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计 划
课题 3 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朗读这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重点 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难点 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关键 揣摩品味诗歌凝练、贴切、丰富而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成为好友;短短几年,其中一人却因病早逝,年仅31岁,另一个人会如何感伤? 我们来听听戴望舒在拜谒萧红墓时之口占。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简介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齐读诗文 学生朗读诗文 学生背诵诗文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文,领悟情感 探究诗歌中二人的关系 2、作者“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来放束“红山茶”的原因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讲授: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教师范读诗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组织学生齐读诗文,注意语气语调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读诗文,巡视指导 组织各小组背诵诗文,采用各种形式。 教师肯定学生的背诵速度。 我们熟读并背诵了诗文,并大致理解了诗意,现在进一步品味作者的情感,探究如下问题: (1)诗歌文本中的“你”和“我”分别指谁?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2)作者为什么要“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来萧红的墓前放一束“红山茶”? 教师总结:表达对已逝友人深沉的追思和缅怀之情。 学生举手介绍作者: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学生齐读,领悟情感 大声朗读诗文,把握内容 各小组齐背或派几名代表背诵,形式自定。 学生细细品读,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 预期引导:“我”指作者,“你”指萧红;萧红是作者志同道合、友情深厚的知音。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3、初读本诗的感受 4、赏析诗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5、分析“我等待着,长夜漫漫”的寓意 探究作者放“山茶”的原因 诗歌艺术特点 探究诗歌的主旨,总结升华 (3)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教师总结:看过诗题,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4)根据自己的理解,赏析诗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教师总结:诗篇缓缓而起。没有过头的形容和修饰,显得极其平实,“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所在。 (5)“我等待着,长夜漫漫”这句诗,有何寓意? (6)你认为作者为什么放一束“红山茶”而不是别的花? 教师总结:红山茶隐喻比德,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所蕴含的意义岂不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著奔放。 (7)这首诗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8)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教师总结:这首诗通过叙写诗人拜谒女作家萧红墓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追思和缅怀之情,也饱含着二者之间真挚深厚、纯真的友情,学习后,我们更应珍惜与友人的情感。 学生大胆交流感受,预期引导: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 小组讨论后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学生反复朗读,揣摩,预期引导:“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讨论归纳: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寓意;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深情……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刚才,我们共同赏析了诗中的两句,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赏析诗文中余下的两句,互相交流。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学生回忆刚才的赏析,反复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赏析余下两句诗,在全班交流,互相学习与借鉴。 小组之间互背互考,完成背诵和默写任务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