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2019)必修二_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2019)必修二_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2-25 15:5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1.运用相关资料,了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后果,培养人地协调观。
2.以某一环境问题为例,辨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主要方式和结果,培养综合思维。
3.运用相关材料,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归纳某一环境问题的成因。
4.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感悟人地关系。
【教学重点】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课前发给学生空白学案表(如下表)。
空白学案表
全球性环境问题
成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全球变暧
大气污染与酸雨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
臭氧层破坏
主要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气候变化的新闻。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探索”栏目,并安排学生回答“探索”栏目中的思考题。
观看相关新闻。
回答“探索”栏目中的思考题。
以热点事件导入新课,利用“探索”栏目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过渡
展示不同环境问题的图片,提问:
(1)图片展示了人类面临的哪些环境问题?
(2)什么是环境问题?
(3)环境问题可以如何分类?
(4)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读图思考,尝试回答问题。
引发学习兴趣,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
全球环境问题分布
展示全球环境问题分布图。
结合图像提出相关问题。
强调: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差异。
读图思考,尝试回答问题。
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素养,提升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全球变暖
展示: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关于温室效应的动画、关于全球变暖的视频。提问:
(1)全球气温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什么关系?
(2)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什么?
(3)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起了多大作用?
(4)全球变暖有什么危害?
(5)怎样缓解全球变暖?
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思考相关问题,分组讨论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小组代表发言。
填写学案。
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培养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引导学生从成因入手解决问题。
大气污染与酸雨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一些地区(如重庆、四川、江苏、浙江等)的空气质量资料,探究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和解决措施。
请学生描述最近几天重庆的空气质量状况,
请学生分析影响重庆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过渡:大气污染可能会造成酸雨,酸雨的危害很大。
提问:什么是酸雨?酸雨有何危害?展示世界酸雨分布图和中国酸雨分布图。
提问:酸雨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怎样减少酸雨?
课前查阅空气质量资料。
分组讨论相关问题。然后由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观察世界酸雨分布图和中国酸雨分布图,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
填写学案。
创设情境,锻炼读图分析的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土地荒漠化
展示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提问:
(1)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是什么?
(2)土地荒漠化对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危窖?
(3)为了防治土地荒漠化,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观看视频,认真思考。分组讨论相关问题,然后由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填写学案。
创设情境,激发环保意识,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多样性锐减
展示资料(关于湖北省举行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引出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一话题。
(1)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
(2)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应对生物多样性锐减?
阅读资料,认真思考。分组讨论相关问题,然后由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填写学案。
创设情境,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臭氧层破坏
陈述:人类面临的另一个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臭氧层破坏。
提问:臭氧层为什么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置问题,过渡到下一主题。
案例
展示案例:南美洲南部地区人类皮肤病的发病率升高了,当地一些动物的视力下降了。
让学生分析案例。
分组合作探究。
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互评。
通过具体案例,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
陈述:环境问题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人们关注环境问题的发展特点,进而重新拟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人类不断从自然界索取资源,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最后一个消失的物种就是人类,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它事关人类能否健康、繁荣、持续地发展。近年来,一些地区空气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因此,再次呼吁大家: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一名环保主义者。
深化对全球性问题的认识。
回忆所学内容,感悟环境问题。
形成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环境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探究活动设计
活动一:初步探究全球气温变化(资料洋见教材P118)
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中的“全球气温变化”图,并传授读图方法,从而了解全球变暖这一典型的环境问题。活动步骤如下:(1)读图名、横坐标、纵坐标、图例,(2)找转折点,分段论述不同时期的情况,回答教材P118的思考题。
活动二:比较多种环境问题(下表是一位学生的成果,仅供参考)
成因
影响
措施
全球变暖
自然因素:学术界的说法很多,尚无定论。
人为因索: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破坏植被。
冰川消融,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上升。
一些沿岸低地及岛屿被淹没。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城镇排污系统失效。
海水倒灌,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异常天气频繁出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
开发利用新能源。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植树造林。
加强国际合作。
大气污染与酸雨
自然因素:与地形、土壤等有关。
人为因素:燃烧化石燃料,排放酸性气体。
毁坏森林。
使河水、湖水等酸化。
腐蚀一些建筑物和设施。
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危害人体健康。
引起国际纠纷。
根本途径:减少人为排放。
有效措施:发展水力发电和核能发电,使用淸洁能源;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加强全球合作,培植耐酸雨的农作物和树种。
臭氧层破坏
自然因素:与太阳活动有关。人为因素:人类使用制冷设备和杀虫剂,排放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危害人体健康。
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
逐步禁止使用和排放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全球合作。
土地荒漠化
自然因素:平旱、地表物质松散,大风。
人为因素:人口激增、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伐木、水资源利用不当。
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荒漠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引发饥荒。
调节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推广轮牧。
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合理利用水资源。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生物多样性锐减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入侵。
影响人类未来的食品来源、药物来源等。
破坏了生态平衡。
影响生物考古及科研等。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迁地保护,如建立植物基因库、野生动物园及水族馆等。
制定必要的法规,对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活动给予控制。
活动三:“人类警告”(资料详见教材P122、P123“案例研究”栏目)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节的“案例研究”栏目,让学生想一想:面对科学家再次发出的“人类警告”,我们应该怎么做?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进行归纳和整理。
有的学生进行了如下归纳:
(1)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倡导朴素生活,减少过度包装;
(2)注重垃圾分类,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
(3)倡导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
(4)珍爱生灵,倡导万物共存。
此案例研究能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进行认知,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关系,使他们树立人地协调观。
活动四:探讨关于酸雨的问题。
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1995年,我国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髙达130亿元。
我国已有不少城市遭受酸雨污染。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国南方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集中,导致工业和生活燃煤排放大量二氧
化硫等污染物,加之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多,二氧化硫污染物极易与空气中的水汽结合,造成酸雨危害。
为减少燃煤,控制酸雨污染,我国南方地区最适宜发展哪一类清洁能源?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沛,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水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南方地
区最适宜发展水电替代燃煤,以减轻酸雨污染。
此活动意在引导学生从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角度入手认识区域环境问题,形成区域认知,训练
地理综合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