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 戏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桕树(jiù) 凫水(fú) 不惮(dàn)
B.怠慢(dài) 潺潺(chán) 行辈(xíng)
C.旺相(xiàng) 弥散(mí) 撺掇(chuān)
D.归省(shěng) 支撑(chēnɡ) 舟楫(jí)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 ,使我的心也 ,然而又 起来,觉得要和他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悠扬 宛转 愉快 自失 消失
B.宛转 悠扬 沉静 自失 弥散
C.悠扬 宛转 沉静 自失 消失
D.宛转 悠扬 愉快 自失 弥散
3.对下面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A.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摆脱母亲约束后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B.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C.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D.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自由地独自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题目。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③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④“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⑤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4.选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从 和 (感官角度)两方面描写所见所闻,表现了“我”对社戏的 。?
5.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6.从选文中双喜的所言所思可看出他是一个 的少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社戏(节选)
王英琦
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什么《老包坐监》。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这又是当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
姑且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豫剧毕竟姓豫。据说“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密县有个崔庙,四个月竟连演了380个不同剧目,一时传为美谈。
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它不像京剧有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
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生长在城市,过去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社戏,领略过那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的浑厚古朴的乡土气息。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夹杂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有滋味。
看至三分之一时,我忽地来了心血,抱着儿子转到了后台。但见伶人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旁边一个把眉毛扯得细弯弯的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我来了兴致,凑上去想看仔细。这一细看不打紧,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住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呵!”
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
话既搭上,我有意多问了几句。得知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食西宿,四乡为家,有时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
说话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我估摸这是给伶人们用的夜餐,却又觉得太寒酸了些。这些不经饿的面条青菜能挡什么事?能支补他们一晚上大功率的体力消耗么?
我心里酸酸的。这些伶人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孰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
“妈,你看!”儿子蓦地打断我的沉思。顺着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走上前去一照眼,竟是昨晚那个武旦——那个演“大刀王怀女”的女主角。
“这孩子多大了?”
“六个月了。”
“你又演戏,又拖着个奶孩子,太辛苦了。”
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二十年了。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柱,平时挣的钱,除了补贴家中二老,还要抚养儿子。
这时节,那孩子兀然地又吐又拉,弄得那女戏子一身满怀。“俺这孩儿这几天受凉了,老吐老拉……”她边说边打扫身上。我帮她抱孩子的当儿,留神到这孩子又黄又瘦,蔫蔫的一副没神样儿。
第三天晚上,猎猎地起了五六级北风。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又匆匆赶到戏场,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之大。“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我找到了那位女戏子,把药和衣服都给了她。她正要答谢,我忙止住了她。她要说的那些话于我不是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伤感……
7.联系全文,简要概括豫剧的特点。(4分)
8.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9.作者说自己“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表现“做戏的人”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10.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你从作者的“明白”和“懂得”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教师详解详析
1.[解析] A B项,“行”应读“háng”;C项,“撺”应读“cuān”;D项,“省”应读“xǐng”。
2.B
3.C
4.视觉 听觉 留恋
5.[解析] 分析此句,可从修辞手法与描写角度进行。“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运用了比喻手法;“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属于侧面描写,表现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高超。
[答案] 运用比喻手法及侧面描写,表明船行驶之快,突出了孩子们驾船技术之高超。
6.[解析] 分析人物要抓住人物的言行。第④段写双喜“先跳下去了”,可见其反应灵敏;第⑤段说“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可见其考虑周全。
[答案] 反应灵敏、考虑周全。
7.剧目繁多;生命力强;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兼收并蓄;地域流派众多。
8.[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其作用。
[答案] 自然环境描写。“太阳还悬在西天”说明时间离天黑尚早,烘托了农民们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表现了他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程度之高。
9.[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这些描写方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 ①通过外貌描写(如猫儿脸姑娘),表现了艺人们实际境况的窘迫。②通过语言描写,(如与青衣少妇的对话),表现了艺人们生活的艰辛。
10.[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领悟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①豫剧不搭架子,不宥陈法,土极且俗极,兼收并蓄,地域流派众多,适合各地农民的需要,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之一。②豫剧拥有“风雨无阻”的热情的广大农民观众,他们将其视为劳作之余的娱乐,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之一。③豫剧拥有一批不顾生活艰辛,“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执着地追求艺术的朴实的演员,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之一。④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是最本质最不朽的。⑤文艺要想枝繁叶茂,为大众所喜爱,必须接地气,接近人民大众。⑥人是需要精神生活的,一如本文中的村民对看社戏的渴望。
1 社 戏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 还康健, 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 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暮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pì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当家( ) 归省( ) 偏pì( )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横线上,恰当的一项是 ( )
A.虽然 但 所以
B.因为 所以 但是
C.不仅 而且 所以
D.不是 而是 但是
(4)“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中“倘”的意思是 ,“大抵”的意思是 。?
(5)“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出自《 》。?
2.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责任汲取中国传统戏曲的精华,把我们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为此,他们决定以“拯救戏曲”为主题,举行一次班会。
(1)[设计开场白] 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50~100字)
(2)[认识脸谱] 这次班会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面脸谱的行当。
① ② ?
(3)[提提建议] 我国戏曲有着悠久历史,据统计,地方戏有300多种,遍及全国各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很多“家乡戏”日渐没落,个别甚至走向了濒危或衰亡。如何拯救“家乡戏”?请你提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京剧是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之一。自清乾隆五十五年起,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他们相互影响,并接受昆曲和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就是在这样的融合、演变和发展中京剧逐渐形成。在京剧发展的历程中,产生过许多优秀的演员。早期有“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光绪年间,有被称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之后,又有“武生泰斗”杨小楼,“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等,可谓 ① 。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他们不断创新,在表演、音乐、剧本等诸多方面均大胆变革,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二十世纪初,京剧进入繁荣期,出现了 ② 的繁盛局面。旦行有梅(兰芳)派、尚(小云)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生行有余(叔岩)派、马(连良)派,净行有金(少山)派、郝(寿臣)派……京剧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堪称“国粹”,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创立了“梅派”艺术,在唱腔、念白、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有独到造诣。梅兰芳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颖的唱腔,因其所创唱腔符合剧中人物的情感,以情带声,深受观众喜爱。梅兰芳的念白,是艺术化的生活语言,毫无刻意求工的感觉。无论韵白还是京白,他都注意清晰动听和情感真实。在表演上,梅兰芳借用了昆曲的表情、身段和步法,丰富了京剧的舞台表现力。在《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宇宙锋》等剧目中,他通过手、眼、身、步的表演和配合,塑造出许多完美的舞台形象。梅兰芳尤其注重手的艺术表现。过去老一辈的旦角表演,都较少露出手来。梅兰芳在所编演的新戏及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露手表演,通过不同手势的运用,表达出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他曾经创造、发展了许多手势,这些手势都是结合角色的思想感情有目的地设计出来的。梅兰芳生前曾多次出国访问演出,是将中国的京剧艺术推向世界舞台的艺术家。
3.在材料一的①②两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人才云集 百家争鸣
B.人才云集 流派纷呈
C.名家辈出 百家争鸣
D.名家辈出 流派纷呈
4.下面是梅兰芳纪念馆中的“兰花指”展板,结合材料二,请你说出纪念馆布置这块展板的目的是什么。(3分)
5.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无论是国粹京剧,还是梅派艺术,都是在① 和② 的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的。(每空限2个字)(2分)?
6.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扮演虞姬。下面两幅图片是虞姬在听到楚歌后使用的手势,请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简要说明梅兰芳使用这两个手势共同表达了虞姬怎样的情感。(4分)
[链接材料]
项王①军壁垓下②,兵少食尽,汉军③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④,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⑤;骏马名骓⑥,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⑦。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⑧!”歌数阕⑨,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 ①项王:指西楚霸王项羽。②垓下:地名。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为争夺天下在此决战。③汉军:指刘邦的军队。④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夜晚听到汉军在四面都唱起了楚歌。⑤幸从:受到宠爱而跟随在身边。⑥骓(zhuī):毛色苍白相杂的马。⑦逝:奔驰。⑧奈若何:(我)将你怎么安排啊!⑨歌数阕:连唱几遍。
教师详解详析
1.(1)dāng xǐng 僻
(2)扫暮 扫墓
(3)A
(4)如果 大概,大都
(5)诗经·小雅·斯干
2.(1)[解析] 开场白要求语言简洁、新颖、生动。解答此题,首先要紧扣活动主题,应把戏曲发展的历史、带给人的好处等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表达时,可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语言通顺、有文采;还要注意题目中的字数要求。
[答案] 示例: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次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戏曲,从而把中国戏曲发扬光大。
(2)①老生 ②花旦
(3)[解析] 拯救“家乡戏”的首先要让大家了解“家乡戏”,可举行戏曲展演活动;其次是培养继承人,可以让戏曲进校园,成为选修课;当然也可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答案] 示例:①举行“我的家乡戏”网上展播活动,让人们了解“家乡戏”,会唱“家乡戏”;②把“家乡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进行保护和传承。
3.[解析] D “人才云集”和“名家辈出”差异比较小,可以先从后一个空着手。因为②处后面举了大量京剧派别的例子,如“旦行有梅(兰芳)派、尚(小云)派……”所以可以确定②处应选“流派纷呈”。此时,可以排除A、C两项。然后再来看“人才云集”和“名家辈出”。“人才云集”的意思是博学多才之人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而“名家辈出”的意思是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地大量涌现。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侧重于“聚集”,一个侧重于“涌现”。①处前面的文字内容强调的是“涌现”而不是“聚集”在一起,所以①处选“名家辈出”。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D。
4.[解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应抓住几点关键信息:一是这块展板是在梅兰芳纪念馆,二是要“结合材料二”。展板上的内容是梅兰芳的手势,因此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相关内容。“梅兰芳尤其注重手的艺术表现……”于是,我们结合纪念馆这个地点,就不难得出第一个目的。然后结合材料二最后一句,不难发现,纪念馆应该也要将这种推广传统文化的精神发扬下去。因此就会得出第二个目的。
[答案] 布置这块展板是为了直观地介绍梅兰芳的表演手势。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梅兰芳创造、发展了大量的表演手势。这块展板可以帮助观众认识这些手势是梅派艺术的重要体现,是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重要贡献。
5.传承 创新
6.[解析] 材料二中有“通过不同手势的运用,表达出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这说明不同的手势会透露出不同的情感。然后,再去看链接材料,链接材料中有“虞姬虞姬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由此可以看出面对项王四面楚歌的处境,虞姬内心流露出一种无奈、悲哀、惋惜、不舍的情感。
[答案] 链接材料中有“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有美人名虞,常幸从”的描述,据此判断在项王兵败被围时,随行的虞姬听到楚歌后内心充满不安、忧虑和惊惧。梅兰芳使用“双翘”“翻莲”这两种手势,就是为了表达虞姬这种复杂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