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张PPT。
“单元综合检测”见“单元综合检测(二)”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谢观看THANK YOU FOR WATCHING谢课件40张PPT。
“课时跟踪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四)”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谢观看THANK YOU FOR WATCHING谢课件35张PPT。农业人口城镇农业活动增长速度数量公共服务城镇化成熟缓慢高相适应晚快小
“课时跟踪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六)”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谢观看THANK YOU FOR WATCHING谢课件28张PPT。
“课时跟踪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五)”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谢观看THANK YOU FOR WATCHING谢课时跟踪检测(五)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级—学考过关达标练
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只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 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 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A 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东亚是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稻米文化”。地域不管大小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与其重要性没有关系。
2.下图中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反映了( )
A.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 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
C.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 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
解析:选C 潮音寺是古代人民对大海的崇拜和敬畏而产生的,天津港、海滨浴场是现代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都是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产物。
3.近几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在城市建设中重点突出了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充分说明( )
A.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
B.政府政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
C.城市建设突出了现代化色彩
D.这种城市建设是哗众取宠
解析:选A 罗店镇城市建设突出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属于地域文化影响建筑景观。
4.关于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市中心区多建有现代化高楼大厦
B.上海城市建设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山水城市”
C.华盛顿将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D.在城市发展历史较短的美国、法国,大城市的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
解析:选C 欧洲城市由于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已形成,市中心很少建现代化高楼;上海市临海、临河,属于临海城市;华盛顿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古人盛赞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据此回答5~6题。
5.“泉城”为济南的别称,该名称源于( )
A.黄河流经济南 B.泉水众多
C.大明湖 D.小清河
6.最能体现“泉城”特色的城市建筑物是( )
A.众多的高架桥 B.山东大厦
C.泉城广场的泉标 D.八一立交桥
解析:5.B 6.C “泉城”源于济南泉水众多。泉城广场的泉标最能体现泉城的含义,体现泉城地域文化特色。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传统民居图,完成7~8题。
7.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
A.北面 B.南面
C.东面 D.西面
8.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种植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
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
D.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
解析:7.A 8.B 第7题,这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首先,由于正午太阳在南面,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面。其次还受当地文化的影响。第8题,华北地区属于旱作农业,但是不种植春小麦,而种植冬小麦。
9.下图中四种房屋建筑,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4)丁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_____地区,它反映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________为主。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民居尤其是传统民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对自然环境的指示作用更明显,如屋顶坡度大小与雨量多少、陕北窑洞与黄土高原的气候和土壤等。
答案:(1)江南水乡 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2)西北 气候干燥少雨,温差较大 (3)黄土高原 气候冬寒夏热,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 (4)内蒙古草原 游牧 不断发展、变化的
级—素养提能强化练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居民多喜辣,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种食俗与当地气候有直接关系。据此完成1~2题。
1.由材料分析,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
A.自然环境是文化现象产生的基础
B.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完全不同的
C.某地文化的形成只与自然环境有关而与人文社会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但文化不会影响自然环境
2.下列关于材料中提到的湖南等地居民喜辣的原因,错误的是( )
A.这些地区是我国的高温地区,居民吃辣可以帮助消化,增强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
B.有助于防止高湿期间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少、肠胃蠕动减弱现象
C.有助于防止凉季高湿期间人们易患风湿病、腰肌痛等
D.主要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适宜辣椒生长,辣椒的生产量大
解析:1.A 2.D 文化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人文社会环境在文化形成中也具有作用,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也有相似之处。环境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某一地区的习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湖南气候热的时候潮湿,冷的时候涩寒,吃辣椒可祛湿气,助消化,能缓解胸腹冷痛,增强食欲等。
“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如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
3.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4.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降雨强度大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解析:3.D 4.B 第3题,我国南方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而且夏季光照强烈,建骑楼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第4题,岭南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降水量大,气温高。
以下四幅图所示景观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天津地域文化,据此完成5~6题。
5.据图中信息概括可知,天津地域文化的特点是( )
A.多样性 B.区域性
C.独特性 D.相对稳定性
6.形成天津地域文化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 )
A.靠近首都 B.温暖湿润的气候
C.平原地形 D.沿河靠海
解析:5.A 6.D 该图反映出天津的地域文化包罗万象,国内外建筑比比皆是,因此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与天津位于海河和渤海交汇处的位置特点密切相关。
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理环境特点。
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
(1)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怎样的特点?
(2)仔细观察有关图片,说出南北方民居的建筑结构反映各自怎样的地理环境特点,列表说明。
解析: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西关大屋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趟拢门,以及独特的布局形式,使其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西关大屋和北京的四合院都是农业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文化的产物。
答案:(1)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
(2)
地域
民居结构特点
民居反映的地理环境特点
北方
低矮,门、窗户均较小,严实
冬季寒冷,多风沙天气
南方
高敞,门、窗户宽大,通透性好,屋檐多长廊
潮湿多雨的天气
课时跟踪检测(六) 城 镇 化
级—学考过关达标练
1.下列关于城镇化标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城镇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
C.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D.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
解析:选C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是城镇化的结果,不是标志。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
①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提高 ②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城市人口比例降低 ③大城市规模得到控制 ④大城市不断涌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城市发展迅速,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其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分析下表,完成3~4题。
地区
城镇人口/万
乡村人口/万
地区人口总数/万
甲
35
65
100
乙
65
35
100
丙
80
20
100
丁
90
10
100
3.表格中的四个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具有甲地区城镇化状况特征的国家多分布在( )
A.非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解析:3.D 4.A 第3题,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标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城镇化水平=×100%可计算得出甲、乙、丙、丁四地区城镇化水平依次是35%、65%、80%、90%。第4题,甲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一般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下图为某市过去五年内城市人口变化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市不同区域人口变化反映的是( )
①产业结构变化 ②人口迁移的方向
③滞后城镇化现象 ④郊区化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近郊区常住人口增长率约为26%,主要是由于近郊区( )
①环境质量好 ②交通通达度提高
③土地价格高 ④人文环境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5.D 6.A 第5题,近郊区人口增加,核心区人口减少,说明人口由核心区迁向了近郊区;城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出现了郊区化现象;所给信息并没有反映出该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第6题,近郊区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交通通达度提高,环境质量相对较好,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
读漫画,回答7~8题。
7.漫画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
A.建筑物密集,绿地面积小
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
D.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
8.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
解析:7.B 8.D 第7题,该题以漫画中浑身布满灰尘与油渍的小鸟形象说明了当今城市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问题。第8题,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可能使城镇化问题更加严重,故A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与减缓污染严重关系不大,故B错。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是针对臭氧层空洞而言的,与题意不符,故C错。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可以减轻城镇化过程带来的不利影响,故D对。
9.读世界城乡人口数量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00年,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总数约为_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总数约为________。
(2)城镇化的主要衡量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的是______国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两类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城镇化进程特点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城镇化的衡量指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及主要原因、不同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特点等。据图分析,2000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总数约为11亿,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总数约为20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及主要原因、不同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只要基础知识扎实,不难解答。
答案:(1)11亿 20亿
(2)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发展中 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4)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城镇化
进程特点
起步晚,目前发展速度快,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发展不合理
起步早,目前发展速度较慢,城镇化水平高,出现郊区化现象
级—素养提能强化练
读城镇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镇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M时段,城镇化发展较快
B.在P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
C.在N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
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
2.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依次是( )
A.M、P、N B.M、N、P
C.P、M、N D.N、M、P
解析:1.C 2.A 从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可知,城镇化的速度是由慢→快→慢,故M为缓慢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低、速度慢;P为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速度快;N为成熟阶段,城镇化水平高,速度慢。孟加拉国处于M阶段,中国处于P阶段,英国处于N阶段。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3~4题。
3.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4.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速度快
C.郊区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解析:3.B 4.A 第3题,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1964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该国城镇化比重为60%~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故选B。第4题,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线所代表的中国。该时段中国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镇化的结果,故选A。
城市森林花园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第四代住房,被誉为“住房4.0”,每家都有单独的庭院,外墙长满绿色植物,还有一处两层楼高的空中室外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在空中占一亩地就会带来数十亩长满花草的院子,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实现“回归大自然”的梦想。读住房3.0(左图)和住房4.0(右图)景观对比图,完成5~6题。
5.建设“住房4.0”可以( )
①增加城市绿地 ②促进城镇化深度发展 ③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 ④改善市内大气环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从大气运动和水循环的角度看,“住房4.0”可以( )
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②增大城乡风强度 ③增加城市地下径流 ④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5.B 6.C 第5题,“住房4.0”通过墙体植被,可以增加城市绿地,绿地的调节功能可以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市内大气环境,但由于增加的土地是在空中的建筑,不占用陆地实体空间,因此不能促进城镇化深度发展,选B。第6题,“住房4.0”增加了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减小城乡风强度,对城市地下径流起较弱的减轻作用。
7.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图为我国城镇化“纳瑟姆”曲线图。
材料二 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表。
时间
1月
2月
7月
10月
全年
平均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1)1990~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____________阶段,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判断,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于加速发展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第(3)题,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
答案:(1)加速发展 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快速扩大
(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 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 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课时跟踪检测(四)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级—学考过关达标练
读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居民点分布在( )
A.河流三角洲平原 B.山地半山腰
C.河谷阶地 D.河流冲积平原
2.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充分考虑的影响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生物
3.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②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团聚型 B.条带状
C.网状 D.棋盘状
解析:1.C 2.A 3.B 第1题,河谷阶地是由于河床的下切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大部分河流由于水流的冲刷作用,河床是不断下切的,就会形成在河床与河的两岸形成类似阶梯状的阶地。图中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上。第2题,由AB线的地形剖面图可以判断,居民点布局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所以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充分考虑的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地形。第3题,区域②位于河流的上游,河谷地带,其聚落形状最可能是沿河分布,呈条带状。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A、B、C是三种不同的功能区。该城市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三种功能区分别是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A、B、C分别代表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B.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C.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
D.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5.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功能区C区位优势的是( )
A.滨江临海,水运条件好,交通便利
B.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C.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城市的污染较小
D.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解析:4.A 5.D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的主要运输方式是水运,A处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吸引最大消费人群,形成商业区。居住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利用方式,B的面积最大,应为居住区。C处沿河靠海且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便于排污,是形成工业区的有利区位。第5题,人口稠密区应该在城区。
6.下图为某市201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图中丁功能分区最有可能是( )
A.商业区 B.居住区
C.工业区 D.生态区
解析:选D 甲是商业区;丁功能分区成点状、线状零散分布在占地面积最大的乙功能区(居住区)中,所以丁是生态区的可能性较大;丙是工业区。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城市房价等值线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房价最可能相等的地点是( )
A.E、M B.D、M
C.M、N D.D、E
8.如单纯考虑该城市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因素,选择购房的地点最适宜在( )
A.M B.F
C.E D.N
解析:7.A 8.A 第7题,E点房价为5 000~6 000元/m2,D点大于6 000元/m2,F点小于4 000元/m2,N点小于4 000元/m2,M点位于河流交汇处,地价会略高,应该在5 000~6 000元/m2。第8题,M点位于河流上游,处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环境条件较好。
9.读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看,________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各功能区中________区占地面积最大。
(2)现拟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________,试简述其理由。
(3)甲处为化学工业园区,从环境角度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4)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现有东北部和西南部两种选址方案,你支持哪一种?请阐述你的理由。
解析:第(1)题,公共事业用地主要指公共服务事业的用地,如政府、文教、医疗等;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用地。第(2)题,大型批发市场占地面积广,交通要求高,一般布局在地价较低的城市边缘及主要交通位置。第(3)题,化学工业污染水源和大气,一般布局在河流下游和盛行风下风向、最小风频上风向或与季风垂直的郊外。第(4)题,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东北部和西南部两种方案都有利有弊。从交通、基础设施、环境、用地等方面对比。
答案:(1)文教 居住
(2)① 临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距离市中心较远,地价较低。
(3)位于河流下游,对城市水源污染小;位于最小风频上风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
(4)以下两种答案任答其一,言之有理即可。
方案一:东北部有铁路、高速公路提供便利的交通;靠近工业区;公用设施基础较好,便于工人上下班。
方案二:西南部地势较高;河流的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利用荒地,占用耕地少。
级—素养提能强化练
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迂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地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图甲示意高要地区八卦村落分布区,图乙遥感图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统。据此完成1~2题。
1.与西江北岸相比,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 )
A.水源丰富 B.水运便利
C.水灾多发 D.耕地划片
2.根据“八卦村”排水系统的形态可以推断( )
A.池塘位于村中心方便蓄水
B.道路都与排水系统并行方便出行
C.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盆地里
D.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
解析:1.C 2.D 第1题,由图甲可知,北岸多高地,而南岸多低洼地,更容易有水灾,所以南岸村落要修建八卦形态的道路与排水系统,防御洪灾有关,所以C正确。第2题,由图乙可知,排水系统呈现出由中间向四周散开的放射状,为排水顺畅,该地应该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点,因此D正确。该地容易有洪涝灾害,因此设置“八卦村”排水系统,主要目的在于排水而不是蓄水,村落在小盆地内,中心也是容易积水,故A、C选项都不合适;道路如果都是与排水系统并行,会导致交通不便,故B选项错误。
图1为某城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图2为城市功能区付租能力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1中表示居住区土地利用状况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2中能正确表示乙功能区理论付租能力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3.C 4.A 第3题,乙功能区在市中心占地比重最高,为商业区;丁功能区在城市外缘占地比重最高,为工业区;丙功能区位于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为居住区。第4题,乙功能区为商业区,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其付租能力变化最快。
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7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
6.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解析:5.C 6.B 第5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最为平衡,也就是职住比在1.00附近。读图可知,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0.95~1.00,即四环与五环之间。第6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
7.读某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变化图(图甲)与该市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说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
(2)说出该市的A、B、C三大城市功能区类型,指出形成这种分区的最主要因素。
(3)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布局在该市中心城区外围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仔细读图即可。第(2)题,受地租的影响,自市中心到外围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第(3)题,城市郊区在地价、交通、环境等方面都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答案:(1)该市土地利用以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用设施、交通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为主。 总体上,各种土地利用面积呈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工业用地减少,居住用地面积迅速增加。
(2)A商业区,B居住区,C工业区。 经济因素。
(3)郊区地价低,交通便捷,环境质量好,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