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模拟高考(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模拟高考(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5 22:0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历史·必修2·人教
答案
1.C 【解题思路】 伊比利亚国家指西班牙和葡萄牙,其最先开辟新航路,并在早期殖民扩张中获得大量财富,但这些国家并未将财富用于发展工商业或进行制度改革,即封建制度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因此选C项。圈地运动主要发生在英国,和西班牙、葡萄牙衰落没有关系,A项错误;伊比利亚国家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航海技术高超,B项错误;大量财富用于购买奢侈品虽不利于工商业发展,但不是衰落的根本原因,D项错误。
1.[2018江西赣州摸底]《全球通史》中指出:伊比利亚国家之所以从事海外扩张仅仅是因为它幸运地兼备有利的地理位置、航海技术,然而 1560 年前后……长期的衰落就开始了,这就是帝国繁荣数十年后突然无可挽回地衰落的根本原因。材料中“衰落的根本原因”指的是 (  )
A.政府未能及时进行圈地运动
B.航运业和纺织业不够发达
C.未能进行生产制度的变革
D.社会中购买奢侈品成为风气
答案
2.C 【解题思路】 据材料“独占”“政府颁发的特许状”等可得公司得到国家支持,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贸易,故C项正确;以海上掠夺为主从材料中无法得出,A项错误;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是具体做法而非特点,B项错误;商品输出是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的特点,且材料没有“文化渗透”的信息,D项错误。
2.[2018广东珠海二模]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  )
A.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
B.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
C.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D.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答案
3.C 【解题思路】 撒哈拉沙漠及其东部尼罗河上游巨大的苏德沼泽地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使得外人不易深入,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非洲一些地区受欧洲影响比较小,没有涉及非洲的贫穷落后,排除B项;非洲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力、农业和林业资源,资源并不匮乏,排除D项。
3.[2019福建莆田高三一模]1865年,非洲只有沿海和内陆几个地区为人们所知晓。到19世纪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基本上仍未受到欧洲的影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技术进步提升非洲抵御能力
B.黑奴贸易导致非洲贫穷落后
C.地理障碍阻挡欧洲国家接近
D.非洲资源匮乏未能吸引欧洲
答案
4.C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68.7%”“60%”“40%”可得出工厂制在英国工业生产中已居统治地位,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A项错误;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在题目中并未体现,B项错误;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等轻工业领域开始的,D项错误。
4.根据1841年的材料,英国工厂工人在棉纺织业中占68.7%,在毛纺织业中占60%,在丝纺织业中占40%。据此可以推论出(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英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
C.工厂制在英国已居统治地位
D.英国工业革命从重工业开始
答案
5.C 【解题思路】 根据时间信息“1761年”可判断,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开凿运河是为了适应工业革命所需原料和工业产品的运输,开凿运河热反映了工业革命成效显著,因此选C项。A项是材料反映的表象,A项错误;公爵等人开凿运河是为了经济利益,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自由主义的内容,D项错误。
5.[2018四川资阳市二诊]1761年英国一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的煤矿之间开了一条运河,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
一半,且开凿费用大大低于陆上交通。这引起了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 500哩的运河。运河开凿热反映了 (  )
A.货物运费明显下降
B.贵族社会责任感强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自由主义成为主流
6.下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表中信息表明 (  )





A.亚非拉地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
B.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
C.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额下降
D.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时间地区 1699-1701年 1772-1774年 1804-1806年 1834-1836年 1854-1856年
欧洲 83.6 45.0 37.3 36.3 28.9
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 13.3 46.9 46.4 34.7 28.1
非洲、亚洲和拉美等 3.1 8.1 16.3 29.0 43.0
6.B 【解题思路】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英国对亚非拉地区的出口比重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不能得出亚非拉地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A项错误;根据英国对亚非拉地区不断增长的出口比重可知,英国加大了对这些地区的经济侵略,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英国在欧洲的产品出口比例下降,并不代表销售额下降,C项错误;表中仅提及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不能看出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状况,D项错误。
答案
答案
7.C 【解题思路】 材料“铁路公司占到36家”说明当时美国铁路行业还没出现垄断组织,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和欧洲制造业的对比,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美国的铁路交通业发达,交通便利有助于市场流通便捷,说明美国国内市场走向成熟,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美国的铁路业比较发达,但是还不能说明铁路运输业成为支柱产业,故D项错误。
7.[2018四川宜宾一模]1878年,美国还没有一家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当时全部54家
上市公司中,铁路公司占到36家,其余18家公司,大多数也与铁路交通密切相关。这一现象能够说明当时美国 (  )
A.铁路行业出现了垄断组织
B.制造业落后于欧洲国家
C.国内市场的培育成效显著
D.铁路交通成为支柱产业
答案
8.B 【解题思路】 阅读材料可知,德国购买的专利项目远远高于英国,表明德国更注重技术的积累,这促进了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快速发展,故B项正确。德国从英国大量购买专利,表明德国注重技术创新与积累,并不意味着德国国内缺乏技术创新环境,A项错误;材料中英国购买专利数目少于德国,并不意味着英国固守传统工艺技术,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德国和英国,不能扩及“欧洲”,D项错误。
8.[2019湖南长沙一中期末考试]1877年,德国专利法生效后,最大的六家企业在19世纪80年代共向英国购买了948项专利,而同时期英国最大的几家企业只购买了86项专利。这表明 (  )
A.德国缺乏技术创新环境
B.德国更注重技术的积累
C.英国固守传统工艺技术
D.欧洲技术创新氛围浓厚
答案
9.B 【解题思路】 由表格可以看出,1850—1900年德国第一产业(农业)的就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工业)的就业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德国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社会经济转型加快,故选B项;第一产业(农业)的就业比重不断减少不能说明农业经济走向严重衰退,排除A项;材料中德国各经济领域就业比重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的,没有反映出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各经济领域的就业比重的变化,不能得出劳动力就业率得到提升,排除D项。
9.下表是1850—1900年德国各经济领域就业比重统计表。这一统计表明德国 (  )





A.农业经济走向严重衰退
B.社会经济转型日益加速
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
D.劳动力就业率得到提高
年份 所占比重(%) 就业总人数(万人)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
1850 55 24 21 1 580
1875 49 30 21 1 860
1900 38 37 25 2550
答案
10.D 【解题思路】 美国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时代,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A项错误;材料的重心是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后,工业垄断组织、资金总额的增加,故B项错误;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说明其并不缺乏社会基础,故C项错误;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对资本主义生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
10.[2018山东临沂期中考试]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但是在法案通过后的10年里,工业垄断组织从24家增加到157家,资金总额增加了近7倍。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  )
A.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B.国会力图维护美国的中小企业制度
C.反垄断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D.垄断组织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
答案
11.B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不仅要看到材料中的表面信息,更要挖掘其本质。材料中“西方殖民者逐渐走遍全球”“势力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等信息体现出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和掠夺性,而资本主义扩张或掠夺本质是资本的扩张。故其本质特征应为无限的扩张性,选B项。
11.[2019山西四校高三联考]从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殖民者逐渐走遍全球,凡海水所及之处,几乎均有他们的踪迹,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其势力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为止,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是 (  )
A.极端的掠夺性 B.无限的扩张性
C.竞争的有序性 D.统治的残暴性
12.[2019山东德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随后,支持其理论的有大卫·李嘉图和曼彻斯特学派等,他们的学说被称作“自由放任主义”。他们认为,客观上存在着一个经济关系的世界,它是同政府或政治分开而独立的。这就是自由市场的世界,它本身受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如供求规律,所制约。政府应尽可能不加干预。不应设有关卡,到处都应实行自由贸易,因为这种制度是世界性的,不受政治障碍或民族不同的影响。至于工人,他们不应期望得到超过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实行了自由放任政策。
材料二 不管是法国的小农场主,还是德国东部那些大容克地主,都要求实行关税保护措施,因为他们不可能与美国中西部或南俄大平原的农业竞争,这两个地区在1870年以后都以低廉的价格向欧
洲倾销他们的谷物。德国的容克地主和正在崛起的莱茵实业家联合起来,迫使俾斯麦在1879年开始提高进口粮食的关税。1892年法国也采取了高关税政策。美国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关税保护政策。组织起来的劳动者、社会主义政党、男性普选权和对社会灾难的敏感,这一切都迫使政治领导人日益介入经济事务之中。俾斯麦开创的社会保险传到了其他国家,国家对其国民的社会和经济福利正在承担起责任。在美国,无论是共和党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民主党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还是其他人,无一例外都在寻求用政府行动反对垄断和托拉斯以复兴经济竞争。
——以上均摘编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自由放任主义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
12.【解题思路】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经济关系的世界……是同政府或政治分开而独立的”“本身受着一定的‘自然法则’”“政府应尽可能不加干预”“工人……不应期望得到超过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等信息概括。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都要求实行关税保护措施”“政治领导人日益介入经济事务之中”“国民的社会和经济福利”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角度去分析。
【参考答案】 (1)观点:经济独立于政治;经济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主张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实行自由贸易;漠视工人利益。
(2)变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政府干预经济;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增强。原因:世界市场形成,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更易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和冲击;英、法、美、德之间国际竞争的加剧;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产生;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俾斯麦、威尔逊等政治家个人的因素;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做出调整。
答案
1.A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16—18世纪奴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联系所学可知奴隶贸易是欧洲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也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重要手段。故答案为A项。促使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是两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排除B项。奴隶贸易不是导致“日不落帝国”产生的原因,故C项排除。D项材料依据不足。
1.[2018全国卷Ⅱ文综·33,4分]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答案
2.D 【解题思路】 由材料“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尾声,而这一时期推翻了殖民统治的拉丁美洲发展停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在拉丁美洲进行殖民统治的西班牙、葡萄牙移植了它们的生产方式,故选D项。A、C两项属于殖民者在美国和拉丁美洲统治的共同点,不能揭示出拉丁美洲落后的原因,故排除;材料所述史实跟建立殖民统治的时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2.[2019全国卷Ⅰ文综·33,4分]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答案
3.A 【解题思路】 由材料“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故选A项。由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排除B项;C项错在“取决于”,故排除;D项错在“各阶层广泛参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大多来自一线工人,故排除。
3.[2019全国卷Ⅰ文综·34,4分]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答案
4.B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其强调的是“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即工业革命科研成果的取得源于生产领域的迫切需要,B项与此吻合。材料表明这些技术革新不是无意的发明,A项排除;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C项排除;工业革命时期主要体现的是生产与技术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体现的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D项排除。
4.[2018江苏历史·16,3分]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5.[2017全国卷Ⅰ文综·33,4分]







  综合上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答案
5.D 【解题思路】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国民总收入增长迅速,工人实际工资增长较慢,甚至出现下降,这说明英国社会财富得到迅速积累,而工人的工资增长有限,这说明英国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D项正确。结合表中数据明显可知,A项错误,排除;英国工人不等同于廉价劳动力,B项错误。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生活整体上有明显改善,C项错误。
6.[2018全国卷Ⅲ文综·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
答案
6.【解题思路】 第(1)问,根据材料中上海“依港兴市”“工业区”“十一届三中全会”,曼彻斯特“工商业城市”“铁路”“开通了通海运河”“设立议会和市政府”等有效信息,从交通、工商业发展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中期以后”,结合材料“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并联系所学知识如国家政策扶持、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组织答案。第(3)问,可依据材料中“过于拥挤”“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旧贫民区仍然存在”等有效信息,从人口密度、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贫民窟现象等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 (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9分)
(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10分)
(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