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崇左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5 21:2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西崇左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文中“西周的创制”是指(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军功爵制 D.中央集权制
2.(2分)观察如图“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 B.太尉掌管律令、图籍
C.中央与地方互不统属 D.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3.(2分)唐朝时期,今广西大部分区域隶属于(  )
A.岭南道 B.岭北道 C.广南东路 D.广南西路
4.(2分)中国很多地方有“状元村”“状元桥”“状元及第匾”等文化遗存。与此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官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5.(2分)今崇左市主要区域,从纳入中原版图至崇左市政府成立,共经历了(  )
A.2216年 B.2217年 C.2223年 D.2224年
6.(2分)明朝嘉靖万历时,内阁权压六卿……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内阁无疑是操有宰相之权。可见,当时的内阁(  )
A.已成法定机构 B.开始统领六部
C.握有军政大权 D.严重威胁皇权
7.(2分)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他认为各方面改革中最重要的是(  )
A.经济改革 B.教育改革 C.政治改革 D.军事改革
8.(2分)如图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北洋舰队最后激战全军覆没的地点是图中的(  )
A.A B.B C.C D.D
9.(2分)鲁迅在《风波》一文中写到:村民七斤去了一趟县城,结果辫子被剪了。这股强行剪辫之风最早发生在(  )
A.辛亥革命后 B.北伐战争后
C.抗日战争后 D.新中国成立后
10.(2分)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中共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八七会议
C.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1.(2分)“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词创作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2.(2分)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34年至1937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下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国民革命的失败 B.长征中的巨大损失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中共犯了右倾错误
13.(2分)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实行重点进攻的地区是(  )
A.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B.大别山地区
C.豫皖苏地区
D.中原地区
14.(2分)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时间共有(  )
A.二十二年 B.二十五年 C.二十八年 D.三十八年
15.(2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这是新中国提出的(  )
A.“一边倒”方针 B.“求同存异”方针
C.不结盟政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6.(2分)亚里士多德这样评价某次改革:“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最能起到这种作用的措施是(  )
A.颁布“解负令”,促进公民团结
B.鼓励商品经济,增强雅典实力
C.实施陶片放逐,防止贵族专政
D.发放津贴,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17.(2分)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对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群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这说明(  )
A.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逐渐遭到破坏
B.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贵族的民主
C.集体决策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安全
D.群体决策感情用事影响政治质量
18.(2分)罗马法规定,债权人获得的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罗马法(  )
A.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主要调节公民间的债务纠纷
C.实现了罗马经济的平稳发展
D.体现了公平理性的立法理念
19.(2分)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  )
A.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20.(2分)电影《鸦片战争》有这样一段场景: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议会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女王维多利亚最终签署对华宣战命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王是专制君主,掌握国家实权
B.议会行使立法权,英王掌握行政权
C.议会拥有决策权,国王对议会负责
D.议会掌握国家实权,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决议
21.(2分)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参议员每州两名,由各州议会指定,总统由每州的选举人团选 举产生,最髙法院机构由参议院提名及同意后,再由总统任命产生。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实践三权分立的政治理想
B.构建民主共和的政治框架
C.为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
D.防止联邦政府权力专制化
22.(2分)马克思认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的灭亡的。”下面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
A.巴黎公社的失败 B.俄国二月革命的失败
C.辛亥革命的失败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
23.(2分)下列关于十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发动
B.性质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C.推翻了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
D.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24.(2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后,苏联认为“不得不采取迫切的措施,……以保障自身的安全。”为此,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七国成立了(  )
A.华沙条约组织 B.欧洲共同体
C.共产党情报局 D.经济互助委员会
25.(2分)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6分,共计50分)
26.(20分)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10)
(1)材料一中是中国古代哪项政治制度?出现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的诞生”建立的是什么性质的政权?该政权的建立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是怎样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跨越?
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 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
国别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国 长江流城,云南、广东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 福建 制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材料二: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正热衷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向列强提出了所谓“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贸易机会均等。
材料三:阅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中的几段叙述: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承认,“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阅读材料一,指出哪些因素导致了1 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结合材料二,指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侵华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完全殖民地的原因。
28.(16分)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相对稳定,但稳中有变。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促进了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内的经济建设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依据史实说明美苏“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的表现。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两极格局结束后,当今国际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统治者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拥有高度自治权的同时,还必须对周王尽相应的义务。据此依据材料“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可知B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C项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在某些诸侯国推行。故排除。
D在秦朝统一六国后才真正实现。故排除D。
故选:B。
2.【分析】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对相关制度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故D正确,排除C。
封建社会以人治为主,谈不上法治,排除A。
太尉负责军事,排除B。
故选:D。
3.【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央集权演进情况。关键词有“唐朝时期”“今广西”。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咸通三年(862),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岭南西道”一名使广西开始成为一级独立政区,故A正确。
B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A。
4.【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状元村”“状元桥”“状元及第匾”。
【解答】“状元村”“状元桥”“状元及第匾”与科举制有关,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5.【分析】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从纳入中原版图至崇左市政府成立”。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南征百越,广西崇左市主要区域于公元前214年被纳入中原版图;国务院于2002年批准设立地级崇左市。所以,今崇左市主要区域,从纳入中原版图至崇左市政府成立,共经历了2216年。
故选:A。
6.【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根据材料中“内阁权压六卿…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内阁无疑是操有宰相之权”分析内阁的权力变化。
【解答】根据材料内容,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在六部之上,军国、财政大权都掌握在手,说明内阁权力之大,故C项符合;
根据所学,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无权统帅六部百司,权力的大小直接受皇权的影响,受皇帝控制,故ABD项不正确。
故选:C。
7.【分析】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解答】“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表明梁启超认为各方面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政治改革,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8.【分析】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相关史实,主要考查甲午战争的过程。
【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北洋舰队最后全军覆没是在山东威海卫基地,通过图片可以看出C符合题意。
ABD三点都不在山东范围之内,排除。
故选:C。
9.【分析】本题考查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后革除旧俗。
【解答】通过材料“辫子被剪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令,故A正确;
BCD都与剪辫无关,排除。
故选:A。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大革命的背景特征分析。
【解答】A.遵义会议是1935年,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就失败了。
B.八七会议是1927年,当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失败了。
C.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涉及的是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没有决定和国民党合作。
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中共会议是中共三大,中共三大确立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方针,D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D。
11.【分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需要掌握国民大革命的背景,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进行分析理解,结合国民大革命的背景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可知,这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歌曲,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故B项正确。
故选:B。
12.【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结合红军长征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可知,1934年至1937年处于红军长征时期,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损失惨重,因此出现图示现象,故B项正确。
A项是1927年,排除。
C项是1937年,排除。
D项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
故选:B。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我们可知1947年春天,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地区是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故选:A。
14.【分析】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时间”。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于1927年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于1949年覆灭,统治中国的时间共计22年。
故选:A。
15.【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主旨,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可知,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故D项正确。
A项强调站在苏联一边,排除。
B项强调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排除。
C项是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
故选:D。
16.【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梭伦改革,解答的关键信息是“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
【解答】梭伦改革通过废除债务奴隶制,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等措施,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把雅典从内战的危机中挽救出来,拯救了国家,同时也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初步改变了雅典贵族统治的局面,故A项正确,B错误;
C是克尼斯提尼改革,D是伯利克里改革,排除。
故选:A。
17.【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直接民主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和误用。
【解答】依据材料中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可以看出雅典的原始的直接民主、群体决策并不能对政治家做出正确的评价,故D正确;
AB两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C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选:D。
18.【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并正确把握罗马法的特点。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古罗马运用法律手段调节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对货款月息以及相应的违法处罚有明确的规定,体现了对借款人利益的保护,具有公平理性的立法理念,故D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维护私有财产和调节公民间的债务纠纷,故AB项错误。
C项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
故选:D。
19.【分析】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需要掌握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影响的理解。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使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工人获得了选举权,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故C项正确。
A项不符合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史实,应排除。
B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应排除。
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D项错误。
故选:C。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下权力运行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内容来分析材料。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在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是虚位元首,不掌握国家实权。
B.英国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掌握行政权。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英国议会有最高决定权,女王不需要对议会负责,但受议会制约。
D.中材料可以看出,议会决定对华战争女王必须签字,反映了英国国王要遵从议会的决议。
故选:D。
21.【分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需要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对联邦参议员、总统、最髙法院机构的选举的规定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中对联邦参议员、总统、最髙法院机构的选举的规定是为了为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维护民主制度,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C。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要求学生结合巴黎公社的背景和发展过程特点来分析。
【解答】A.巴黎公社的失败,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还没有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阶段,选项符合材料的意思。
B.俄国2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他取得了胜利。不符合材料意思。
C.辛亥革命的失败体现不出材料的特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应该是资产阶级革命,也体现不出材料的特征。
故选:A。
23.【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解答】C是二月革命,故C错误,符合题意;
AB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应该是针对北约组织而建立的一个军事组织,而时间就是1955年,选项中只有华沙条约组织符合这一点。
故选:A。
25.【分析】本题考查冷战结束,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主要表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演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2、具体原因:
(1)欧共体的建立增强了西欧抗衡美国的实力,是帝国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2)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
(3)20世纪60年代苏联挑起中苏边境纠纷,两国关系走向对抗,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4)第三世界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3、直接原因: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解体的直接原因。
【解答】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两极格局之下的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纠纷纷纷出现,不安定的因素再增加;世界正处于项多极化的发展之中,但是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因此“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故D正确;
两极格局结束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发展,故A项错误;
两极格局之下美苏的关系不是联盟而是对抗,故B项错误;
多极化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稳定世界局势,故C错误。
故选:D。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6分,共计50分)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郡县制、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第1小问结合材料和郡县制进行分析即可,第2小问结合材料和中华民国进行分析即可,第3小问结合材料和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1)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胶东郡、上党郡”可以判断出该制度是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历史意义需要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的确立、社会稳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政权的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影响需要从政治、经济及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政治制度:郡县制。出现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确立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2)性质:资产阶级政权。影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或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或政治民主化进程);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3)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7.【分析】(1)本题考查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 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因素”;
(2)本题考查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解答的关键信息是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贸易机会均等;
(3)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义和团”“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
【解答】(1)联系所学可知,1 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因素有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确立,为了抢占更多的资本输出场所,列强兴起了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得德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威逼清政府给予德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特权,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事端;
(2)依据信息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贸易机会均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变化是使得列强在华利益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3)依据信息“义和团”“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并结合列强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矛盾重重相互牵制可知原因。
故答案为:
(1)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确立,为了抢占更多的资本输出场所,列强兴起了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得德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威逼清政府给予德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特权,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事端。
(2)新变化:使得列强在华利益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3)原因:列强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矛盾重重相互牵制,任何一国都不能完全瓜分中国;“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在华利益争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的方式演变为通过清政府这个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最主要原因是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反侵略决心,粉碎了列强将中国变为完全殖民地的美梦。
28.【分析】本题考查美苏“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的表现、新力量的崛起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当今国际格局的特点,需掌握美苏冷战、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相关内容。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缓和与动荡并存。
故答案为:
(1)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
(2)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
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缓和与动荡并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