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5 13:1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1.北宋的建立
时 间 建立者 主要事件 都 城

公元960年
赵匡胤
(宋太祖)
陈桥兵变

东京
(开封)
黄袍加身
2.北宋的统一(先南后北)


北 宋
陈桥驿
东京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局面

965年灭后蜀

966

963年

970年

978年

979
3.识图辨析并思考:
① 找一找北宋统一的范围。② 北宋是不是统一全国的王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

2、控制调兵权;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兵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军队驻防地3
军队驻防地1
军队驻防地2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2、控制调兵权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相权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政事堂(宰相府)——行政权
枢密院——军权
三司——财权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权、财权)
1、文臣任州府长官(即知州、知府),三年一换、频繁调动;

2、设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中央掌控税收;

4、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值周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方面
在中央
在地方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加强了皇权
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1、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
2、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削弱宰相的权力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作用: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原因):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材料:宋太祖曾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残暴,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取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的危害大。”
1.目的(原因):

2.表现(措施):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①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抑制武将,提升文臣的地位;
③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
——汪洙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宋人科举考试图
科举制的变迁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5、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思考:如何评价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影响: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了宋朝科技发达和文化昌盛;
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重文轻武的弊端
例:北宋年间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表格
详见P32知识拓展
北宋的政治

北宋建立和统一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皇权大大加强)



重文轻武的政策

军事方面:控制兵权


在中央:削弱相权


在地方:分散削弱地方长官的权力

目的/原因—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重现。

措施/表现 —①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③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影响—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但也有弊端。
宋朝政治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
拓展延伸
1.“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
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绘的古代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D
A
基础巩固
3、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检察权 D、兼有 行政权、司法权和监察权
4、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皇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C、丞相权力的扩大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
A
基础巩固
5、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信息不正确的是(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
B、说明宋朝对军队十分不重视
C、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D、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6、“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B
D
7、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发展影响的是( )
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D
8、“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两位皇帝。 [ ]
A.唐高祖、宋太祖 B.唐高宗、宋太宗
C.唐太宗、宋太祖 D.唐太宗、宋真宗

9、《百家姓》是我国影响极深的一种启蒙读书,据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赵是一个朝代国君的姓,理应为首,请问是哪个朝代?[ ]
A.明代 B.元代
C.唐代 D.宋代
C
D
10、一位学生在其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出现“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积贫积弱、三冗局面”等语句,这典型反映了哪一王朝的统治状况?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1、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 ]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
D
B
针对唐末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现象,大臣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治国建议。
“稍夺其权”:“权”是指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从而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
“制其钱谷”:“钱”是指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赋税的权力。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收其精兵”:“兵”是指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而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慨。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