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气球、毛皮、丝绸、橡胶棒、玻璃棒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
小魔术:1、用梳子靠近小纸屑,发现什么?
2、拿梳子梳头,然后拿梳子去靠近小纸屑,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师:为什么出现了这种现象?
生:产生了电。
总结:是的,梳子经过了摩擦,产生了电。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板书)
二、寻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师:静电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你们还能说一说你知道的静电现象吗?
(1)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举出一些静电现象。如静电球、打雷、冬天脱衣服发出“啪啪”声等。
(2)师举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课件播放几种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只要你善于观察和发现,你就能感受到!那么,静电都是安全的吗?
生:有些是安全的,有些不安全,比如打雷。
师:我们说了这么多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今天啊,你们想不想自己在课堂上制造静电现象呢?
三、制造静电现象
1、讨论:需要什么方法和材料(教师出示材料:小纸屑、橡胶棒、丝绸、气球)
师:你们打算怎么用它们来制造静电现象?
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到追问:摩擦之后,真的就带静电了吗?怎么来检验?
生:用摩擦后的橡胶棒去靠近小纸屑,如果小纸屑被吸起,说明带电了。
2、学生动手体验过程:一起来制造静电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并观察。
四、认识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问:静电存在所有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物体带电?为什么摩擦后物体就带电了呢?
1、全班阅读书本第3页的内容。
生回答总结。引出电荷。认识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师:如果将带正电荷的物体和带正电荷的物体相互靠近,会怎么样?
如果将带负电荷的物体和带负电荷的物体相互靠近,怎么样?
将带正电荷的物体和带负电荷的物体相互靠近,又会怎么样呢?
问:想不想创造这个实验,想不想试一试?
小组交流讨论,总结。
学生活动:(1)用两根摩擦后的橡胶棒相互靠近。
(2)用两根摩擦后的玻璃棒相互靠近。
(3)用一根摩擦后的橡胶棒和一根摩擦后的玻璃棒相互靠近。
小组实验,教师巡视并指导。
师:从现象中我们得到什么结论?
各小组交流汇报。
生: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
师:大家可以联系我们前面学过的磁铁的知识。我们说同名磁铁怎么样,异名磁铁怎么样?
小总结: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追问:那么,正电荷和负电荷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分开了),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吸到一起)(掌声!)
五、让电荷流动起来,
问:大家看,现在这个灯泡亮吗?要灯泡亮起来需要什么条件?
生:缺少电池。
教师安装电池,关上开关,灯亮了。
师讲解: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屏幕出现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屏幕出现导线,电荷运动起来,小灯泡亮起来)。
活动:自然水管围绕教室一圈,让里面的水流动起来。
师:国际上规定,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为电流移动的方向。电荷看不见,但是在电路中,它是要流回去的。这是和水流的差别。而且我们平时在使用电的时候,也要注意安全。
六、课外拓展
研究问题:静电的危害,如何消除静电?
七、板书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能流动起来——电流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