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__二氧化碳__
第1课时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学生用书A20]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增大压强,可使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
C.通常把固体二氧化碳叫做“干冰”
D.二氧化碳不能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2.空气中含有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时,会使人感到窒息,原因是( D )
A.二氧化碳是一种有毒的气体
B.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二氧化碳是比空气重的气体
D.二氧化碳是不能供给呼吸的气体
3.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可用来( B )
A.制汽水 B.人工降雨
C.作温室肥料 D.灭火
4.下列对干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
A.干冰是二氧化碳加压冷却条件下变成的固体
B.干冰是水在0℃以下变成的固体
C.干冰可用作制冷剂
D.干冰升华变为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碳气体
5.关于二氧化碳和干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
②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③它们是不同的两种物质
A.①③ B.②
C.① D.①②
6.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C )
图2-4-1
①不能燃烧
②不能支持燃烧
③不能供给呼吸
④同体积的质量比空气大
⑤同体积的质量比空气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⑤
【解析】 图示实验现象为下面的蜡烛先熄灭,然后上面的蜡烛才熄灭,这一实验现象证明了二氧化碳同体积的质量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7.室温下,将干冰放在密封盒内,密封盒会炸开。若将装有干冰的密封盒放在冰箱的冷冻室中,密封盒__会__(选填“会”或“不会”)炸开。(已知:二氧化碳的沸点为-57℃;冰箱冷冻室温度为-15℃)
8.干涸的深井,久未开启的菜窖底部存在着__二氧化碳__, 由于它不能供给呼吸,所以在进入这些地方前,必须先用烛火做灯火实验,如果烛火在其中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__氧气浓度太低__。
9.吸入或食用下列物质后,不会引起中毒的是( B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工业酒精 D.变质食品
10.下列实验或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是( D )
A.CO2不支持燃烧
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小
C.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中
D.将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在调平的天平的两托盘上,倒入二氧化碳的烧杯一侧会下沉
11.将干冰放在空气中,其周围就会产生大量的白雾,因而舞台上常用其制造云雾缭绕的幻境。干冰能产生白雾是因为( A )
A.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液滴
B.干冰蒸发出大量的水蒸气
C.干冰蒸发出大量的白色的二氧化碳
D.干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气体
12.在烧杯中静置着一只彩色气球,气球里充有气体a。某同学收集好一瓶气体b,倾斜倒入烧杯中,发现气球竟浮起来,用手轻轻将其按下,手一松开气球又会上浮,十分有趣。请猜测a、b分别是什么气体( C )
A.a是氢气,b是二氧化碳
B.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
C.a是空气,b是二氧化碳
D.a是氧气,b是一氧化碳
13.如图所示,把细木条作为横梁,在它的中间穿一个孔,固定在支架上。分别将两个装满二氧化碳的气球封口后挂在细木条的两端。调节它们的位置使得细木条保持水平。然后分别在图A、B位置剪了一个同样长的缺口,(假设气球不缩小,保持原来的形状)试问:
图2-4-2
(1)最终细木条还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吗?如不平衡,哪一端下倾?__不能,左端下倾__。
(2)请你解释原因:__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右端B缺口二氧化碳逸散的速度更快__。
14.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是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就会对人体有害。表中是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对人体的影响
1
使人感到气闷、头昏
4~5
使人感到气喘、头昏、眩晕
10
使人不省人事,呼吸逐渐停止以致死亡
(1)空气中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有害,其原因是__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含量较大时使人窒息__。
(2)通过表格,你获得了什么启示?(写出一点)__房间应经常通风换气(合理即可)__。
15.资料1:消防员告诫人们:住房发生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脸部,尽量靠近地面撤离火源。
资料2:二氧化碳比空气重,靠近地面的地方二氧化碳的浓度会更大。
图2-4-3
这两者有矛盾吗?难道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空气轻?
为了证实这一猜测,某同学设计用如图的装置进行探究:在桌面上固定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将其点燃,用以模拟正在燃烧的物质,用大烧杯模拟小房间。当用烧杯扣住蜡烛后,不一会儿,高的蜡烛先熄灭了,随后低的蜡烛才熄灭。结论: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空气__轻__(选填“重”或“轻”),这是因为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__温度__比空气高的缘故。
16.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装置,以碳酸钙和稀盐酸为原料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进行比较分析。
图2-4-4
(1)小明用图甲和图乙组合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请写出具体操作:__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__。
(2)小红认为用图丙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比图乙更好,你认为她的理由是__用丙装置收集气体可直接观察到二氧化碳是否集满(或用丙装置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纯度比乙高,合理即可)__(写出一点)。
(3)实验过程中小红发现反应有快慢,请你列举一种判断反应快慢的方法:__比较相同时间内甲装置中产生气泡的多少(合理即可)__。
17.某校科学课外小组的同学,利用塑料瓶(质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及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图2-4-5
(1)请你分析并推测振荡后塑料瓶将发生什么变化?__塑料瓶变瘪__。
(2)发生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__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瓶内压强减少,外界大气压作用把塑料瓶压瘪__。
(3)由此实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__二氧化碳能溶于水__。
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学生用书B20]
1.若用二氧化碳气体吹肥皂泡,并用燃着的木条击破肥皂泡,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 D )
A.肥皂泡上升,木条火焰不熄灭
B.肥皂泡时升时降,木条继续燃烧
C.肥皂泡下沉,木条燃烧更旺
D.肥皂泡下沉,木条火焰熄灭
2.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以下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C )
实验
①喷洒稀盐酸
②喷洒水
③放入干燥CO2中
④喷水后放入CO2中
花的颜色
红色
紫色
紫色
红色
①说明酸溶液可以使石蕊变红
B.②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色
C.②④对比说明水在石蕊变色过程中不发挥任何作用
D.②③④对比说明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了新物质
3.我国北方农村常将马铃薯贮藏在地窖里,进入地窖取物之前,农民往往把一盏油灯吊入地窖内,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
A.测量窖内的二氧化碳含量
B.测量窖内的温度
C.主要是为了照明
D.测量窖内的氮气含量
4.“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是( A )
A.先变红后变紫 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无色后变红 D.先变蓝后变紫
5.下面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
C.在加压和降温的情况下,二氧化碳会变成淡蓝色液体,甚至变成雪花状固体
D.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的热,因而用作制冷剂
6.鉴别集气瓶中的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D )
A.将气体分别通入蒸馏水中
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7.某科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有关实验。
图2-4-6
(1)甲同学将收集CO2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见装置A),并轻轻振荡试管。
Ⅰ.描述产生的现象: __试管内液面上升且试管内溶液变红__;
Ⅱ.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二氧化碳+水碳酸__。
(2)乙同学挤压装置B中滴管的胶头,使其中的氢氧化钠(NaOH)溶液滴入烧瓶,并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气球体积胀大__。(已知: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物没有气体),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滴入的NaOH溶液与CO2发生反应,CO2的体积减小,瓶内气压变小,大气压使气球体积变大__。
【解析】 (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2)由题可知,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导致烧瓶内的压强减小,气球会变大。
8.能证明某无色无味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操作及现象是( C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木条燃烧更旺
B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木条复燃
C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D
将气体通入蒸馏水中
有气泡逸出
9.下列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无明显现象的是( C )
A B C D
10.有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实验过程中其现象不足以说明二氧化碳(CO2)与 氢氧化钠(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注:选项A、C、D中氢氧化钠溶液都为浓溶液,B中氢氧化钠溶液为稀溶液)( B )
A B C D
【解析】 A中鸡蛋进入瓶内,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瓶内的压强减小。B中二氧化碳也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导致试管内的压强减小,所以不足以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C中气球变大,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瓶内的压强减小。D中塑料瓶变瘪是由于NaOH与CO2反应使装置内的气压减小产生的现象。
11.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A )
图2-4-7
A.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B.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解析】 实验目的是验证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碳,验证就是进一步确定其存在,所以就是在知道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没有得到对应的现象可能与二氧化碳的浓度低导致取样中二氧化碳的量较少有关。所以当没有明显现象时需要继续压入空气进行实验,即增大样本的数量。
12.如图所示,若关闭Ⅱ阀、打开Ⅰ阀,紫色小花(用石蕊试液染成)变红;若关闭Ⅰ阀、打开Ⅱ阀,紫色小花不变红,则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 A )
图2-4-8
①浓硫酸(浓硫酸吸水)
②浓氢氧化钠溶液(浓氢氧化钠溶液会和二氧化碳反应)
③饱和NaCl溶液
A.①② B.①②③
C.只有① D.只有②
【解析】 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浓硫酸被干燥,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干燥紫色小花变红;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浓氢氧化钠溶液后二氧化碳被吸收,干燥紫色小花不变红;通过饱和氯化钠溶液后,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够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干燥紫色小花变红。
13.如图所示,将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立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__试管内液面上升__、__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原因是__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试管内气压变小__。
图2-4-9
14.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某兴趣小组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图2-4-10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__打开__(选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__关闭__(选填“打开”或“关闭”)。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__关闭__(选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__打开__(选填“打开”或“关闭”),此时可观察到乙瓶内的现象是__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
(3)甲瓶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__;乙瓶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__;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所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15.“维C泡腾片”能补充人体对维生素C的需要。在盛有温水的杯中加入该药品,药品迅速溶解,同时出现了大量的气泡。小明用燃着的火柴伸到杯口,发现火柴熄灭,由此他初步推测了该气体中含有的成分,但还不能最终确定。为了进一步确定自己的推测,第二天小明拿着药品去学校实验室做了如下实验:
操作
气体的
色、味
气体通入紫
色石蕊试液
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现象
无色
无味
紫色石蕊
试液变红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分析小明的实验现象,可以确定该气体中一定有__二氧化碳__,写出这种气体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__。
(2)从“维C泡腾片”说明书的注意事项中,小明还发现了这样的叙述:冲饮时水温不能高于80℃;冲后即服用。从中你可推测维生素C还有哪些性质?__维生素C受热易分解(合理即可)__(写出一项)。
16.不可能的任务:“在一个平底浅盘里有浅浅的一层氢氧化钠溶液,盘底有一枚硬币浸在溶液中,要求不接触溶液且浅盘不做任何改变,用手拿出硬币。可用器材有:蜡烛(主要含碳、氢化合物)、火柴、大玻璃杯。”爱挑战的小柯设计了一种办法,如图所示,请用科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图2-4-11
【答案】 蜡烛燃烧时,消耗了玻璃杯内的氧气,放出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CO2+2NaOH===Na2CO3+H2O),导致玻璃杯内气压减小,当杯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时,溶液会被大气压压进玻璃杯内,当溶液全部被压进玻璃杯内,硬币就会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