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__水是常用的溶剂__
第1课时 水溶液 [学生用书A6]
1.名称中有“水”字的物质可能是溶液,下列有“水”字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 )
A.矿泉水 B.油水
C.泥水 D.蒸馏水
2.糖水是溶液,原因是( D )
A.由两种物质组成
B.糖水是透明的液体
C.糖水的熔点小于0℃
D.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分子中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组成溶液的溶剂一定是水
D.将氢氧化钠溶于水的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
【解析】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根据溶质溶解性的不同,水、酒精等都可能是溶剂。将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
4.下列各种措施中会影响硝酸钾在水里溶解度大小的是( D )
A.加水 B.搅拌
C.加硝酸钾 D.升温
5.如图,将红砂糖倒入一杯开水中,充分溶解。能作为判断砂糖水是饱和溶液的依据是( D )
图1-3-1
A.砂糖水颜色很深
B.砂糖水味道很甜
C.砂糖溶解得很快
D.砂糖固体有剩余
【解析】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6.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D )
A.非常浓的溶液
B.很稀的溶液
C.增加该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D.增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7.下列对物质的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C )
A.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强弱一般也不同
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
C.溶解度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
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
8.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态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叫做__溶液__。
9.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__溶剂__,被溶解的物质叫做__溶质__。5g盐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则溶液的质量是__105g__。
10.__在一定温度下__,某物质在100g另一种液体中达到__饱和状态__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该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11.已知硝酸钾和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可以通过__加热(或升高温度)__、__加水(或增加溶剂)__等方法,使其变成不饱和溶液。而不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通过____加氢氧化钠(或增加溶质)__、__恒温蒸发水(或恒温蒸发溶剂)__、__降温(或降低温度)__等方法,使其变成饱和溶液。
12.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葡糖糖溶液中,溶质是__葡萄糖__,溶剂是__水__。
(2)医用酒精溶液中,溶质是__酒精__,溶剂是__水__。
13.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A、B、C析出晶体时均不含结晶水),根据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3-2
(1)t1℃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__C__。
(2)若将M点处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选择的方法是__②③__(填序号)。
①降低温度 ②增加溶质 ③蒸发溶剂
14.在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图1-3-3
A.烧杯②中的上层溶液是饱和溶液
B.烧杯①中溶液的溶质是硝酸钾
C.烧杯①中溶液质量比烧杯②中溶液质量大
D.将温度升高到t2℃,烧杯②中的固体全部溶解
【解析】 烧杯②中的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是饱和溶液;在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故烧杯①中是氯化钾溶液;烧杯②的固体没有完全溶解,故烧杯①中溶液质量比烧杯②中溶液质量大;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故温度升高至t2℃时,烧杯②中的固体完全溶解。
15.为确定某一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实验中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D )
实验编号
温度
溶剂种类
溶剂体积
加入固体质量
溶解情况
①
20℃
水
10mL
5g硝酸钾
部分溶解
②
20℃
水
10mL
50g硝酸钾
部分溶解
③
80℃
水
20mL
5g硝酸钾
全部溶解
④
80℃
水
10mL
10g硝酸钾
全部溶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6.海水中有着丰富的化学资源,人们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出很多的物质,如氯化钠、镁等。如图就是利用海水提取氯化钠的大致过程。
图1-3-4
(1)图中①是__蒸发池__(选填“蒸发池”或“冷却池”)。
(2)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__饱和溶液__(选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解析】 (1)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2)析出晶体后的母液,不能再溶解氯化钠,为饱和溶液。
17.表中数据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6.0
36.3
36.6
37.0
37.3
硝酸钾
31.6
45.8
63.9
85.5
110
(1)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_37.3__g。
(2)30℃时,在10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__145.8__g。
(3)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钠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的取值范围是__36.0g【解析】 (2)由表可知,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所以10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后,不能全部溶解,只能溶解45.8g,溶液质量为145.8g。(3)因为氯化钠在20~30℃时的溶解度为36.0~36.3g,而硝酸钾在20~30℃时的溶解度是31.6~45.8g,所以在20~30℃时的某一个温度点会有一个相同的溶解度x,x的取值范围应该在36.0~36.3g之间。
18.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图1-3-5
(1)温度为__t1__℃时,A与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把A、B物质各30g分别加到50g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A__(填字母)。
(3)t2℃时,将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__C>B>A__(用字母和“>”“<”或“=”表示)。
【解析】 (1)据图可以看出,温度为t1℃时,A与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t2℃时,A的溶解度大于B,把A、B物质各30g分别加到50g水中,B能溶解25g,形成饱和溶液,而A最多能溶解40g,不能形成饱和溶液。(3)t2℃时,将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剂质量均不变,由图知t2℃时等质量三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A>B>C,故溶剂质量关系为C>B>A。
19.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氯化铵
29.4
37.2
45.8
55.2
65.6
77.3
(1)6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25g 氯化钠和氯化铵的烧杯中,各加入50g的水,充分溶解后,能成为饱和溶液的是__氯化钠__溶液。
(2)若仅采用一种操作方法,将上述烧杯中有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使其变为不饱和溶液。对此有下列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__BCD__(填字母)。
A.采用的是升高温度的方法
B.溶质的质量一定增加
C.采用的是增加溶剂的方法
D.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20.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
①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②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或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在如图乙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图1-3-6
Ⅴ.【实验结论】
(1)图甲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__降低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下同)。
(2)图乙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__升高__。
Ⅵ.【拓展实验】
(3)按照图丙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氢氧化钠,则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__低于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形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为__②__(填序号)。
①氧化钙 ②硝酸铵 ③氯化钠
Ⅶ.【反思交流】
(4)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__<__Q放(选填“>”“<”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__=__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5)在图乙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__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说明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不再溶解放热__。
【解析】 (3)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装置内的气压升高,则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低于右边液面;若U形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溶于水吸热。①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②硝酸铵溶于水吸热,③氯化钠溶于水没有热量变化。
第2课时 浊液与其他常用溶剂 [学生用书B6]
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浊液的是( A )
A.泥沙 B.纯碱
C.食盐 D.蔗糖
【解析】 泥沙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充分搅拌后会形成浊液;纯碱、食盐和蔗糖均易溶于水,可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2.下列厨房用品中,易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 C )
A.花生油 B.面粉
C.白糖 D.辣椒粉
3.往适量的水中加入下列物质,能溶解且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D )
A.植物油 B.氢氧化钠
C.氯化钠 D.硝酸铵
【解析】 植物油不溶于水;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
4.下列物质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一组是( C )
A.牛奶、汽水、石灰水
B.矿泉水、自来水、汽油和水的混合物
C.江水、肥皂水、碘酒
D.酒精、泥浆、汽水
5.下列常见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A )
A.碘酒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高锰酸钾溶液 D.矿泉水
6.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称为__悬浊液__;小液滴悬浮在另一种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称为__乳浊液__。
7.__分散在浊液中的物质的颗粒远大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__是浊液和溶液的本质区别。
8.将下列关于液体的说法,填入对应的空白里。
溶液:__ACD__;悬浊液:__BC__;乳浊液:__CE__。
A.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B.肉眼能看到分散系里的固体小颗粒
C.是混合物
D.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E.静置能分层,形成两层液体
9.下列物质:①冰水混合物;②干净的海水;③食用油滴入水中,搅拌;④白酒;⑤硫酸铜放入足量水中,搅拌;⑥木炭粉放入水中,搅拌;⑦铁粉放入水中,搅拌;⑧油脂放入汽油中,搅拌;⑨碘放入汽油中,搅拌。其中属于溶液的是__②④⑤⑧⑨__(填序号,下同),属于悬浊液的是__⑥⑦__,属于乳浊液的是__③__。
10.中学生所穿的校服都是用化纤面料做成的,如果不小心沾上了油漆,在不弄坏衣服的前提下把衣服洗干净,请你根据表中的知识选用一种溶剂来进行洗涤( B )
溶剂
对油漆
对化纤
甲
能溶解
能溶解
乙
能溶解
不能溶解
丙
不能溶解
能溶解
丁
不能溶解
不能溶解
A.甲 B.乙
C.丙 D.丁
11.小林一家人高高兴兴地住进新装修的房子里,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家人经常感到头痛、喉咙痛、眼睛红肿发炎。到医院检查之后,发现得病的原因是:新装修的房子里,一些家具的板材、加工时用的胶水中都含有有害气体——甲醛,它们会缓慢地释放出来,进入房间的空气当中,从而危害住在房间里的人的呼吸道和眼睛等器官。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空气的成分中氮气为80%,氧气为20%,那么空气可以看成是一种__溶液__(选填“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2)当有害气体甲醛进入空气后,所形成的混合物里的__氧气和甲醛气体__可以看作溶质。
12.图表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
物质名称
氢氧化钠
碳酸钠
20℃
40℃
20℃
40℃
水
109g
129g
21.8g
49g
酒精
17.3g
40g
不溶
不溶
图1-3-7
(1)上述图像表示__氢氧化钠__(选填“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
(2)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__大于__(选填“大于”或“小于”)碳酸钠。
(3)40℃时,若将50g氢氧化钠分别投入100g水和100g酒精中,能在__酒精__(选填“水”或“酒精”)中形成饱和溶液。
【解析】 (1)碳酸钠不溶于酒精,所以上述图像表示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曲线。(2)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3)40℃时,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29g,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40g,所以将50g氢氧化钠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100g酒精中,能在酒精中形成饱和溶液。
13.分析比较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之间的区别,并举出实例,填写表格: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在水里的粒子
分子或离子
固体小颗粒(分子的集合体)
小液滴(分子的集合体)
粒子大小
<1nm
>100nm
>100nm
主要特征
静置后不分层、不沉降,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静置后沉降,不均一、不稳定
静置后分层,不均一、不稳定
实例
食盐水
泥水
牛奶
14.学习研究需要我们有科学的研究精神。比如做对比实验时,需要我们对不同的物质进行性质对比,要求他们必须在其他的条件一致时才可以进行对比。小明和小芳是七年级学生。一次在观察洗涤剂推销人员的实验中记录其实验过程:
①取两只相同的碗,分别向碗中各滴2滴花生油;
②取一瓶不知名的洗涤剂和某名牌洗涤剂,将不知名的洗涤剂与水配制成1∶8的溶液,某名牌洗涤剂使用原液;
③分别向碗中加5mL不知名的洗涤剂溶液和某名牌洗涤剂原液,静置(现象:在加5mL不知名的洗涤剂溶液中,花生油浮在水面上,某名牌洗涤剂原液中呈现黏稠状液体);
④分别用少量水冲洗碗(现象:在加5mL不知名的洗涤剂溶液碗中,没有黏稠状液体,某名牌洗涤剂原液碗中呈现黏稠状液体)。
推销人员结论:不知名的洗涤剂比某名牌洗涤剂效果好。
(1)小明说:不知名的洗涤剂比某名牌洗涤剂效果好,因为有事实依据。小芳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说不出反对的理由。你同意小明的看法吗?为什么?
(2)你认为可以做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不同洗涤剂的效果。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结论
__都将原液与水配制成1∶8的溶液__
__都将花生油洗净__
__合格的洗涤剂都有相同的洗涤效果__
【答案】 (1)不同意。没有控制单一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