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二 (生物)教案
2019 年 4 月 4 日
课 题
1.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材分析
在这一单元中需要解决的是生物多样性如何形成的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而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生物在繁衍过程中,通过遗传和变异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作阅读探究。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在科学探究中发展了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调查探究。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重点
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学习难点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学习形式
教师指导
时间
引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分析。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激情、
质疑、
激发
兴趣。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
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
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5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学习形式
教师指导
时间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巩固训练: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常见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资料分析:分析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
布置课外实践与调查:
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观察图Ⅶ-6 蛙的生殖和发育。
观看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思考、讨论、交流。
讨论与交流。
思考与交流:什么是两栖动物?
观察图Ⅶ-5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
阅读资料P14资料分析1.2.3。思考、讨论、交流:P15讨论1.2.3。分析比较。
任选其中一个,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评价与点拨。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学生 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问题:
1、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评价、释疑、小结、拓展。评价、小结。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
点拨指导,得出结论简要介绍、拓展。
引导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评价、释疑、小结。
当堂检测
检测内容 课后习题
检测结果分析:学生很好的掌握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较好的完成了课后习题的内容
作业布置
尝试去周围环境中找到蝌蚪,并查阅资料进行饲养,每天观察记录,详细了解青蛙的发育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方式:体外(水中)受精――-有性生殖
发育:幼体在水中发育,幼体发育为成体要经过变态
课后反思
对于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面对教材,只是泛泛两三页介绍。学生对于两栖类动物的了解,停留在科普童话《小蝌蚪找妈妈》的认知水平,就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构建有效课堂。由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妈妈的原因,再通过观察课本第13页的图片,进而了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学生凭借积累的知识经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教学过程中,还采用比较法来比较青蛙与家蚕、蝗虫生殖发育的异同,通过新旧知识的碰撞,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以及通过师生共同完成青蛙生殖和发育整个过程的板书,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清晰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