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 第十章《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 第十章《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25 15:2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能力目标:
1.通过开放式实验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理解实验的能力。
2.通过课堂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羊心灌水的事例,让学生体会良知、诚信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
比较法、推理法、实验法
三、学情分析
经过半年多的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他们在学习方和获取知识上均有了自己的理解与分析, 但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在知识 的内化、思维与判断上还是存在一些局限,对于某些知识的获取和内化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同时,对于抽象知识说教学生的接受度较低。因此,本节课前教师利用微课这样的新形式让学生提前了解心脏结构的知识,上课时用实验、活动、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血管的种类和特点。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体循环与肺循环。
五、教学准备
《人体的心脏》微课(学生课前观看学习)、多媒体课件、循环系统教具、心脏的跳动实验器具(饮料瓶、气球、注射器、洗耳球等)。
六、设计思路
1.学生在课前利用录制好的微课——《人体的心脏》进行自学,了解心脏的结构、功能,与心脏连接的各血管的相关知识,利用微课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节约出更多的时间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探究。
2.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等工具,通过实验、游戏、活动等方法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而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设计
(一)课堂导入
1.出示人体循环系统示意图。
2.提问:这是人体的什么系统?它由哪些器官组成?心脏和血管中有什么,是什么状态的?
3.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是如何流动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研究任务。
(二)新授
1.血管
(1)自学课本50~51页内容,了解血管的种类、功能及特点。
(2)教师板书三种血管的名称。
(3)学生归纳总结,完成课件上的表格。
动脉血管是从心脏到全身,静脉血管是从全身回心脏,这么说来,连接心脏的血管至少有几条?(至少两条,其中一条动脉,一条静脉)
2.心脏
心脏在血液循环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心脏跳动的情况。
(1)活动:找同学比划心脏的跳动。
(2)实验:用桌上的一样或几样器材模拟心脏的跳动情况。
(3)展示汇报:将什么器材当做心脏,心脏跳动时是什么发生了变化?是通过什么组织的舒张和收缩来完成的?
(4)小结:心脏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的,它是人体最完美的一块肌肉。
(5)思考:当心脏舒张和收缩时,里面的液体(血液)会怎样运动呢?(收缩时“挤”出去,舒张时“吸”回来)
(6)小结:这么说血液能够流动起来主要是心脏的功劳了,心脏提供了动力。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
(7)检查微课学习情况:心脏的具体结构怎样,大家通过观看微课学习已经有所了解,让我来考考你。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和结构,以及每个腔室连接的血管。
3.血液循环途径
我们之前推测连接心脏的血管至少有两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实际连接心脏的血管有四条,两条出的,两条回的,有两个路径。
(1)自学:快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这两条途径的名称、特点,从哪出?经过哪些血管?从哪回?
(2)说一说: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
(3)指一指:利用教具指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
(4)小结:大家发现这两条循环路径的特点了吗?(体循环路径长,所以从心壁最厚的左心室出发;两条循环都是心室出、心房入,左室出则右房入,右室出则左房入)
(5)游戏:“一心二用”,将胳膊抬起来,左手画圆圈,右手同时画三角,能做得到吗?(不行)这个确实很难,那么,降个难度,左手画小圆,右手画大圆,做得到吗?(可以)那么,再提升难度,继续左手画小圆,右手画大圆,最后交叉。
大家刚才最后完成的这个动作是不是有点像我们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呢?正是这样,我们体内的这两个循环是同时进行的。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四)拓展练习:
(五)布置作业:
想一想,以我们课堂上模拟心跳的实验为基础,再添加一些什么样的器材可以模拟人体血液循环,你想试试吗?
八、板书设计:略
九、课后反思与感悟
1.改变教学模式,能为更多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
每个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程度上都存在着差别,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发展程度,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从而满足木同学生的需要。采用传统的讲授结合谈话的方法组织教学,以全班为操作对象,个体间差异大,理解能力强、接受得快的学生处处抢先,大多数学生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一些基础薄弱、接受得慢的学生甚至直接放弃了这种机会。本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难易程度,分别采取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以及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评议三种形式,主要以小组为操作对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 把舞台留给学生
本节所有知识内容都与前面几节有密切联系,以往常常由教师直接利用这些联系给出新知识,许多教学参考书籍中都是直接给出血液循环图、给出两条循环途径等等这些科学知识的"成品",由于是"成品",学生只能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动探求过程中的兴奋感、成就感和个性化,因此独立探求的愿望也比较淡薄。结果虽然获得了科学知识,却失掉了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要把寻找已知与未知间的联系并由此发现"新大陆"的任务交给学生,或者说把"零件"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构建"成品",就有可能鱼翅与熊掌兼得,科学结论与科学过程并重,真正做到全面提高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