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3 短诗五首—《断章》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3 短诗五首—《断章》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5 17:58:3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 时 计 划

课题 3 短诗五首—断章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3、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重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理解诗歌的主旨
关键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我们也学过许多诗歌,像《我爱这土地》,《黄河颂》等等,大家都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小诗,有些不一样,短短的4句话却引起了诸多的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代诗论中也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断章》,看看你是怎样的哈姆雷特?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简介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齐读诗文 学生朗读诗文 学生背诵诗文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文,领悟情感 1、分析诗文采用意象构成意境美 2、两组镜头的理解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讲授:《断章》,选自卞之琳《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教师范读诗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组织学生齐读诗文,注意语气语调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读诗文,巡视指导 组织各小组背诵诗文,采用各种形式。 教师肯定学生的背诵速度。 请同学们静心品读,深入探究如下问题: (1)这首诗用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美的意境? 教师总结: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断章》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超的结构手腕。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请想象并分析一下。 教师总结:这两个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分别来看各自只是一个肯定性叙述,告诉读者一种状态而已,很难悟出什么深意。 学生举手发言,预期: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学生齐读,领悟情感 大声朗读诗文,把握内容 各小组齐背或派几名代表背诵,形式自定。 学生细细品读,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 预期引导: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多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和“窗子”。 学生想象镜头: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谈诗歌表达的哲理内涵 《断章》是抒情诗,还是哲理诗的探究 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 6、你喜欢这首诗吗?说说理由 7、总结升华 教师讲解:这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相对性的强化。 (3)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教师总结: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4)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抒情诗,也有人说《断章》是一首哲理诗,你怎么看? 教师提示:可以从不同角度谈。 (5)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很深的道理。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教师给出示例: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6)你喜欢这首诗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师总结:好作品的意蕴是深邃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含义来。 希望大家从自身实际出发,形成独特的审美期待,产生属于自我的全然不同的发现…… 学生想象另外一组镜头: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学生体味诗文,尝试回答,预期引导: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学生从不同角度谈理解,预期引导: 从爱情的角度看…… 从体验感受意象审美意境的角度…… 从哲理的角度看…… 学生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学生大胆分析,如:通过诗文,体现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诗文的第二组镜头,有“装饰”二字,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请大胆的说出你的看法。 示例:李健吾先生很看重这“装饰”二字,认为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 2、背诵并写一篇鉴赏性的文章。 学生结合诗文,谈对“装饰”的理解。 背诵诗文,小组成员互相考背 构思鉴赏文,交流思路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