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传播声音》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8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通过周围的物体传向四面八方的,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
2、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声音的传播,提出猜想;能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学以致用,能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气体、固体和液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教学难点:
探究声音传播的途径。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
大鼓1个、背后吊着1个小泡沫球的纸屏4个。
学生准备:
每组准备水槽2个(1个放水,1个放牛奶)、钟罩、抽气机、闹钟、铁丝铜丝各1段、水、牛奶、塑料袋(结实、透明)、扎线若干、长木棒1根 、纸杯若干、图钉、曲别针等
【教学过程】
一、现象质疑,提出问题
1、上课铃一响,大家马上从校园的各个角落奔向教室,这说明校园不同角落的
同学都听到了铃声。那么,铃声是怎样传到校园不同角落同学的耳朵里的?
学生猜想并交流问题的答案。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声音究竟能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教师针对学生的猜测情况,只要学生表述得有理有据即予以激励性评价,但并不作出是非性判断评价。)
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实验探究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预设1:将钟罩罩住响铃的闹钟,能听见铃声,然后用抽气机不停地抽出钟罩内的空气,铃声渐弱,最后钟罩内几近真空只能看到闹钟的小锤在敲,却听不到铃声。但是,当钟罩拿开的时候铃声又恢复了原样。这就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1)各小组讨论并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猜想及根据。
(2)各小组讨论交流:怎样通过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3)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弄清实验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各组代表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本次探究可能需要的实验材料:有钟罩、抽气机、闹钟等。
各小组取出实验材料,认识钟罩、抽气机并熟悉使用方法。
各小组研讨,明确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逐一出示“温馨提示”及“实验记录单”的课件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1.在实验中,各小组成员取放闹钟时,手要抓牢钟罩,轻提轻放,以防碰损。 2.使用抽气机时,将抽气机的吸气孔用橡胶管与钟罩口要紧密连接。3. 实验时,要保持安静,注意倾听闹钟的声音。 4.在实验过程中各组要团结协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实验记录单。
探究空气能否传播声音实验记录单
我们的猜想 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实验材料 钟罩、抽气机、闹钟
我们是这样 做的
我们的发现
结论
指名读“温馨提示”与“实验记录单”,帮助学生弄清实验要求.
(4)各小组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5)各组代表根据实验单,以实物投影的方式汇报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6)师生研讨总结:
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预设2: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轻轻挠铁丝、铜丝或木棒的一端,把耳朵贴在另一端就能听见声音,证明固体能传播声音;把闹钟用塑料袋装好,扎紧口,分别浸入水、牛奶中仍能听见闹铃声,证明夜体能传播声音。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验证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那么固体和液体是不是也能传播声音呢?
(1)学生猜想并谈根据。
(2)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3)各小组商讨确定其中一个准备探究的实验。
(4)各组明确所需的实验材料及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地方。
(5)出示课件帮助学生弄清实验要求。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1.探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的小组要把装闹钟的塑料袋扎紧,以防进水。’ 2.注意装闹钟的塑料袋要完全浸入水或牛奶中。3.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做完实验后,也可以探究一下你身边的材料能不能传播声音。
探究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实验记录单
我们的猜想 固体能传播声音。
实验材料 木棒、铁丝、铜丝等
我们是这样做 的
我们的发现
结 论
探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实验记录单
我们的猜想 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实验材料 水槽2个( 1个放水 1个放奶)、闹钟、塑料袋、扎线、牛奶、水等
我们是这样做 的
我们的发现
结 论
(6)各个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7)师生交流互动研讨得出结论:
水、牛奶都能传播声音;木棒、铁丝、铜丝都能传播声音。像木棒、铁丝等,这一类属于固体;水、牛奶等属于液体;空气属于气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气体、固体、液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设计意图:三个探究主题很难在一节课内完成,根据各小组的意愿,让学生分开探究固体或液体能否传播声音,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空间和时间。同时,鼓励学生发掘自己身边的材料,并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正确与否。本环节既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体现了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自主性。】
3.小组合作探究声音传播的方式是怎样的。
过渡:声音又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
让学生猜想问题的答案。
实验演示,验证猜想:
教师把四个拴有小球的纸屏分别立在大鼓四周的桌面上,请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察鼓周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
(3)仔细观察并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贴着纸屏各个方向的小球随着鼓声在不断地振动。)
(4)教师出示课件,利用“水波”、“声波”图帮助学生探究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式。
水 波 声 波
在师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结论:
我们看到水波能沿着水面向四周传播,而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上课铃声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2)在电影里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人用耳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用耳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有马蹄声。这是怎么回事? 从这些例子你还能推想出什么?(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快,还是在钢轨、大地中传播快?)
(3)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上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话?(太空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师生共同小结。
2.制作土电话
过渡: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气体、固体和液体无处不在,我们也就听到了无处不在的声音。利用这其中的原理,你能制作一个土电话吗?
(1)分组讨论制作方法。
(2)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有线电话。
(3)试着玩一玩。
(4)创新改造
提出问题:这个有线电话是怎样传播声音的?还可以怎样改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用纸杯、线、图钉、曲别针等材料自己动手做。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让土电话的通话效果更好一些,让学生对土电话进行创新改造,如将线换成铁丝或铜丝试试等,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由活动就应该让学生自由的玩,所以这里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玩土电话,如:三人一起玩或四人一起玩等,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从中让学生明白土电话是通过线来传播声音的。】
五、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概括。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知道了气体、固体和液体都能够传播声音,也知道了声音的传播,是以声波的形式通过物体传向四面八方的。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力求凸显出“探究—研讨”的教学思路。在整堂课的探究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想,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材料去讨论去设计实验方案并自主探究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声音的传播是以声波的方式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结论。
学生在猜一猜、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中解决了疑问,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并真正能够把本堂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效果较好。
2、使用建议:
学具的选择不一定按教案准备,可因地制宜,但要选择学生便于准备且实验效果明显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