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2020高考自主复习指导
自主复习总体安排建议
复习方针:结合实际,查漏补缺;既重识记,更重构架。
复习重点:古诗文背诵,重点成语,文言实词,文化常识,小说、散文、古诗鉴赏手法、技巧,传记、新闻类阅读知识,分类素材、时评,月考优秀作文,自己准备若干篇范文。
分数目标:中等生力争语文全卷总分在105分左右,优秀生总分在115分以上。
时间分配:第Ⅰ卷 阅读题70分(耗时70分钟)、第Ⅱ卷 表达题80分(耗时约75分钟,语言运用20分钟,作文55分钟);全卷检查5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树立一种观念
我们在此类文章阅读试题时,要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如“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中的“文中”即指具体的语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词句的上下文。即使“推断和想象”试题的答案也同样在原文中。
基于这一观念,我们一定要克服脱离文本自以为是的答题的习惯思维的干扰。
二)养成两种心态
1、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2、一定要认真仔细。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找不到与选项“酷似”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句子,由这个相关的句子去作出推断,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第一题,万一做得不顺畅,不能影响心态,自乱阵脚。
三)用好三步解题法
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三步法来进行解题。
1、读(圈点勾画)——读文本,读题干,读选项。
读文本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数据及其概括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示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4)或然必然。如: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
(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这一步还要读题干,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
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
“读选项”则是要求划读选项中的关键词和标志词等。
2、找(筛选信息) ——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
1)找区位,审题干。即根据每一选项,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3)找错因
社科文命题陷阱,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一般为十种陷阱:
(1)偷梁换柱。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
(2)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
(3)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4)是非颠倒。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
(5)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
(6)超前判断。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7)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
(8)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
(9)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
(10)喧宾夺主。所谓“喧宾夺主”是指选项中所列的内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只有一个是阐释概念的主要原因,其他项虽不算错,但都是次要原因,这样放在一起干扰考生,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3、比(题文比对,重点是干扰项)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选项,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选项。根据设题陷阱,重点比对是否遗漏、衍生、更换信息。
通过全面、仔细的比对,对选项进行排除,将错误选项逐一排除,进而选出正确答案。
排错:与原文比较,内容错误的
排异:与题干不符合的
排无: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小结
一)树立一种观念
二)养成两种心态
1、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
2、一定要认真仔细。
三)用好三步解题法——读、找、比
1、读(三读)——读文本、读题干、读选项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2、找(三找) ——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
3、比(三比)——比对是否遗漏、衍生、更换信息
(逐一排除)——排错、排异、排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对现代精神最有力的推动之所以往往来自传统文明,是因为古代文化本来就根深蒂固地包含在现代精神当中。我们知道,自由民主、科学理性、经济增长、政教分离等等,是现代性的一些基本内涵。但这些现代文明的外壳并不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全部内容,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内容。它们都只是为美好生活提供了最好的外在条件,并不等于美好生活本身。美好生活,还必须有更实质的内容,而这些,正是靠古代的德性和基督教的信仰来填充的。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这些传统的价值作底蕴,才有可能展开现代性的种种风景。因此,现代从来没有离开传统而存在过。现代文明与古代文化并不必然是矛盾的,但是当这个外壳忘记了、破坏了、压抑了其中的内容,或是变得与其中的内容不相匹配的时候,其内在的传统部分就会反抗和调整这个外壳。因此,没有古代内容的现代生活不仅是索然无味、不值得过的,而且是根本就无法存在下去的。
从社会制度的基本架构上讲 ,中国早就进入了现代阶段,但与此同时,我们都应该承认中国现代化得不彻底,不能让人充分满意。但这种不满意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反映的是一个极为悖谬的问题,即,中国之所以现代化得不彻底,恰恰是因为她已经变得太现代了,我们已经过于强调现代的这个外壳,而没有充分发育外壳里面应该有的文明内涵,使我们的现代生活不够丰富,这从而也会影响到现代性的整体外观,使得一些现代制度好像永远无法在中国安顿下来。针对这样的状况,我认为,要充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恰恰是要努力发掘古代传统,才能使这个现代文明变得丰富而厚实。
作为各个文化体系的儒释道各家,理应成为现代中国人安置个体幸福的精神归宿,甚至由西方传入的宗教,也可以起到这样的文化功能,但是,这些文化体系所处的基本文明架构,却不能照搬基督教文明的架构。说得再直接一些:我们不能在基督教文明创立的现代制度框架下,仅仅填充中国的内容而已;不能将西方政教分离的架构简单拿到中国来,再用中国文化来填充其“教”的部分。而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自觉不自觉地一直没有把自己套进这样一个西方架构当中,而是在寻找着自己的现代道路。只有在中国式的文明架构之中,才可能在更根本的意义上把中国的古代传统变成塑造现代中国文明的有效资源。
这样看来,现代中国不仅需要依赖传统文明来建构其现代品性,而且要在更大的意义上,形成中国式的现代文明架构。因为要形成这一套文明架构不可能照搬基督教文明,那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古代资源。虽然五四时期的中国人并没有主动依赖传统资源 思考中国的现代问题,但他们理解科学民主这些现代问题的方式早已决定了,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古代文明中寻求现代文明架构的资源。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古代资源,才可能使现代中国文明不仅能充分保障人的自由和安全,而且有助于实现人格尊严和幸福;才能使现代中国不仅富足繁荣,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现代中国才不仅是强大的,而且是伟大的。
(吴飞《中国的现代处境与古代资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因为有传统的德性和基督教的信仰,中国才得以展开现代性的种种风景。
B.只要我们努力挖掘古代传统,就能充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并安顿现代制度。
C.形成中国式现代文明构架,不能照搬西方文明,要充分利用中国古代资源。
D.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儒释道各家成为了现代中国人安置个体幸福的精神归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在论述现代文明的普遍性及其在中国的特殊性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应对策略。
B.文章以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为例,论证了中国需要依赖传统文明来建构其现代品性的观点。
C.作者在分析古代文化和现代精神的关系以及中国现代化不彻底的根源方面具有思辨性。
D.文章主体部分按照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证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仅不矛盾,而且还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造传统文化来适应现代观念。
B.自由民主,只能给人一个可以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受外在约束的环境,但本身并不能保证人的生活幸福。
C.我们在依靠科学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效法“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方式,是一种更合理的态度。
D.自现代文明发生以来,传统文明一直栖居在现代文明当中,并成为现代性反思和更新自身的重要动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因为有传统的德性和基督教的信仰,中国才得以展开现代性的种种风景。
B.只要我们努力挖掘古代传统,就能充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并安顿现代制度。
C.形成中国式现代文明构架,不能照搬西方文明,要充分利用中国古代资源。
D.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儒释道各家成为了现代中国人安置个体幸福的精神归宿。
C
A项扩大范围,“基督教的信仰”不是中国展开现代性的条件。
B项过于绝对化,原文“要充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恰恰是要努力发掘古代传统,才能使这个现代文明变得丰富而厚实”表达的是“挖掘古代传统”是必要条件,选项把它变成了充分条件。
D项变未然为已然。原文是“理应成为”而非“成为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在论述现代文明的普遍性及其在中国的特殊性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应对策略。
B.文章以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为例,论证了中国需要依赖传统文明来建构其现代品性的观点。
C.作者在分析古代文化和现代精神的关系以及中国现代化不彻底的根源方面具有思辨性。
D.文章主体部分按照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证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B
原文“而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自觉不自觉地一直没有把自己套进这样一个西方架构当中,而是在寻找着自己的现代道路”,作者用五四知识分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没有照搬西方文明架构,而是在寻找自己的现代化架构。
如果你找到的原文是“虽然五四时期的中国人并没有主动依赖传统资源思考中国的现代问题……”,也是为了证明中国要“形成中国式的现代文明构架”而非“依赖传统文明来建构其现代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仅不矛盾,而且还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造传统文化来适应现代观念。
B.自由民主,只能给人一个可以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受外在约束的环境,但本身并不能保证人的生活幸福。
C.我们在依靠科学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效法“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方式,是一种更合理的态度。
D.自现代文明发生以来,传统文明一直栖居在现代文明当中,并成为现代性反思和更新自身的重要动力。
A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是“一致的”,并且也不是要“改造传统文化来适应现代观念”。“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出自《论语》,纲指大网,弋,yì,是带线的箭,宿是归宿之鸟。整句话的大意是:君子钓鱼而不用网去捕鱼,射鸟不在他们睡觉的时候。孔子的这句话,主要反映了古人仁义施及禽兽的理念和在取用自然资源时常怀有珍惜爱护之心的生态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