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福建省三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福建省三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5 21:2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三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商朝人崇信鬼神,国家大事往往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这表明商朝(  )
A.按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统治者利用神权维护王权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2分)如表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中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划线部分目录最可能的是(  )
第六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

A.行省制度之现代价值
B.部族政权之法律特色
C.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D.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3.(2分)如图所示政令出自(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4.(2分)史学家陈垣指出平景孙考证杨贵妃的年岁是不准确的,主要是因为平景孙在考证时引用的是“外传”而不是正史。据此可知,在史学考证时陈垣强调(  )
A.要有证据意识 B.运用可信史料
C.广泛搜集史料 D.引用文献史料
5.(2分)史载:“六部以及总掌军政刑狱的地方衙门都是它的下属机构,所有给皇帝的奏报,都要先报告给它,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都经由它再下发。”材料中的“它”应是(  )
A.唐代的尚书省 B.宋代的枢密院
C.元代的中书省 D.明代的内阁
6.(2分)历史学家陈旭粗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迫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7.(2分)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他们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达到了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8.(2分)如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  )
1894年 中国产业工人10万人
1871~1911年 有记载的罢工斗争达105次
1912~1919年 罢工斗争达130多次
至1919年 中国产业工人约200万人
中国还有1000万左右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
1915~1920年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代”

A.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程度有所提高
B.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C.阶级矛盾逐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初步进行了新型民主政治的尝试
9.(2分)有学者称,20世纪初期,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巴黎和会”“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是(  )
A.维护政局稳定 B.建立民主宪政
C.建立统一战线 D.增强家国情怀
10.(2分)1926年7月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宣言中说:“居今日之中国,除少数军阀、官僚、买办、财阀之外,全国人民入则有老弱待哺之忧,出则无立业谋生之地,行则逢掳身丧命之变,居则罹举家冻馁之祸,灾害深于水火,困苦甚于倒悬,凡此皆帝国主义之侵略及卖国军阀之窃权之所致也。”为此,国民政府(  )
A.召开国民党一大 B.成立广州国民政府
C.整编国民革命军 D.发动北伐战争
11.(2分)1927年8月,毛泽东指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致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上山”思想(  )
A.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B.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
C.是国共对峙局面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D.完全否定了八七会议做出的决定
12.(2分)有学者认为,十四年抗战史的主要依据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十四年没有间断过,中国人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应该记入抗战史册。据此可以认定历史研究(  )
A.要依据历史学者观点 B.要贯通整体看待历史
C.要以考古发现为依据 D.不能还原历史的原貌
13.(2分)红军标语在三明分布广泛,这些标语再现了当年红军的革命历程。如“拥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白军士兵不打红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这反映了(  )
A.红军第五次反“围则”失利,被迫开始了长征
B.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国共两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合作抗日
D.红军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政策
14.(2分)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执行侧面战,协助友军、扰乱、钳制、消灭敌人。在此原则的指导下,中共军队(  )
A.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B.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C.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D.千里跃进大别山区
15.(2分)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如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

A.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16.(2分)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这段日记记载的史实是(  )
A.中共七大
B.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七届二中全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7.(2分)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中国法制建设(  )
A.保障人权自由 B.完善法律体系
C.重视与时俱进 D.强化政府职能
18.(2分)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逝世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发去唁电说:“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其中的“一生然诺”指的是(  )
A.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明确“和平统一”的方针
C.提出“一国两制”的主张 D.提出实现“三通”的目标
19.(2分)20世纪50 年代末,针对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毛泽东采取了“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而当苏联对新中国进行战争挑衅时,毛泽东又采取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这反映出新中国(  )
A.在对外交往中具有毫不妥协的决心
B.自觉地担负起反对霸权主义的责任
C.在国家外交中采取较为灵活的策略
D.已经不再接受苏联在外交上的控制
20.(2分)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
A.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B.无等级差别,无贵贱之分
C.范围只局限在城市
D.实行联邦制
21.(2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其成为“社会 不公的暴力机器”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独裁者的出现 B.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C.野心家的反复煽功 D.公民大会权力过大
22.(2分)如图为罗马法所涵盖的法律内容

这说明,罗马法(  )
A.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B.比较注重法律规范
C.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D.法律体系比较完整
23.(2分)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中逐渐产生了一种专门调整罗马市民与非罗马市民之间,以及非罗马市民相互间的民事关系的新法律。据此可知,“新法律”(  )
A.实现了市民与非市民间的平等
B.废除了罗马市民的政治特权
C.是非罗马市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D.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
24.(2分)1848年,《共产党宣言》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人类关怀,给人类指明了一条通向世界大同,的光明大道。此大道的“光明”之处在于(  )
A.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B.实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与合作
C.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到科学
D.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5.(2分)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委员会规定:公社行政、司法等各部门的职位都交由普选产生的人担任,同时规定选举者可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并特别强调罢免权任何时候都不可剥夺。这说明巴黎公社(  )
A.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B.注重群众的监督作用
C.实行了社会主义革命 D.得到了马克思的指导
26.(2分)“1917年的工人实际工资只有1913年的57.4%,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和反人民的行动,激起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愤恨。”上述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广大工人群众所赴的境遇每况愈下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使劳动人民获得了解放
C.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越来越激起劳动人民的愤怒
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
27.(2分)近代菜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任期七年,在规定的颁布法律期限内,共和国总统可以通过一项材料确凿的咨文,要求两院重新审议法律,两院不得拒绝这一要求。”该宪法可能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28.(2分)某法律条文规定:“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关于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
A.应出自《1787年宪法》 B.反映德国立法权归皇帝
C.反映的是君主专制政体 D.专制色彩浓厚的代议制
29.(2分)基辛格认为,美苏之间的冷战,“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这反映了(  )
A.核武器是维护世界秩序的有力工具
B.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
C.冷战是美苏共同的主动性战略选择
D.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和平共处
30.(2分)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
A.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10分)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唐代,三明辖境没有一所书院,到了宋代,三明辖境已有六所书院:将乐龟山书院、沙县凤冈书院和谏议(了斋)书院、尤溪南溪书院、建宁云谷书院、泰宁翠云岩书院。……两宋期间,福建共有九所书院得到皇帝的赐额,其中就包括龟山书院和南溪书院……在书院教育的推动下,宋代三明辖境中进士者有503人(历代共720人),泰宁有“隔河两状元,同堂四进士”、建宁有“一门四进士”的佳话。
﹣﹣摘编自王晓媛《三明宋代书院考述》
材料二:据《福建通志?选举志?宋进士》记载,宋代福建进士共有7043名,约占全国总数的左右,排名全国第一。……闽北地区的建州崛起,成力宋代福建科举兴盛的地区之一。……在科举兴盛的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科举世军,如侯官陆氏、长乐潘氏、连江李氏、福清林氏、崇安刘氏和翁氏、浦城章氏、仙游傅氏和蔡民、莆田方氏和舞氏,晋江王氏和曾氏、永春留氏和庄氏等。
﹣﹣摘编自戴显群《试论福建科举的历史特点》
材料三: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形成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到每榜数百人(唐代平均每榜不到26人)。宋代考官的隶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考试之前,考官要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够之为“锁院”;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誉录”。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题的制度。
﹣﹣摘编自冯国超《中华文明文》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三明书院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宋代福建科举繁荣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2.(10分)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外交工作逐步开展,在国际性会、国际关系体系中赢得了应有的一席之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国家继承路径发展,因为新中国对国民党政权外交做了批判和继承。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新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直接接触架起了桥梁,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埃及的建交则实现了中国与非洲关系从民间外交和“电文外交”向政治外交和事务性外交的本质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说,新中国对非洲美系的缘起和全面展开与非洲大陆的觉醒和国家发展进程是共时的。
﹣﹣摘编自龙向阳《中国对非洲关系的缘起》
材料二: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幕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
﹣﹣摘编自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习近平指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我们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摘编自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与非洲关系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战略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打开关系”的史实。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举出两个例子,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方面所作的努力。
33.(10分)当代欧美关系是全球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次大战后,美国……以“大救星”的面貌拯救了欧洲。这时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谁能保护虚弱不堪的西欧?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山姆大叔的肩上,应该说,这时的西欧急需美国为它“壮胆”。
﹣﹣摘编自苏惠民《解剖美欧关系》
材料二:对两极世界第一次直接的攻击来自戴高乐总统领导下的法国。戴高乐梦想欧洲成为世界事务中的第三种力量。戴高乐独立的原因是他不满于美国和苏联领导人所规定的国际秩序,他尤其认为屈从于美国的权威和无限制地支持美国的全球目标是无法忍受的。……法国不顾美国的掣肘,于1960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于同年邀请赫鲁晓夫全家访法,又于1964年与中国建交。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和吴于廑等《世界史》
材料三: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间内,欧洲仍然是两个联盟共存的欧洲。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摘编自姜宪明、何苗《国际关系大国战略》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欧洲需要美国“拯救”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法国“攻击”两极世界的表现。
(3)材料三中的“两个联盟”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欧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34.(10分)政治制度变革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威廉签署由议会提出的《权利宣言》。内容包括: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侵犯即为非法;国会内演说、辩论及议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议员选举自由。此宣言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
﹣﹣摘编自袁传旭《英国光荣革命琐谈》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节选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应照下列手续选举:每州应依照该州州议会所规定之手续,指定选举人若干名……如其所得票数超过全体选举人的半数,即当选为总统。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总理及各部部长)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权利宣言》的规定所体现的原则,并分析《权利法案》的历史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与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关系”这一角度,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解答】材料中“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王是人,也是神”等信息点,反映出商朝政权充满着神权色彩,特别是商王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所以答案选C.ABD在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C。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并正确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建立的时间。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建立于元朝,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部族政权”主要是在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属于商周时期,随后的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属于明清时期,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故选:C。
3.【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王国和封地。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制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故B正确。
ACD在位期间不存在封国问题,排除。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作用,主要考查历史研究方法。
【解答】通过材料“考证时引用的是“外传”而不是正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历史考证时要注意引用可信的正史史料,故B正确;
A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信息主旨并没有说明要广泛搜集史料,排除C;
外传也属于文献史料,但陈垣反对引用外传,排除D。
故选:B。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考查元朝中书省的职能。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中书省总揽国家大权,相权一度扩大,C选项符合题意。
唐朝的尚书省负责执行,A选项排除。
宋代的枢密院负责军事,B选项排除。
明代内阁不是中央的法定机构,D选项排除。
故选:C。
6.【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解答】A并不是题干强调的主旨,故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依据材料“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可知C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时代局限,故排除D。
故选:C。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解答】从时间信息“1905年前后”可以推断此时期清廷准备实行立宪,但“皇族内阁”的设立,被证明清廷的革新只是个骗局,使公派生对清廷失望,转向同情、支持革命。
故选:B。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背景,要求学生结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工人阶级没有跟上政治舞台,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没有发生改变。材料只能体现出工人阶级罢工斗争的发展,看不出觉悟的提高。
B.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数量不断增多,而且出现了罢工斗争,说明工人阶级力量已经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
C.材料看不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材料中收到信息表明的是五四运动前夕工人发展状况,而且体现不出参与政治斗争的内容。
故选:B。
9.【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结合题干“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巴黎和会”“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巴黎和会”“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并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激发了国民的爱国意识,各阶层兴起反帝爱国浪潮,故D项正确。
A项,维护政治稳定不是五四运动的核心目的,排除。
B项,建立民主宪政并非五四运动的价值追求,排除。
C项,五四运动时期统一战线思想并未形成,排除。
故选:D。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伐战争的背景,要求学生结合大革命时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现实和国共合作的基础知识来分析材料。
【解答】A.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是1926年,而国民党一大是1924年召开的。
B.广州革命政府是1925年成立的。
C.革命军整编也是在1925年。
D.结合材料,我们可知当时要反对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的统治,所以只可能是进行北伐战争。
故选:D。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要求学生结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毛泽东认为要到农村去建立根据地的思想,这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B.苏联的经验是城市中心的道路,而不是农村包围城市。
C.当时国共对峙只是刚刚开始,并没有进一步发展。
D.八七会议要求开展土地革命,和材料的思想并不完全冲突。
故选:A。
12.【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对中国14年抗战史的认识。
【解答】通过材料“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十四年没有间断过,中国人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14年抗战的说法,更有利于我们全面看待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实,故B正确;
A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到考古问题,排除C;
历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还原历史,排除D。
故选:B。
13.【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拥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白军士兵不打红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主旨,结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主要矛盾的变化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拥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白军士兵不打红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可知,反映了中共由反抗国民党转变为抗日,说明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故B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材料只是体现了中共由反抗国民党转变为抗日,没有体现国共合作,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土地革命,故D项错误。
故选:B。
14.【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主要抗战活动。
【解答】通过材料“执行侧面战,协助友军、扰乱、钳制、消灭敌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在这一政策上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故C正确;
长征的伟大胜利是在1935年,排除A;
台儿庄大捷是正面战场的抗战,排除B;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在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
故选:C。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解放战争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A.国民革命军没有建立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没有体现无产阶级先进性。
C.辛亥革命没有统一战线作为指导。
D.材料反映的都是近代民主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故选:D。
16.【分析】本题考查第一届政协会议。需要掌握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内容。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居然逐案通过”。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故B为正确选项。
A、C、D均不符合,排除。
故选:B。
17.【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
【解答】材料表明,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宪法修正案,不是保障人的自由权利、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政府职能,A、B、D三项错误。
故选:C。
18.【分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九二共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所以,材料中的“一生然诺”指的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故A正确。
B是在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C、D均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故排除。
故选:A。
19.【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需要掌握新中国外交方针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中毛泽东采取的外交方针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中毛泽东采取的外交方针可以看出新中国在国家外交中采取较为灵活的策略,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城邦政体,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城邦政体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A.小国寡民,独立自主,是古希腊城邦的突出特征。
B.无等级差别,无贵贱之分,不是城邦的特点。
C.古希腊城邦既包括城市,也包括周围的一些乡村。
D.古希腊城邦是城市国家不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问题,没有实行联邦制。
故选:A。
21.【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其成为“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的主要原因是直接民主存在弊端,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22.【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图示可知,罗马法所涵盖的法律内容涉及各个方面,说明罗马法法律体系比较完整,故D项正确。
罗马法实际上保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A项错误。
B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应排除。
题干图示不能说明保护私有财产,故C项错误。
故选:D。
23.【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中逐渐产生了一种专门调整罗马市民与非罗马市民之间,以及非罗马市民相互间的民事关系的新法律”。
【解答】“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中逐渐产生了一种专门调整罗马市民与非罗马市民之间,以及非罗马市民相互间的民事关系的新法律”表明新法律是万民法,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24.【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解题的关键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人类关怀,给人类指明了一条通向世界大同的光明大道”。
【解答】“1848年,《共产党宣言》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人类关怀,给人类指明了一条通向世界大同的光明大道”表明《共产党宣言》使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到科学,故C正确;
A错在“开始”,排除;
B不符合题意,排除;
D是俄国十月革命,排除。
故选:C。
25.【分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上的创举,巴黎公社革命是法国无产阶级自发进行的一场革命,第一国际并没有以任何行动直接促使公社诞生,而是以其思想和影响孕育了公社革命。
【解答】“规定选举者可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并特别强调罢免权任何时候都不可剥夺”说明巴黎公社注重群众的监督作用,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26.【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需要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条件。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注意限定信息“根本”,题干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故D项正确。
AC两项是对题干材料信息的直接解读,不是“根本上反映”,应排除。
B项与事实不符,应排除。
故选:D。
27.【分析】本题考查了法国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等。
【解答】A.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排除。
B.据材料“共和国总统任期为七年”、“总统可以要求两院重新审议法律”等信息可知所述宪法应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正确。
C.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的任期为4年,与材料不符,排除。
D.《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排除。
故选:B。
2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要求学生结合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这应该是皇帝有巨大的权力,所以这不是美国的宪法。
B.材料看不出,立法权归皇帝。
C.材料反映的是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当时德国是君主立宪政体。
D.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德国皇帝拥有较大的权力,体现出来这部法律文献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故选:D。
29.【分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美苏争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更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竞争、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解答】“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表明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故B正确;
核武器是维护世界秩序的有力工具、冷战是美苏共同的主动性战略选择材料未体现,故AC错误;
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争霸,而不是和平共处,故D错误。
故选:B。
30.【分析】本题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情况。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的信息归纳出外交的核心思想。
【解答】A项只适合与俄罗斯的关系;故排除。
B项对材料理解错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一贯的外交原则;故排除。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从材料信息所涉及的都是与大国的关系,且根据不同对象而定位关系类型,据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故D正确。
故选: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一中“到了宋代,三明辖境已有六所书院:将乐龟山书院、沙县凤冈书院和谏议(了斋)书院、尤溪南溪书院、建宁云谷书院、泰宁翠云岩书院”及“在书院教育的推动下,宋代三明辖境中进士者有503人(历代共720人),泰宁有‘隔河两状元,同堂四进士’、建宁有‘一门四进士’的佳话”的主旨。
(2)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宋代福建进士共有7043名,约占全国总数的左右,排名全国第一”“闽北地区的建州崛起,成力宋代福建科举兴盛的地区之一”及“在科举兴盛的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科举世军,如侯官陆氏、长乐潘氏、连江李氏、福清林氏、崇安刘氏和翁氏、浦城章氏、仙游傅氏和蔡民、莆田方氏和舞氏,晋江王氏和曾氏、永春留氏和庄氏等”的主旨。
(3)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三中“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形成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到每榜数百人(唐代平均每榜不到26人)”“宋代考官的隶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考试之前,考官要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够之为‘锁院’;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誉录’”及“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题的制度”的主旨。
(4)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二、三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解答】(1)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到了宋代,三明辖境已有六所书院:将乐龟山书院、沙县凤冈书院和谏议(了斋)书院、尤溪南溪书院、建宁云谷书院、泰宁翠云岩书院”可知,宋代三明书院建设成就显著;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在书院教育的推动下,宋代三明辖境中进士者有503人(历代共720人),泰宁有‘隔河两状元,同堂四进士’、建宁有‘一门四进士’的佳话”可知,推动三明科举的发展。
(2)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宋代福建进士共有7043名,约占全国总数的左右,排名全国第一”,可得出考取进士人数众多;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闽北地区的建州崛起,成力宋代福建科举兴盛的地区之一”,可得出建州(闽北)成为福建科举兴盛的地区之一;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在科举兴盛的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科举世军,如侯官陆氏、长乐潘氏、连江李氏、福清林氏、崇安刘氏和翁氏、浦城章氏、仙游傅氏和蔡民、莆田方氏和舞氏,晋江王氏和曾氏、永春留氏和庄氏等”,可得出出现了大量的科举世家。
(3)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形成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可得出形成三级考试制度;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到每榜数百人(唐代平均每榜不到26人)”,可得出扩大科举录取名额;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宋代考官的隶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考试之前,考官要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够之为‘锁院’;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誉录’”,可得出完善考试环节和规则;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题的制度”,可得出实行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
(4)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被西方国家借鉴等角度进行归纳概括。
故答案为:
(1)宋代三明书院建设成就显著(或宋代三明书院获得较大发展);推动三明科举的发展。
(2)考取进士人数众多;建州(闽北)成为福建科举兴盛的地区之一;出现了大量的科举世家(或考取进士者具有集中性)。
(3)形成三级考试制度;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完善考试环节和规则;实行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
(4)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被西方国家借鉴。
32.【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1)本小问,依据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相关知识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第二小问,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分析;(3)第一小问,结合新时期外交政策内容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新时期外交政策成就分析。
【解答】(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新中国对国民党政权外交做了批判和继承”、“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新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直接接触架起了桥梁,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埃及的建交则实现了中国与非洲关系从民间外交和“电文外交”向政治外交和事务性外交的本质转变”,结合所学从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万隆会议(亚非会议)的推动;中埃建交的推动;非洲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中非双方间持久的相互需求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的意图,依据材料二“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幕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分析。第二小问的史实,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分析。
(3)第一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表现是不结盟。第二小问的努力,结合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史实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万隆会议(亚非会议)的推动;中埃建交的推动;非洲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中非双方间持久的相互需求。
(2)意图:化解战略包围的威胁。
史实: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或《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3)表现:不结盟。
努力:中国在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倡议召开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倡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33.【分析】(1)本题考查冷战,需结合二战后欧洲需要美国“拯救”的原因来解答。
(2)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需结合战后法国“攻击”两极世界的表现来解答。
(3)本题考查冷战、欧洲一体化,需结合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的变化来解答。
(4)本题考查冷战、欧洲一体化,需结合影响欧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来解答。
【解答】(1)由“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谁能保护虚弱不堪的西欧?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山姆大叔的肩上”可知,美苏冷战,欧洲安全的需要;西欧衰落。
(2)结合所学知识,坚持发展核力量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推动法德和解和欲洲联合。
(3)第一小问,由“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可知,欧盟、北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两极对峙格局下,北约在资本主义阵营内发挥主导作用;欧盟成立后,欧洲从经济合作向政治经济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4)结合所学知识,实力对比的变化;国际形势;国家利益。
故答案为:
(1)美苏冷战,欧洲安全的需要(应对苏联威胁);西欧衰落。
(2)坚持发展核力量(原子弹)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缓和法苏关系、法中建交);推动法德和解和欲洲联合。
(3)“两个联盟”欧盟(或欧共体)、北约。
理解:两极对峙格局下,北约在资本主义阵营内发挥主导作用;欧盟成立后,欧洲从经济合作向政治经济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4)实力对比的变化;国际形势;国家利益。
34.【分析】(1)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国会内演说、辩论及议事自由”;
(2)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关系”。
【解答】(1)依据信息“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国会内演说、辩论及议事自由”并进行概括可知原则,结合所学可知历史影响;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时首先读取信息,依据信息“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继承了美国的三权分立的原则,依据信息“”“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应照下列手续选举:每州应依照该州州议会所规定之手续,指定选举人若干名……如其所得票数超过全体选举人的半数,即当选为总统”“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可知《临时约法》在遵循总统经由选举产生的原则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选举并没有效仿美国的选举人制度,而是经由参议院选举产生,
综合上述信息,我们可以提炼一个论题如:《临时约法》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继承与创新。然后进行阐述,做到表述清楚,逻辑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原则:议会至上(或王在法下);自由、平等、法治等。
影响: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为英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或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论题:《临时约法》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继承与创新。
论述:《临时约法》在借鉴美国1787年宪法总统制原则的基础上,由于担心总统权力过大,又实行了责任内阁制;在遵循总统经由选举产生的原则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选举并没有效仿美国的选举人制度,而是经由参议院选举产生;都实行议会制,但《临时约法》也没有采用美国的参、众两院制,而是实行了一院制。
综上所述,《临时约法》并不是简单地照搬美国1787年宪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