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说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哪些观念。
3.列举实例,表明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地关系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说:“世界环境问题”,思考这反映了什么事实?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地理问题?
小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系列环境问题陆续产生,这些都是由于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引致的。
二、新课讲授
学习主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承转: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不同时期,人类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活动1:总结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教师总结: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设计意图: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学习主题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思考: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理解概念及内涵,解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
设计意图: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同时提高学生对结构示意图的逻辑分析能力。
理解: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思考:美国否决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此举违反了什么原则?
设计意图:以美国不参与《京都议定书》为例,反映了“单边主义”,违背了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虽然中国没有承担“减排”任务,但我们也会遵循以上原则积极自律。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明白地球是属于全人类的。
材料分析:
1.贫困村的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好办法: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2.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里十几年来就吃掉了近百亩土地,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十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恢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而且村里耕地由25公顷多增加到40公顷。
思考:分析以上两个例子,哪一个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什么?
分析:第二个材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因为材料1用农田堆放垃圾会破坏土地肥力,影响农业生产,又污染环境,危害村民健康。这种行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发展。材料2既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又增加了耕地面积,耕地是可再生资源,利用得当,可为村民提供农产品,解决温饱同时创造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循环。所以说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我们要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设计意图: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让学生深入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板书:
第三环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讨论:欣赏漫画“乐在其中”
思考:漫画中反映了什么地理问题?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会有何后果?请提出解决措施?
总结:我们的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过渡:目前环境问题之所以造成人地关系紧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思想观念,一是社会行为。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
设问:人们需要转变哪些观念?
学生:读书、回答
活动探究(1)
提供图片: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设问:图片反映什么道理?
学生:读图、思考、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初步建立正确的发展观
活动探究(2)
提供资料:《贺卡消费》
小故事:《水价又涨了》
设问:请针对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设问:浪费资源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代表发言
读图、分析、回答。
设计意图:初步建立正确的资源观,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反面素材,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活动探究(3)
提供文字资料:《物种灭绝的速度》
图片:《中国的自然保护区》
设问:为什么要提倡“保护物种,尊重自然”?
学生:阅读文字资料、读图、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建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
设问:工业发展模式下,人们有怎样的消费观?产生哪些影响?
怎样的消费观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分组探究:分小组展示课前搜集的文字、图片、图表等素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现象的典型表现)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板书:
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转变观念
(1)发展观
(2)资源观
(3)环境观
(4)伦理道德观
(5)消费观
2.调整行为
3.发展绿色科技
4.加强国际合作
三、布置作业
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我能做什么?
四、巩固练习
夯基达标
1.“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这句话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
A.共同性
B.持续性
C.公平性
D.公平性和共同性
思路解析: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答案:B
2.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也在变化。下列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表述中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B.工业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C.农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D.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思路解析: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答案:B
3.有益于环境的可持续性行为是( )
A.使用一次性产品
B.购买和使用私人汽车
C.分类回收、利用垃圾
D.禁止开发使用可再生资源
思路解析:使用一次性产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购买使用私人汽车容易带来环境问题。
答案:C
4.21世纪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优方式应为(
)
A.以掩埋为主
B.以焚烧为主
C.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及综合处理
D.用巨轮运到大洋中投入深海
思路解析:把垃圾焚烧、掩埋、投入深海都会带来环境问题,所以是不可取的。
答案:C
5.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表现为(
)
A.生物资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
B.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生态系统脆弱
C.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全球范围的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
D.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思路解析: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生态系统脆弱,生物资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是农业文明时期的突出特点。
答案:C
6.图4-13为“21世纪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变化趋势图”,据图分析正确的判断是(
)
图4-13
A.B曲线表示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
B.A曲线表示自然资源增加的变化趋势
C.B曲线表示21世纪初环境污染严重,但到了中叶有好转
D.C曲线表示世界人口在不断减少
思路解析:A曲线表示人口不断增加,C曲线表示自然资源急剧减少,B曲线表示21世纪初环境污染严重,但到了中叶有好转。所以选C项。
答案:C
7.有关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的增长
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
D.生产与治理同步
答案:C
8.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的是(
)
A.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
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荷兰人围海造田
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拥堵状况,限制车辆进入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