
(2)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4)社会问题:_________、贫困人口增加、住房紧张、房价过高、管理粗放、应急设施滞后、犯罪率上升等。
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1.发达国家城镇化
(1)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城镇化率一般达70%以上,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2)主要表现:①城市在地域上出现连成一片的趋势,形成了_______带。
②发展“生态城市”“紧凑型城市”,提出“__________”等新理念。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
(1)主要特点:起步晚、___________、地区差异大。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城镇化_________阶段,城镇化率多在50%以下。
(2)主要表现:城镇化率及城镇化发展质量差异显著。有些国家存在___________和滞后城镇化。
三、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我国城镇化的现状: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率___。
2.新型城镇化:
(1)含义:以_________、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2)典型模式:___________在突出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前提下,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城市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
(3)意义:①有助于_____________,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②有助于进一步_________,增加农产品和工业品消费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缓解投资需求扩大而内需不足的矛盾;
③有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模块二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 城镇化动力及其过程分析
1.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1)社会经济发展是促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产业
影响
第一
产业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第二
产业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从事加工制造、建筑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
产业
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工业化扩大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工矿业城市;工业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了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工业化是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化通常指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城镇化。
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
镇
化
水
平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
在
问
题
问题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知识检测】
(2019·江苏高考)2019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下图为“某市人口与支柱产业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A.环境恶化 B.交通拥堵
C.资源枯竭 D.产业萎缩
(2)面对城市收缩,该市宜采取的措施有(双选)( )
A.优化产业结构
B.加快工业化进程
C.建设新城区吸引农村人口
D.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方法技巧】地理曲线统计图(含折线图)的判读技巧
曲线图指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地理数字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图形。如某地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等。判读步骤:
(1)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
(2)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递减段表示纵坐标项目与横坐标要素之间呈负相关,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曲线斜率小的一段则表示变化幅度小;
(3)对曲线的不同变化段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补偿训练】
如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镇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能力2 分析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
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
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
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
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知识检测】
(2019·天津高考)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回答(1)、(2)题。
(1)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2)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对策是( )
A.工业污染扩散 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B.就业岗位减少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居住区较偏远 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
D.交通压力增大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补偿训练】
(2019·宿迁高一检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如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降水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2)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补充地下水
③增加下渗量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④⑤ C.③④ D.②③
【参考答案】
模块二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 城镇化动力及其过程分析
【知识检测】
【解析】(1)选CD,(2)选AD.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木材的产量一开始比较平稳后来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11年以后大幅度下降,钢材是呈先大幅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材料可知,木材和钢铁是该区域的支柱产业,要瘦身强体意味着规模缩减或者是产量缩减,因此可能是由于某些森林资源和铁矿石面临着资源枯竭,可开采量减少的问题。也可能是钢铁产能过剩或者市场达到过饱和的状态,产业发展出现了萎缩;产量的下降和交通拥堵无关,环境恶化通常是指出现了环境污染使得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而支柱产业发生收缩的根本原因一定是资源本身或者是受经济社会、市场的影响,而非环境问题。第(2)题,该市的支柱产业发生了收缩应该采取的措施,应当是振兴产业的发展,尤其要优化产业结构,或者是延长产业链,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应当和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相协调,而不应该盲目加快工业化进程,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城镇人口总量下降,有可能出现了城市中心萎缩的现象,因此要加大城市中心的建设,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振兴中心城市;吸引农村人口要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并不是通过盲目建设新城区来吸引农村人口。
【补偿训练】
【解析】(1)选B,(2)选A.第(1)题,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图中城镇化率。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城镇化率最高为66%左右,对应的乡村人口比重最小,大约34%,B项符合题意。第(2)题,结合不同国家城镇化的进程和特点可知,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起步早、速度慢。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镇化率最低,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判断为中国。在此期间,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城镇化率提高的主要动力;A项符合题意。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已步入现代型模式,人口增长率较小;逆城镇化主要出现在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期间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镇化现象;与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但发展速度最快。
能力2 分析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检测】
【解析】(1)选B,(2)选D.第(1)题,第一组图是工业用地2004年和2016年情况图,第二组图是居住用地2004年和2016年情况图。从第一组图中看,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区域,工业用地比重的涂色深度略微增加,反映的是工业功能变强;从第二组图中看,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区域,居住用地比重的涂色深度明显增加,反映的是居住功能明显增强;从第一组图中看,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工业用地涂色明显变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中部没有明显变化,所以也就不存在新建工厂集中在中部的情况;从第二组图中看,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居住用地比重的涂色深度大多数有增加,故新增住宅并无在乙河沿岸集中扩大的情况。第(2)题,通过图中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以得知,主城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重都大大增加,反映了城镇化水平大大提升,城市建设过程会出现城市交通拥堵,需通过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进行解决。工业用地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乙河以东的南部地区,从材料图中得知污染应该是向局部区域聚集,并非简单概括为扩散;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增加,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就业岗位会增加;居住用地在图中分布仍然集中在中心城区,距离适合。
【补偿训练】
【解析】(1)选D,(2)选D。第(1)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地表硬化,植被减少,因而在雨季时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第(2)题,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建有绿化带和渗水道路,有利于增加下渗量,补充地下水,减轻城市洪灾;硬化比例降低,土壤侵蚀增加;城市集雨管网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