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区位因素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服务业的内涵和类型。
2.结合实例,了解影响服务业的不同区位因素,并说明各因素对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影响特点,提升综合思维。
3.调查本地服务业的职能和空间位置,将上述信息标注在区域交通图上,归纳其分布特点,分析影响因素,培养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
分析服务业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服务业区位因素的时空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相关材料,说明服务业主导的时代已经来临,了解认识服务业的必要性。
阅读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服务业的重要作用。
认识服务业
安排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引导学生从调查信息中归纳服务业的概念、特点、分类,再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形成对服务业的初步认知。
汇报调查结果,初步认识服务业。
分组汇报,相互补充,逐渐完善。
教材中已有相关知识内容,阅读教材可以达成目标要求,但是缺少对知识的体会过程,所以采用调查归纳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立体”,感知更丰富。
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安排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引导学生从调查信息中归纳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寻找可能的影响因素再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形成对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初步认知。
汇报调查结果,尝试找出不同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分组汇报,相互补充,逐渐完善。
案例研究:生活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展示资料:指导学生阅读关于长沙、西安、郑州、东莞城市商圈的资料,并分析影响长沙,西安、郑州、东莞城市商圈形成的区位因素。
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同一问题,组间交流,相互补充,逐渐完善。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分组讨论同一问题,有利于交流,不会造成教学内容结构性缺失。
案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发放并展示贵州贵安新区西部金融港的位置图和相关资料,提出问题:结合教材中“上海的金融服务业”一文,对比两地金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发现共性和差异,完成对西部金融港的区位优势分析。
阅读资料,分组讨论,组间交流,相互补充。
学生对金融服务业的了解一般较少,通过对比贵州、上海两地金融服务业,更容易发现共性的因素。
探究活动任务单
活动一:探索广州市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
阅读教材中的材料及问题,完成三项任务: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初步形成并记录自己的观点。
2.在课堂中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做到言之有据。
3.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完善自己的观点。
活动二:认识服务业(什么是服务业?服务业有何特点,有哪些类型,受哪些因素影响?
学生活动设计
预设结论和问题
目的
设计理由
(1)上课之前,学生去调查本地的服务业分布,然后把自己调查的结果标在地图上。
(2)上课时,学生代表向大家汇报调查结果。师生共同归纳服务业的概念、特征、分类、分布特点,并推测影响因素。
结论:
服务业是生产和销售服务类产品的部门。
服务业具有非事务性、不可存储性和生产销售同时性特征。
服务业可概括为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
问题与预案:
受生活经验所限,学生所选的服务业往往有局限性。因此,教师自己也要进行补充性调查,并分享结果,及时调整可能出现的偏差。
(1)学会归纳,增进体验,理解概念。
(2)能够区分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3)进一步感受服务
业区位。
从学生的真情实感出发,锻炼地理实践力。
活动三:生活性服务业案例分析——分析影响长沙、西安、郑州、东莞城市商圈形成的区位因素
学生活动设计
预设
目的
设计理由
(1)上课之前,上网搜索长沙、西安、郑州和东莞四个城市商圈不同时期的分布图。
(2)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分析商圈的选址,寻找四个城市商圈共同的区位因素。
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言之有据即可。
问题与预案:
部分偏远地区的学生可能对都市商圈缺少感性认识,教师有必要准备相关视频。总之,必须先了解研究对象,才能进行下一步分析。
(1)学会分析问题。
(2)学生感知区位。
(3)锻炼综合思维。
(4)感受城镇化和服务业的关系。
选择多个案例,有利于验证结论的普遍性。
分时段比对,有利于发现城市发展与服务业的内在联系。
活动四:服务性服务业案例研究
学生活动设计
预设
目的
设计理由
阅读关于贵州贵安新区“西部金融港”的资料(教师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结合教材中对上海金融服务业的介绍,对比两地金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发现共性和差异,然后分析“西部金融港”的区位优势。
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言之有据即可。
问题与预案:
大部分学生甚至部分老师缺乏对金融服务业的了解,事先需要查找资料,并进行预习。
(1)学会分析。
(2)感知区位。
(3)锻炼综合思维。
(4)感受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协同性。
(1)选择多个案例,便于发现共性,找到规律。
(2)东西选点比对研究,便于发现问题,找到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