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结子高又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执教人】陈俏伊
【执教年级】七年级上册
【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内容】
一、演唱《什么结籽高又高 》。 二、积极地参与对歌的音乐活动,进行创编歌词。【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特别喜欢音乐课,在感知音乐的同时,丰富音乐知识。针对这一年级学生对音乐有较强的感知力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分组演唱歌曲与师生互动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增进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学生聆听音乐、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材分析】
这首歌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广西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剧组根据广西队歌特点和民歌音调编写的,是《刘三姐》中脍炙人口和流传极广的一段歌曲。歌曲为G徵调式,采用2/4、4/4拍子交替出现,起承转合的四句式一段体结构。它的节奏与歌词相对应,轮廓分明而富有生气,特别是每句结尾处领唱的长音和众人弱拍起接唱的帮腔,为歌曲平添了几分干净利落和团结合作的气氛。歌曲采用领唱、齐唱、对唱的方式,充分表现了对歌时的热烈、欢快情绪。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演唱《什么结子高又高》,了解广西的山歌文化,感受其山歌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聆听、演唱感受壮族民歌的特点,模拟“对山歌”、编创山歌情景表演,体验壮族人民独特的风俗民情,锻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表现和创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欣赏《刘三姐》对歌的精彩场面,认识山歌的演唱形式。初步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与山歌的关系,激起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快乐的演唱《什么结子高又高》,并能够积极地参与对歌的音乐活动,进行创编歌词。 (二)教学难点
每句结尾处领唱的长音和众人弱拍起接唱,演唱时速度不能太慢。
三、教法:引导法、提问法、兴趣引入法、情感陶冶法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四、学法:通过视听、讨论、展示、表演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播放课件音频《壮乡美》
师:刚才你们听到的这段音乐是我们壮族的一首原生态民歌《壮乡美》,这首歌表达了好客的壮族人民对朋友真挚淳朴的感情。老师想问问大家,我们中国民歌分为哪几大类?(学生回答山歌、号子、小调。)
师:那刚才你们听到的《壮乡美》属于民歌的哪一类?(学生回答:山歌。)
师:那么什么是山歌呢?(播放课件,学生回答)
师:说到山歌,大家应该会想到我们广西壮族的谁?(学生回答刘三姐,播放课件简介刘三姐)
师:相传为了纪念刘三姐,人们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都聚集起来唱山歌,形成大大小小的歌圩。我们一起来看下三月三歌圩的场面。(播放课件)
三月三的活动很多,我们也一起来进行个小活动:
猜一猜(播放课件):什么结子高又高
什么结子半中腰
什么结子成双对
什么结子棒棒敲
(学生举手回答)
二、新授课
(一)初听歌曲,思考问题。
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中速)
情绪又是怎样? (激昂的 高亢的 快乐的)
歌曲的调式节拍是什么? (G徵调式 2/4 4/4 )
歌曲的演唱形式? (领唱 齐唱 对唱)
复听歌曲,学唱新歌。
1、再一次播放音频歌曲,加深学生对歌曲印象。
2、教师范唱,学生跟唱。
3、教师处理歌曲难点,对学生唱得不准确的地方进行纠正。
4、学生完整的唱一遍。
(三)播放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视频片段,使学生感受对山歌的情境,把握演唱山歌时的情绪。
(四)分组对歌,活跃氛围。
1、A组唱“问”,B组唱“众”,C组唱“答”。
2、男女对唱。
三、课堂拓展(师生互动)
与老师PK
Round 1 哎... 什么说话先摘帽咧?嘿嘹嘹啰
什么说话先脱衣咧?嘿嘹嘹啰
什么说话先喝水咧?
什么说话飘雪花咧?
Round 2 哎... 什么有方也有圆咧?嘿嘹嘹啰
常在铅笔盒里装咧,嘿嘹嘹啰
要是写错一个字咧
它会马上来帮忙咧
课堂小结
山歌是心灵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文化的传承。唱山歌,是劳动人民生活的乐趣,我们要像他们一样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
课后作业
预习下一课《只有山歌敬亲人》
【教学反思】
《什么结子高又高》对于这个教学内容,涉及到《刘三姐》的歌曲,学生非常感兴趣。“对歌”这种形式对于传统的音乐来说,形式新颖,题材广泛,学生也易于接受,乐于演唱,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用一首大家原生态壮族民歌《壮乡美》导入,让学生先初步感受山歌音乐,引导学生从聆听、到感受、再进一步地学唱、创编,进而达到喜爱唱歌。虽然本堂课教学环节基本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还是有颇多不足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语言还不够精炼丰富,语言过多难免有些累赘。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注意,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上的“调味师”和“魔法师”给学生们带来教学上更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