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氧气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氧气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25 18:4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节__氧气__
第1课时 氧气的性质 [学生用书A18]

1.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A )
A.氧气 B.稀有气体
C.氮气 D.二氧化碳
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的是( A )
A.硫 B.木炭
C.铁丝 D.红磷
3.下列关于氧气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标准状况下,同体积的氧气的质量比空气的质量大
B.通常状况下能够支持燃烧
C.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D.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4.通常所说的燃烧、爆炸和缓慢氧化之间的相同之处是( A )
A.都属于氧化反应
B.都有发光、发热现象
C.都是剧烈的化学反应
D.可燃物都要达到着火点
5.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因果关系成立的是( C )
A.因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稀有气体不能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B.因为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呼吸纯氧保持健康
C.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6.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反应。下列物质在足量氧气中燃烧,有关生成物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 )
选项
A
B
C
D
物质


木炭
氢气
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
三氧化二铁
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

7.下列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C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黄色火焰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星四射,有黑色熔融物溅落瓶底
8.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铁+氧气四氧化三铁__。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__碳+氧气二氧化碳__。
(3)硫在空气中燃烧:__硫+氧气二氧化硫__。
9.物质与氧气反应的两种最常见的方式为__燃烧__和__缓慢氧化__。铁器锈蚀的过程,是铁与空气中的__氧气__和__水__共同作用的结果。铁锈是__红棕__色的粉末。
10.氧气是一种__无__色__无__味的气体,常温下__不容易__(选填“容易”或“不容易”)溶解在水里。冷却到-183℃时变成__淡蓝__色的液体,在-218℃时变成__雪花__状的__淡蓝__色固体。
11.氧气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物质。关于氧气的叙述有:①通常情况下,氧气无色无味;②氧气能支持燃烧;③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④氧气能供给呼吸;⑤氧气可使铁制品生锈。
(1)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有__①__。
(2)描述氧气化学性质的有__②③④⑤__。
(3)描述氧气用途的有__②④__。
12.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把铁丝绕成螺旋状,细铁丝前端系一根火柴,其作用是__引燃铁丝__;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__;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集气瓶破裂,其原因可能是__集气瓶底未铺一层细沙或放少量的水__。
13.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如图所示,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发现木条复燃,且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更旺。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①__氧气具有助燃性__;②__同体积的氧气质量比空气大__。
图2-3-1
14.空心菜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刚炒熟的空心菜嫩绿、脆香多汁,令人垂涎欲滴,而端上桌一两分钟就逐渐变黑,这可能与空气中的什么有关( C )
A.氮气 B.稀有气体
C.氧气 D.二氧化碳
15.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C )
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
B.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
C.有些物质燃烧时温度不需要达到着火点
D.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16.下列变化中既包含缓慢氧化,又包含剧烈氧化的是( B )
A.食物腐败 B.白磷自燃
C.铁生锈 D.汽油遇火燃烧
17.如图所示,等体积的两个集气瓶内充满了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硫,点燃使其充分发生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出现的现象是( C )
图2-3-2
A.只有甲瓶中有水流入
B.只有乙瓶中有水流入
C.甲、乙两瓶中均有水流入
D.甲、乙两瓶都没有水流入
【解析】 由于红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能使甲瓶内气压减小,硫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硫的体积占据了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乙瓶内的气压几乎无变化,但两瓶是连通的,最终气压相等,都比原先小,所以打开弹簧夹,甲、乙两瓶中均有水流入。
18.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所示是硫粉、红磷、光亮的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
图2-3-3
(1)小明是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学生,做完实验后,他发现了一些共同点:在反应条件方面,三个实验都要__点燃__,在能量变化方面,三个实验都是__放热__(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小明同时也总结出三个实验在生成物的种类、生成物的状态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方面存在不同。请你替小明同学填写空格:乙中的生成物是__五氧化二磷__。甲中观察到的反应现象是__剧烈燃烧,有蓝紫色火焰__。
(3)小明还总结出:三个实验的集气瓶底部都放有少量水,其中甲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__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大气__。
(4)丙中的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__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__。
19.某学习小组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发现生成物中有黑色固体。针对这一现象,他们猜想可能是镁与氮气(N2)或二氧化碳(CO2)反应生成黑色固体。针对猜想他们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
(1)以下是获取氮气的方法及装置,其中得到氮气较纯的是__B__(填字母)。
图2-3-4
【实验一】
镁带与氮气的反应。燃烧镁带,观察现象。将镁带打磨光亮,点燃,伸入盛N2的集气瓶中,瓶内壁附着一层淡黄色的固体。
(2)实验结论:镁与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氮化镁。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镁+氮气氮化镁__。
(3)实验反思:空气中氮气(N2)的含量远大于氧气(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却远多于氮化镁?原因是__氧气比氮气活泼__。
【实验二】
镁带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将燃着的镁带伸入盛CO2的集气瓶中,镁带剧烈燃烧,瓶内产生氧化镁和一种黑色固体单质。
【探究结论】
(4)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黑色固体是镁与空气中__二氧化碳__反应产生的。
【解析】 (1)硫在空气中能够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二氧化硫,尽管石灰水能吸收二氧化硫,但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较小,不能全部吸收二氧化硫,不能得到较纯净的氮气;红磷本身是固体,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可以用于除去空气中的氧气,且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得到较纯的氮气;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得到较纯净的氮气。(3)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更活泼,镁条更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黑色固体是碳。
20.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铁+氧气四氧化三铁__。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气态__(选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图2-3-5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部分物质的熔、沸点和燃烧时温度。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1535
2750
约1600

660
2327
约1240
由表中信息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沸点__(选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铝在氧气中燃烧时__没有__(选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解析】 (3)分析蜡烛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燃烧产生了火焰;分析铁丝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低,燃烧不产生火焰;再分析铝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低,故推断其燃烧不能产生火焰。
第2课时 燃烧与灭火 [学生用书B18]

1.2019年5月31日是第32个世界无烟日。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D )
A    B     C    D
【解析】 A是禁止烟火;B是禁止携带火种;C是禁止燃放鞭炮。
2.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发生因雷击引起的森林火灾,火灾地点在海拔3800余米左右,地形复杂、坡陡谷深。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导致30位灭火人员不幸牺牲。下列关于火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风为可燃物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B.林下堆积的地面植被、干草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突变风力风向的风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D.在山上取水非常困难,用水灭火主要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解析】 风可使空气流通,为可燃物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着火点是物质的性质,不能改变;水在蒸发时会吸热,用水灭火主要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3.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图2-3-6
A.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凡是发光、发热的变化都可以叫燃烧
B.氧化反应都伴随着燃烧现象
C.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D.燃烧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5.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 )
图2-3-7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蜡烛熄灭后瓶内没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6.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图2-3-8
A.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B.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C.如图甲,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D.由图乙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解析】 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蜡烛燃烧发出的热量少,嘴吹来的空气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将固体燃料粉碎或把液体燃料喷成雾状再燃烧,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火柴头斜向下时,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达到着火点。由图乙的现象可知,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7.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D )
A.发生火灾时,要保持镇定,先了解火源的准确位置
B.在逃离火灾现场途中,要关上大门,以降低火势及烟雾蔓延的速度
C.若没办法离开现场,要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户的缝隙,以免浓烟渗入
D.室内起火时,应立即乘坐电梯逃离
8.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以下对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C )
A.扇蜡烛会隔绝空气
B.扇蜡烛会降低石蜡着火点
C.扇煤炉会增加空气进入量
D.扇煤炉会增加新的易燃物
【解析】 煤燃烧放出的热量较多,扇来的冷空气不能使煤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反而带来了大量新鲜空气,加大了氧气供应,所以越扇越旺;而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少,扇子扇来的冷空气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一扇就灭。
9.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工厂锅炉用煤被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C.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10.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C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C.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11.下列说法: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爆炸;④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均为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A )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 D.②③⑤
12.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做如图所示实验,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从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
图2-3-9
(1)A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则烧瓶内沸水的温度应__高于100℃__。
(2)B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是__加热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__。
(3)火柴为什么移离蒸气才能燃烧?__移离蒸气能保证有充足的氧气__。
【解析】 (3)因为火柴燃烧需要氧气,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所以铜管口处缺少氧气,火柴不会燃烧;当离开管口处由于火柴温度已达着火点,又有足够的氧气,满足燃烧条件,所以燃烧。
13.用于扑灭图书馆档案着火的物质最好是( C )
A.泡沫灭火器   B.沙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D.水
14.人们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氢氧化镁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它在380℃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氧化镁,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氢氧化镁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氢氧化镁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氢氧化镁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氧化镁不易燃烧,是因为它的着火点较高
15.将1根小木棒放到酒精灯焰心位置约3s,然后迅速拿出,观察发现如图所示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
 图2-3-10
A.两边烧焦部分着火点较低
B.中间未烧焦部分燃烧最充分
C.酒精灯火焰焰心的温度最高
D.物体在酒精灯外焰处升温最快
16.英国科技人员研制出自动灭火陶瓷砖,砖里压入了一定量的氦气和二氧化碳。这种砖砌成的房屋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抑制和扑灭火焰。自动灭火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B )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17.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图2-3-11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18.利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试回答:
(1)通过比较图甲装置内__ab__(填字母)两处的实验现象,可推导出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图乙中能正确反映气球内气压p随反应时间t而发生的变化的是__B__(填字母)。
【解析】 (2)气体会热胀冷缩,磷的燃烧消耗了氧气,先升温膨胀后冷却收缩,由于氧气的消耗,最终气体的体积是减小的。
19.如图所示,小敏将较粗的铜丝绕成圈,由上向下罩在燃烧的火焰上,发现虽然并没有隔绝空气,但是火焰明显变小,甚至熄灭。请你说明这个现象其中的道理。
【答案】 铜是导热性良好的金属,传热快,火焰产生的热量迅速被铜吸收并传递;当燃烧产生的热量被铜吸收而带走,火焰周围温度降低;当蒸发的蜡油与氧气混合气的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时,火焰便会变小,甚至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