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3分,25个,共计75分)
1.(3分)根据甲骨卜辞,商朝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天上的至上神则称为帝。王每每出师征讨,必先卜帝是否授佑。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B.家国一体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王位世袭
2.(3分)西周在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内部至少200年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其原因是( )
A.宗法分封制与礼乐制紧密结合
B.西周的制度非常僵化
C.周天子对土地人口的绝对控制
D.奴隶主贵族实力强大
3.(3分)中国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采取避讳制度,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否则视为大不敬。此制度旨在( )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
4.(3分)傅乐成在《中国通史》中说: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5.(3分)秦朝奉行“以吏为师”的制度,官吏责任重大,但同时也容易受到秦朝法律的惩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缺员”,即官吏数量不足,成为秦朝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反映出( )
A.统治集团内乱威胁皇权
B.秦律实施杜绝了官员腐败
C.官僚政治发展加强皇权
D.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6.(3分)《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
A.封国与中央矛盾激化
B.分封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C.门阀贵族势力的衰落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发展
7.(3分)北宋人尹源在《唐说》中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宋初为防止“弱唐”局面再次出现而采取的措施是( )
A.设参知政事 B.设枢密院
C.设三司使 D.由文臣出任知州
8.(3分)长乐公主出嫁,太宗打算比礼制规定加大陪嫁财产的数额,魏征得知后进行谏阻。最后太宗也不得不取消这一打算。材料表明( )
A.谏官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B.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C.谏议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D.礼乐制度影响极深远
9.(3分)从秦朝到明朝前期,中国一直存在着两对矛盾,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皇权同相权之间的矛盾。到……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材料中缺失的部分应该为( )
A.汉朝 B.宋朝 C.唐朝 D.明朝
10.(3分)“该制度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材料中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中书省制度 D.行省制度
11.(3分)克罗齐在《官僚现象》一书中说,“掌权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两套相互冲突的武器:一方面是理性化和制定规则;另一方面是制造例外和无视规则的权力。他最好的策略是找到这两种武器的最佳配合。……规则的扩展会限制他的权力,而太多的例外又会削弱他控制别人的权力。”下面哪一措施属于“理性化和制定规则”的范畴( )
A.汉武帝设置中朝
B.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朱元璋废除宰相制
D.清军机处的设置
12.(3分)中国古代在选拔官员上长期推行“保任”制,即任人者要对被任者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被任者任职后的功过优劣,任人者要与之同其赏罚。这说明中国古代( )
A.建立了完善的选官制度 B.法律惩罚制度异常严酷
C.注重加强对官员的管理 D.官员职责缺乏明确分工
13.(3分)如图漫画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揭示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
A.是中国和英国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
B.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C.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D.使英国从此打开了中国的市场
14.(3分)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根深蒂固,妇女无法享受学校教育。1850年,美国传教土裨治文的夫人在上海创立神文女塾。次年,美国传教士琼司女士在虹口创办文纪女塾。其后,上海女子学校纷纷创办。这说明( )
A..男女平等观念在中国迅速传播和普及
B..对外交流促使中国放弃了华夷之辩
C.鸦片战争使中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D..通商口岸的开放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
15.(3分)如表是1842﹣1845年清政府奏报毒品犯罪文件情况统计表。
年份 贩卖 吸食 种植 其他 总数
1842 11 10 0 4 25
1843 4 14 1 0 19
1844 1 11 0 0 12
1845 2 0 0 0 2
对上表解读合理的是( )
A.禁烟运动取得巨大成果 B.贩卖鸦片现象基本杜绝
C.政府禁毒力度逐渐减弱 D.吸食鸦片人数大幅下降
16.(3分)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
A.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B.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C.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D.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17.(3分)“它以称赞的口吻介绍了美国的选举制度、国会制度;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来往通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材料评价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民报》 D.《马关条约》
18.(3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某次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但也促成了“中国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这一战争指的应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人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分)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条约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
A.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D.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20.(3分)如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 )
A.甲午战争后中国民生凋敝、国家财政困难
B.甲午前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
C.中国战败在于没有真正认识到中日差距
D.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军事技术
21.(3分)《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一重大变化从根本上反映出( )
A.中国的外交近代化正式开始
B.清朝内政外交的范围扩大
C.外务部职能专门化趋向加剧
D.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22.(3分)1911年11月初,《申报》因报道革命军失手汉口而激起民众的愤怒,致使该报社橱窗被输毁。《中外日报》《新闻报》等报也均因为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这说明当时( )
A.新闻界极度缺乏民主革命意识
B.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镇压
C.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D.新闻造假遭到民众的抵制
23.(3分)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传统社会,民众一般是很少组成团体来参政的,而在辛亥革命后,工人、商人、妇女等对国事、政事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辛亥革命( )
A.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促进政治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C.改变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结构
D.提高了民众民主政治的素质
24.(3分)辛亥革命以“民国”取代了“帝国”,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下面能反应辛亥革命这两大功绩的是( )
A.朝代国家,合众政府 B.民族国家,立党建国
C.庚子纪念,五权分立 D.皇帝倒了,辫子剪了
25.(3分)下列有关历史变迁特征的叙述中,可称为国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大变局”是( )
A.商周之际,王国变为封建
B.元明之际,行省变为内阁
C.三国时代,统一变成分裂
D.清末民初,专制变为共和
二、材料分析题.(26题13分,27题12分)
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建,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谕旨告诚群臣:“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唯廉者能约已而利人,贪者必损国而厚己。……尔等当深戒之”。为了巩固皇权,率先设立锦衣卫以监视官民。朱元璋深谙作为“防民之具,辅治之术”的法律的极端重要性。建国伊始,就在继承前代法律文献的基础上制订颁行《大明律》,紧接着又亲自编定《明大诰》。朱元璋立法一为治民,二为治吏,尤其是《明大诰》则着重于惩治贪官,可以视为反贪刑事特别法。朱元璋惟一的亲侄、开国功臣朱文正,亦因违法乱纪而被罢了官职;朱元璋的女婿、附马都尉欧阳伦,凭着自己是马皇后亲生女儿安庆公主的丈夫,不顾朝廷的禁令,向陕西贩运私茶。后来一位小吏向朱元璋告发了此事,朱元璋立即下令赐死欧阳伦,同时发了通敕令,表扬那位小吏不畏权贵的斗争精神。
﹣﹣摘编自《明太祖洪武实录》、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等
材料二:1912年1月2日颁布的《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蛆织大纲》规定:参议院行使监察权,它有权议决临时政府的财政预算,调查临时政府的财政出纳等。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政府有广泛的监察权:“议决临时政府之预算;提出质问书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咨请临时政府,查办官吏违法事件;弹劾临时大总统、国务员”等。参议院及国会在其存续期间,积极行使同意权、财政权、质问权、弹劾权、查办权等监察职权,在……实现行政权、立法权相互制约、行政机构与民意机构相互制衡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代小丽《民国初年行政监察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元璋反腐防腐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其反腐成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初年参议院权利大增的背景。
27.(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论文。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以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为主,论证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题3分,25个,共计75分)
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答】通过材料“必先卜帝是否授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商朝时期政治统治过程中王权与神权结合的特点,故C正确;
皇帝制度形成于秦朝,排除A;
材料信息与家国一体无关,排除B;
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到王位继承制度。排除D。
故选:C。
2.【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解答】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没有诸侯搞分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西周时期分封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相结合,稳定了统治秩序,故A正确;
制度僵化不是西周能够延续200多年稳定的原因,排除B;
周天子通过分封制间接控制土地人口,排除C;
西周统治稳定与奴隶主贵族势力强大无关,排除D。
故选:A。
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答】通过材料“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采取避讳制度,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否则视为大不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避讳制度主要是为了强化尊卑等级关系,故C正确;
对君主的避讳制度是为了维护皇权独尊,不能完整体现材料信息,排除A;
尊老爱幼,凝聚血脉亲缘不能完整表述材料信息,排除BD。
故选:C。
4.【分析】本题考查郡县制。主要考查郡县制推行的影响。
【解答】西周实行分封制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此时中国仍然是分裂的,排除A;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中国从此开始有了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故B正确。
宗法制和王位世袭制不能体现庞大帝国和土地人民的特征,排除CD。
故选:B。
5.【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解答】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秦朝以吏为师的制度造成官吏数量不足,实际上反映出当时皇帝对官吏的任免,反映出专制皇权的加强,故C正确;
材料信息并未反映统治集团内乱,排除A;
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信息并未长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
故选:C。
6.【分析】本题考查西汉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答】通过材料信息“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以看出,西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故D正确;
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到封国制度,排除A;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有遗存,排除B;
门阀贵族势力是东汉后期之后形成的,排除C。
故选:D。
7.【分析】本题对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的准确把握,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根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地方设置节度使,最终威胁中央集权,D选项是宋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手段之一,D选项排除。
ABC选项属于削弱相权的措施,排除。
故选:D。
8.【分析】本题考查唐朝君主专制演进情况。关键信息有:最后太宗也不得不取消这一打算。
【解答】太宗因为特别爱长乐公主,准备加大陪嫁的数额,遭到魏征的劝谏,最后迫使太宗改变了这一决定,说明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故B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宰相权力,A错误。
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出谏议制度发展到了顶峰,C错误。
虽然礼乐制度影响极深远,但是材料主旨体现的是魏征的劝谏,不能说是礼乐制度的影响,排除D。
故选:B。
9.【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使中央与地方在权力斗争中处于绝对地位,故B正确;
西汉初年存在王国问题,排除A;
唐朝时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排除C;
明朝时期中央权力已经大大强化,不是最早出现的,排除D。
故选:B。
10.【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解答】通过材料“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入主中原之后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故D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排除A;
郡国并行制是西汉时期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
中书省制度是元朝在中央推行的政治制度,排除C;
故选:D。
11.【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解题的关键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和影响的掌握。
【解答】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了君王与臣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适应了当时国家一统的形势并且为历代所沿用。体现了“理性化和制定规则”。故B项正确;
汉武帝设置中朝明显是制造例外、无视规则的表现,排除A项;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是为了加强君主权力,之后由于公务繁忙,设置内阁大学士辅助自己,显然也不能算理性化的决策,排除C项;
清军机处不是一个正式的国家机构,是皇帝集权的工具,与“理性化和制定规则”不符合,排除D项。
故选:B。
1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保任”制所体现的连带责任,有利于防止官员滥用和腐败,说明中国古代注重对官员的管理,C 项正确。
“保任”制无法说明选官制度的完善与否,排除A
材料虽体现了“连坐”性,但并不能说明法律惩罚的严酷,排除B;
“保任”制无法体现官员的职责是否分明,排除D。
故选:C。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南京条约》是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
B.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英国人拿着枪迫使清政府签订条约。说明《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
C.材料不是强调《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是强调条约的不平等性。
D.材料也不是强调英国打开中国的市场。
故选:B。
14.【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质习俗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1850年,美国传教土裨治文的夫人在上海创立神文女塾。
【解答】材料“1850年,美国传教土裨治文的夫人在上海创立神文女塾。次年,美国传教士琼司女士在虹口创办文纪女塾。其后,上海女子学校纷纷创办。”体现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构开放的通商口岸上海出现了女子学校,说明通商口岸开放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D正确。
A项“普遍”说法片面,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项“摆脱”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D。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清政府奏报的毒品犯罪数量越来越少,而联系所学史实可知,当时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输入并没有减少,因此只能说明政府禁毒力度逐渐减弱。故答案为C项。禁烟运动没有取得巨大成果,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基本杜绝”不符合史实,贩卖鸦片现象仍然存在,排除;查处的数量减少,并不能说明吸食鸦片人数大幅下降,排除D项。
故选:C。
16.【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背景来分析。
【解答】D正确,题干提及“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而宗法关系是传统政治社会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AB与材料主旨不一致;
C错,太平天国主要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故选:D。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主张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所以不可能是《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而且主张和外国人平等交往,又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C.这是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没有体现出与外国人平等往来的特点,主要是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D.是甲午战争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符合材料特点。
故选:B。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特征合影下来分析。
【解答】A.第二次鸦片战争并没有促进中国群体意识的觉醒。
B.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思想觉醒。
C.八国联军侵华之前,中国民族群体意识已经开始觉醒。
D.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是战胜国。
故选:B。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李鸿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解答】李鸿章恪守条约、追求平等和谨守约章表明其已经接受了西方的政治思想,A错误;
其遵守条约并不意味着其卖国,这也是其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一种方式,B错误;
由李鸿章的变化可以看出,其逐步已经放弃了宗藩观念,逐步建立起一种平淡的外交思想,其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出李鸿章有无尽到外交家应尽的职责,D错误。
故选:C。
20.【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倭寇不知我大清的GDP是他们的五倍吗”。
【解答】AB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排除;
从“倭寇不知我大清的GDP是他们的五倍吗”可知,该时期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大,没有认识到中日差距,C正确;
联系所学可知,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D错误。
故选:C。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要求学生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中国外交近代化应该是从洋务运动开始。
B.材料看不出内政外交的范围扩大了。
C.外务部职能专门化趋向加剧是表面现象。
D.从材料可以看出管理外国事务的机构比管理中国事务机构地位要高,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当时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故选:D。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之前,一些报刊报道革命军失手导致了群众的攻击,说明当时辛亥革命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
故选:C。
23.【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解题的关键是“在辛亥革命后,工人、商人、妇女等对国事、政事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解答】“在辛亥革命后,工人、商人、妇女等对国事、政事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表明辛亥革命促进政治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故B正确;
A与史实不符,排除;
改变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结构、民众民主政治的素质材料未体现,故CD错误。
故选:B。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的意思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制度,辛亥革命以后再也没有建立朝代国家。
B.立党建国材料体现不出来。
C.庚子纪念和材料没有关系。
D.皇帝倒了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结束,辫子剪了反映了社会思想观念的进步,选项符合材料的意思。
故选:D。
25.【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需要掌握辛亥革命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大变革”时期的理解和对选项的分析,结合辛亥革命的意义解答即可。
【解答】历史上被称为“大变革”的时期是社会转型,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中国社会仍然是奴隶社会,没有重大的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
无论是元明还是三国时代,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没有社会转型,故BC项错误。
清末民初,由专制转向民主,是社会转型的表现,故D项正确。
故选:D。
二、材料分析题.(26题13分,27题12分)
26.【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明朝初建,开囯皇帝朱元璋就谕旨告诫群臣“、“为了巩固皇权,率先设立锦衣卫以监视官民”、“就在继承前代法律文献的基础上制订颁行《大明律》,紧接着又亲自编定《明大诰》“、“朱元璋立即下令赐死欧阳伦,同时发了通敕令,表扬那位小吏不畏权贵的斗争精神”的主旨,并能够正确评价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2)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参议院及国会在其存续期间,积极行使同意权、财政权、质问权、弹劾权、查办权等监察职权,在……实现行政权、立法权相互制约、行政机构与民意机构相互制衡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并正确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解答】(1)第一小问举措,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明朝初建,开囯皇帝朱元璋就谕旨告诫群臣“、“为了巩固皇权,率先设立锦衣卫以监视官民”、“就在继承前代法律文献的基础上制订颁行《大明律》,紧接着又亲自编定《明大诰》“、“朱元璋立即下令赐死欧阳伦,同时发了通敕令,表扬那位小吏不畏权贵的斗争精神”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简评,结合朱元璋反腐的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评价需要从一定程度遏制腐败和维护专制统治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参议院及国会在其存续期间,积极行使同意权、财政权、质问权、弹劾权、查办权等监察职权,在……实现行政权、立法权相互制约、行政机构与民意机构相互制衡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并结合当时的背景,可以从中华民国建立时国内受到列强入侵、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以及西方民主法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等方面回答。
故答案为:
(1)举措:皇帝亲自下谕旨告诫;设特务机构加大对地方官员的监管力度;借鉴前代经验,制定严刑峻法;一视同仁,赏罚分明。
简评:使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本质上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效果有限。
(2)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封建帝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等。
27.【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切入,结合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进行思考。
【解答】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论证的观点即“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接着进行论证,要做到史论结合。如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斗争是与民族利益联系起来的对帝国主义侵是一种爱国行为。关天培、邓世昌及抗战时期抵御外侮,为国捐躯的将士,就是爱国英雄。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不仅反映在反帝上还体现在不断变革,实现现代化上。二者统一才是完整的爱国。
故答案为:
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当中华民族遇到亡国灭种的危机时,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是一种爱国行为。关天培、邓世昌及抗战时期抵御外侮,为国捐躯的将士,就是爱国英雄。
其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而义和团运动却盲目排外,仇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守护已经陈腐的旧观念、旧制度,其“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所以,近代爱国主义还要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
综上,只有将反抗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学习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或反抗西方侵略和学习西方先进事物的统一),才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任意割裂两者,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