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区域图辨认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认识两类区域城镇化的差异。
2.运用城镇化过程规律,分析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并分析利弊,探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举措。
【教学重难点】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歌曲《这个城市》,思考:歌词反映了城市中的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新知探究】
读“安徽省合肥市及周边地区不同你那份卫星遥感形象”图资料,提出问题:合肥市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何在?
学生阅读图文资料,小组合作分析讨论,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一、城镇化及其过程
教师在导入环节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引出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课件展示图2-3-3)指导学生读图城镇化过程,掌握城镇化过程的三个阶段。
教师小结:
三个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
加速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城镇化率
低于30%
超过30%
达到70%
速度
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
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城镇数量增加
趋于缓慢甚至停滞
产业结构特点
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第一产业所占比
例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逐步上升
城乡差距缩小,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激疑】根据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请说出以下国家分别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哪个阶段?中国、英国、日本、埃及。
指导提示:中国、埃及处于加速发展阶段,英国和日本处于成熟阶段。
(课件展示图2-3-4)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城镇化的意义。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总结:城镇化的意义
(1)有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4)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分组探究)分组展示课前“以本市为例,探究城镇化过程伴随的问题”的小组成果。
教师点评与归纳:城镇化的问题
(1)资源问题:占用大量土地,导致耕地减少;用水量激增,造成水资源短缺等。
(2)污染问题。
(3)交通拥堵问题。
(4)社会问题: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增加、住房紧张、房价过高、管理粗放、应急设施滞后、犯罪率上升等。
【激疑】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有哪些措施?
教师归纳: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课件展示图2-3-6和表2-3-1)指导学生读图,分析与比较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
1.发达国家城镇化
(1)主要特点:起步早、总体水平高,城镇化率一般达70%以上,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2)主要表现:①城市在地域上出现连成一片的趋势,形成了大城市带。
②发展“生态城市”“紧凑型城市”,提出“智慧城市”等新理念。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
(1)主要特点:起步晚、总体水平低、地区差异大。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多在50%以下。
(2)主要表现:城镇化率及城镇化发展质量差异显著。有些国家存在过度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
【能力提升】城镇化动力及其过程分析
(1)时间差异
发展阶段
特点
问题
发展新趋势
成熟阶段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加速发展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镇化现象
缓慢发展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2)空间差异。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问题
问题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三、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学生自读,布置自读任务:了解我国城镇化现状、了解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含义和意义
教师归纳:
1.我国城镇化的现状: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率低。
2.新型城镇化:
(1)含义:
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2)典型模式:
珠三角模式在突出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前提下,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城市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
(3)意义:
①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②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农产品和工业品消费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缓解投资需求扩大而内需不足的矛盾;
③有助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