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灯笼同步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焚身(fén) 岁梢(shāo) 神龛(hé)
B.恐吓(xià) 幽悄(qiǎo) 官衔(xián)
C.犬吠(fèi) 星阑(lán) 可悯(mǐn)
D.挑灯(tiāo) 磷火(lín) 点缀(zhuì)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领域 洪亮 危险 张灯结彩
B.虚惊 华贵 观赏 金吾不禁
C.锵然 燎原 褪色 人情事故
D.斡旋 怅惘 仿佛 斗方大字
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 着的。?
(2)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 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
(3)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 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 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
A.思慕 羡慕 借 找
B.羡慕 思慕 借 寻
C.思慕 羡慕 趁 寻
D.羡慕 思慕 趁 找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庙堂中、房宇外,处处都有灯笼张挂。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近,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 。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国泰民安,人们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传。?
A.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习俗
B.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C.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习俗
D.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5. 综合性学习。
中国的“老玩意儿”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的沉淀。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围绕“中国的‘老玩意儿’得以传承的原因”整理出两条主要信息。
材料一 中国的年画色彩鲜艳,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在室内门上张贴年画,借此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家室安泰的祈盼。
材料二 中国各地的灯彩花色众多,风格各异:冰灯晶莹剔透,纱灯流光溢彩,宫灯端庄稳重……它们无不具有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灯彩为婚寿吉庆营造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象征物。
材料三 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活泼,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剪纸往往选择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谷丰登等题材,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村里的年味
鲁先圣
每当岁月的脚步迈进了寒冬腊月,过年的氛围就渐渐浓厚起来了。过年是深刻而久远的记忆,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结,就像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尤其对于身在异乡的游子,伴随着时令的脚步,那种淡淡的思乡的忧愁,就悄悄地荡漾在眼前了。
同样是过年,城市和乡村是截然不同的。我在乡村出生,在那里长到19岁。然后到城市里读书工作已经26年了,在城市的时间早已经超过乡村了。但是,每当年临近了,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朋友,自己要回故乡过年。然后就开始留心要带回家的东西,给老人的点心、给大哥的烟酒、给孩子们的新衣服和书籍、给儿时同伴的纪念品等等,统统买回家,放在一起,总会担心到时候走得匆忙忘记了哪一件。
在城市生活20多年,我只在城市过了两次年。第一次是爱人怀了孩子不方便坐长途车,第二次是次年因为孩子太小,后来就再也没有在城市里过年。但就是因为过了这两次,我就再也不愿意过城市里的年了。就像平日一样起床看电视,朋友们互相打个电话问候,吃一顿平时常吃的水饺,同平时的生活哪里有什么两样呢?
可是,在乡村里,那是怎样的情景啊!进了腊月,附近几个集镇上的大集就热闹起来了。几个集镇的时间会错开,大集几乎天天有。每个集镇上都会有说书的唱戏的,鞭炮市里鞭炮声响个不停,牛羊市里公羊捉对抵架。女人们都会聚集在服装市里选过年的新衣服,青年人和孩子们都在牛羊市和鞭炮市里凑热闹。孩子会买下一挂一挂的鞭炮回家。下午集散的时候,从集镇到一个个村子的小路上,无数的鞭炮声就炸响在半空里,传扬到一个个村庄,村庄里的人们就会说:有年味了。
到了除夕夜,村庄的街道上熙熙攘攘。每家的孩子都打着灯笼到街上来了,大街上,胡同里,院子里,到处是晃动的灯笼,孩子们追逐着,看看谁的灯笼最亮,谁的灯笼最好看。
大年初一是男人的世界。凌晨两三点钟,成串的鞭炮声在各个家庭的院子里响起来了,这是吃水饺前必需的项目。然后,家里的男性长辈就会率领着子孙走出家门,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我们那个村子很大,这个过程总是会持续两三个小时的光景。我们村这些年仅仅高考走出来的学生就有一百多人,大家分布在全国各地,过年的时候基本都会回来,我们这些人自然成为村里的风景。到了每个家庭,给长辈拜年以后,说说自己所在城市的事情,谈谈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那种殷殷的关切,溢满情怀。
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乡村所有的道路上,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这个项目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直到吃完了元宵,飘荡在乡村里的浓浓的年味才渐渐飘散。
我知道我是永远也放不下乡村的年了。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是,在我带他回老家过了几个年以后,他也对乡村的年一往情深,还没有进腊月,就开始盼望着返乡过年的日子了。
6.仔细阅读第1段中的画线句,说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
7.作者在城市里读书工作已经26年了,早已超过在乡村生活的时间,但每当年临近了时,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故乡过年?(4分)
8.“村庄里的人们就会说:有年味了”,请你说说这里的“年味”表现在什么地方。(4分)
9.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特别写到“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却对乡村的年“一往情深”?(4分)
10.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乡村里的年味》?(4分)
教师详解详析
1.[解析] C A项,“龛”应读“kān”;B项,“吓”应读“hè”;D项,“挑”应读“tiǎo”。
2.[解析] C “人情事故”应为“人情世故”。
3.C
4.[解析] B 这是一道句子衔接题,首先注意整段文字以短句为主,“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是一个表意较复杂的长句,由此排除C、D两项。再看A项和B项的不同,A项,“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B项,“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A项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而文段中没有目的性,由此排除A项。
5.①中国的“老玩意儿”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②中国的“老玩意儿”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或:中国的“老玩意儿”是吉祥象征物)。
6.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该句把过年比作“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过年的喜欢和盼望。
7.因为在城市里过年与平常生活没有什么两样,而在乡村过年则热闹非凡,去给长辈拜年,充满人情味;回乡的大学生们畅谈自己所在城市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充满着关切的情怀。
8.在乡村,进了腊月,附近几个集镇上的大集就热闹起来了,集镇上有说书的唱戏的,鞭炮声响个不停,公羊捉对抵架。女人们选过年的新衣服,青年人和孩子们凑热闹。集散的时候,从集镇到一个个村子的小路上,无数的鞭炮声就炸响在半空里,传扬到一个个村庄。
9.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乡村年味的浓烈、热闹、吸引人,乡村过年的那份热闹和乡情感染了孩子们,连出生在城里的孩子都向往它、喜爱它。(意对即可)
10.标题《乡村里的年味》有两层含义,其表层含义指乡村里过年时的热闹情景,深层含义指让人无法忘怀的浓浓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