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6章 生物的进化 课件+试卷含答案(4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6章 生物的进化 课件+试卷含答案(4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25 21:13:47

文档简介







课时双测过关(十八)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A级——学考水平达标练
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隔离中的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D.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选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隔离中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错误;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正确。
2.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只来源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D.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选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正确;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通过染色体变异可形成多倍体新物种,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3.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则该种群中基因B的频率是(  )
A.57%          B.36%
C.18% D.9%
解析:选A 该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则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该种群中基因B的频率=BB的频率+1/2Bb的频率=57%。
4.经常刮大风的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昆虫的性状分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相互选择
D.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析:选B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为环境的差异,选择不同,导致翅的长度出现不同的类型。
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地理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的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解析:选C 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新物种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因此地理隔离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错误;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只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和进化,D错误。
6.(2019·孝感期末)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物种甲的部分个体从a地区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乙、丙、两群体数量较多,雌雄比例相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种群丙中BB占64%,Bb占32%,则B的基因频率为80%
B.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迁移到b、c地区的两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就可形成物种乙和物种丙
D.可遗传变异决定乙、丙进化的方向

解析:选A 若种群丙中BB个体占64%,Bb个体占32%,bb个体占4%,则B基因的频率为64%+32%×1/2=80%,A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B错误;迁移到b、c地区的两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决定的,D错误。
7.如图表示生物形成新物种的主要途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产生
B.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解析:选D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能标志新物种的产生,A错误;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一般情况下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D正确。
8.(2019·宁德期末)某生物种群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是(  )

A.1950~1980年间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
B.197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为42%
C.1990年该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
D.环境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解析:选D 1950~1980年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发生改变,因此发生了进化;1970年该种群A基因的频率为0.3,a基因的频率为0.7,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基因型的频率为0.3×0.7×2=42%,但由于自然选择等因素,197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不一定为42%;1990年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环境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9.依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材料一:某种蛾容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一部分蛾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还发生了其他改变。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产生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与原来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1)材料中蛾和蛙演变的结果都是产生了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的结果。
(3)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将导致种群的密度降低,基因库________。
(4)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对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材料中蛾和蛙演变的结果都是产生了生殖隔离,不能与原物种交配产生可育后代。(2)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将导致种群的密度降低,基因库变小。(4)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因此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对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答案:(1)生殖隔离(或新物种) (2)自然选择 (3)变小 (4)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

10.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图1为内华达州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该鳉鱼种群的基因库。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两湖鳉鱼之间存在________;来自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3)C湖泊中的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___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

解析:(1)D湖中的所有鳉鱼构成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2)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3)由题图曲线可知,C湖泊中鳉鱼种群的A基因频率在Y1~Y3之间发生变化,因此该阶段发生了进化;该种群在Y3~Y4时间段内保持遗传平衡,且只有a一个等位基因,A的基因频率是0.9,则a的基因频率为0.1,该时间段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9×0.1×100%=18%。
答案:(1)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 (2)生殖隔离
基因多样性 (3)Y1~Y3 18%
B级——选考水平高分练
11.基因型为AA、Aa、aa的一个种群后代中,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是AA=Aa>aa,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
B.A基因频率将逐渐增加,a基因频率将逐渐下降
C.与a基因相比,A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自然选择过程中,AA与Aa的基因型频率始终相等

解析:选D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A正确;由于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是AA=Aa>aa,所以在生存斗争过程中,A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增加,而a的基因频率将逐渐下降,B正确;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是AA=Aa>aa,说明与a基因相比,A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C正确;由于A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增加,而a的基因频率将逐渐下降,则AA与Aa的基因型频率不可能始终相等,D错误。

12.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病)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占20%,Tt占60%,tt占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全部的易感病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
A.50%和30% B.50%和62.5%
C.80%和30% D.80%和100%

解析:选B 由题意可知,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TT=20%,Tt=60%,tt=20%,则T的基因频率=(20%+60%÷2)×100%=50%;感染锈病之后,tt个体全部死亡,此时,TT∶Tt=1∶3,TT=25%,Tt=75%,T的基因频率=(25%+75%÷2)×100%=62.5%。
13.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
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并逐步形成生殖隔离
C.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形成,④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D.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选D ①表示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A错误;物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并逐步形成生殖隔离,还有一些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某些多倍体的形成,B错误;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形成,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14.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子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高

解析:选B 囊鼠的毛色与环境差异的大小会影响其被天敌捕食的难易程度,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囊鼠的毛色与环境的颜色相互协调,最终使深色和浅色的囊鼠在不同区域中的分布情况不同,A正确。浅色岩P区D基因的频率是0.1,则d基因的频率为0.9,杂合子(基因型)的频率是2×0.1×0.9=0.18,隐性纯合子(基因型)的频率是0.81;深色熔岩床区D基因的频率是0.7,则d基因的频率是0.3,则杂合子(基因型)的频率是2×0.7×0.3=0.42,隐性纯合子(基因型)的频率是0.09;浅色岩Q区D基因的频率是0.3,则d基因的频率为0.7,杂合子(基因型)的频率是2×0.3×0.7=0.42,隐性纯合子(基因型)的频率是0.49,B错误,D正确。深色为显性性状,所以深色囊鼠的基因型有DD和Dd两种,C正确。
15.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的实质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⑥的存在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在对松鼠物种1的某一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在这一年中,该松鼠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原松鼠种群中黑毛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解析:(1)由分析可知,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2)图中①~⑥表示生物变异,由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变异的不定向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已知松鼠物种1的某一种群中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Dd所占的比例为20%,则D的基因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1/2Dd基因型频率=10%+10%=20%,同理d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该种群中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Dd所占的比例为32%,则D的基因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1/2Dd基因型频率=4%+16%=20%。由此可见,在这一年中,该松鼠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该松鼠种群没有发生进化。(4)原松鼠种群中黑毛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则a的基因频率为5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5%,Aa的基因型频率为5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5%。假设原松鼠的种群数量为100只(AA的个体为25只、Aa的个体为50只、aa的个体为25只),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AA的数量为30只,Aa的数量为60只,aa的数量为20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60+30×2)÷(30×2+60×2+20×2)×100%≈54.5%。
答案:(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变异是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 (3)没有 因为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4)54.5%




PAGE



1









课时双测过关(十七)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A级——学考水平达标练
1.20世纪70年代,生物学家开始通过比较不同生物RNA、DNA的核苷酸序列来说明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这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  )
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生物化学证据 D.古生物化石证据
解析:选C RNA、DNA是化学物质,生物学家开始通过比较不同生物RNA、DNA的核苷酸序列来说明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生物化学方面的证据。
2.(2019·武汉期中)《物种起源》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以下属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是(  )
A.阐明了遗传变异的本质
B.提出了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理论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解析:选D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并未阐明遗传变异的本质;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3.下列不属于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A.鼹鼠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的作用退化
B.南美大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舌头又细又长
C.长颈鹿长期取食高处树叶,脖子变得很长
D.猎豹与瞪羚等动物相互选择,奔跑速度特别快
解析:选D 鼹鼠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萎缩、退化,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不用而退化,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南美大食蚁兽的舌头经常伸进洞穴里舔食蚂蚁,其舌头变得又细又长,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长颈鹿脖子会越来越长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的进化观点;生活在草原上的瞪羚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体现了不同物种之间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不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4.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知生物进化的结果和动力分别为(  )
①遗传变异 ②自然选择 ③适者生存 ④生存斗争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C 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5.如图所示,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其原因可用达尔文的什么理论解释(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解析:选B 从坐标图中可看出,生物个体实际值小于理论值,这是因为一部分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
6.(2019·广州期末)下列关于进化理论的正确说法是(  )
A.拉马克科学的解释了进化的原因
B.达尔文从丰富的事实出发,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C.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抗生素可刺激细菌,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
D.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了遗传变异的本质
解析:选B 拉马克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生物进化学说,其用进废退学说不能科学地解释进化的原因,A错误;达尔文从丰富的事实出发,通过对大量化石和标本的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B正确;按照拉马克的观点,抗生素可刺激细菌,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C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未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D错误。
7.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区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解析:选D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自然界始终存在的,且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变异才能适应环境,A、C错误。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变异是定向的,B错误。
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证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脊椎动物中陆生种类在胚胎早期有鳃裂,说明陆生脊椎动物是从水生鱼类进化而来的
B.同源器官和痕迹器官的存在,是胚胎学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
C.通过细胞色素C的研究可以知道生物进化的历程
D.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
解析:选A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它们的胚胎在发育初期都很相似,都有鳃裂和尾,只是到了发育晚期,除鱼以外,其他动物的鳃裂都消失了,A正确;同源器官和痕迹器官不是胚胎学的证据,而是比较解剖学的证据,B错误;通过细胞色素C的研究可以知道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C错误;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就越复杂、越高等,D错误。
9.通过测定并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化学结构,发现其序列很相似,但也有差别。如表所示是几种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数目的差别,这种结构上的差异程度又恰好与它们的亲缘关系远近相对应。请根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种类 黑猩猩 猕猴 兔 鸡 龟 蛇 小麦 酵母菌
氨基酸差异数 0 1 9 13 15 23 35 44
(1)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________。
(2)表中生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____。从表中数据看,人和________的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在推断它们的亲缘关系远近时,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是________。
(4)表中属于哺乳类的是________________,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__________类进化而来的。
(5)上述对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比较,是从____________方面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证据。
解析:(1)通过上表数据的比较可知,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2)人类与黑猩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最小是0,因此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人类与酵母菌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最大是44,因此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远。(3)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4)表中的哺乳动物有黑猩猩、猕猴、兔。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5)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比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析比较,揭示生物进化的现象和本质。
答案:(1)越小 (2)黑猩猩 酵母菌 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大 (3)比较法 (4)黑猩猩、猕猴、兔 古代爬行 (5)分子生物学
10.(2019·东莞期末)某时期,珠三角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两年,在稻田里喷洒DDT农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__________实现的。
(3)一般认为,C点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点到D点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故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2)由于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因此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选择作用,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3)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会使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保留耐药性个体),不能有效的控制害虫数量(抗药性不是由于使用农药产生的)。(4)如果A点到D点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最可能采取的措施是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部分害虫由于不具有该种农药的抗药性而被淘汰。
答案:(1)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 (2)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 选择 定向 生存斗争
(3)会使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保留耐药性个体),不能有效的控制害虫数量(抗药性不是由于使用农药产生的) (4)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
B级——选考水平高分练
11.(2019·静宁县期末)下列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原理的是(  )
A.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
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
D.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解析:选C A项中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进行了选择的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说明鹿和狼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但仍然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12.193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的是(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环境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解析:选C 白三叶草本身存在抗寒个体的变异,环境(气候比较寒冷)使抗寒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从而使耐寒性状在后代中积累和加强。不耐寒的个体在与无机环境的斗争中被自然环境淘汰。
13.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该昆虫翅的长度和个体数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后来该海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图是(  )

解析:选D 由题图可知,海岛上原本中等翅长的个体最多,而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少,但环境条件改变以后(岛上经济刮大风),中等翅长的个体抗风能力比较弱,短翅的个体飞不起来,长翅的抗风能力强,生存下来的机会大增,因此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较多,中等翅长的个体较少。
14.如图为测定生物体内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比较,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生物进化在比较解剖学方面的证据
B.该序列比化石更能直接表示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C.响尾蛇与人之间亲缘关系比与猴之间亲缘关系远
D.人与猴亲缘关系最近
解析:选D 这是生物进化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A错误。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B错误。生物之间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多,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大,亲缘关系越近;生物之间的蛋白质分子的差别越大,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小,亲缘关系越远。可见响尾蛇与人之间亲缘关系比与猴之间亲缘关系近,C错误。图中人与猴之间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最多,亲缘关系最近,D正确。
15.检测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的实验方法为: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检测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填选项)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该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______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在环境变化之______(填“前”“中”或“后”)。
③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
④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实验结果的,即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2)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3)①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性的个体大量死亡,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使用该抗生素后,题图中细菌数量并未降到0,说明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③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④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只占少数。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 (2)B (3)①b ②不定向的 前 ③选择 ④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PAGE



1



(共43张PPT)
第1、2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区别 变异 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 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决定变异的方向
适应环境 有利变异→适者生存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 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决定的变异都适应环境
进化方向 自然选择决定 生物自身决定
联系 承认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即由简单→复杂,由低等→高等进化,且都是渐变的结果

章生物的进化
细胞进化的“缺失”环节
细胞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细菌和微生物的细胞小而
简单,而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肉眼可见的生物的细胞类型则往往大而正
复杂。在科学界,这些复杂细胞的起源一直是个谜,很多线索都处于缺
失状态。
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一个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科学家为
首的研究小组称,他们在位于格陵兰岛和挪威之间大洋水下2352米深选
处的一处热液喷口附近,发现了一种新型古生菌。这种被命名为“洛基”学
的古生菌,可能是接近真核生物的一种原核生物,恰恰位于简单细胞到
复杂细胞进化的过渡环节。
通过对“洛基”基因组的硏究,研究人员发现,“洛基”与真核生
物有很多共同的基因,拥有以前只在真核生物中发现过的蛋白质基因编
码。这表明,细胞的复杂性在真核生物进化的早期阶段就已出现。负责
此项硏究的乌普萨拉大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系的瑟伊斯·埃特蒙说:“它
代表着构成微生物的简单细胞和真核生物的复杂细胞之间的一个中间类
型”。将其置于生命树中时,这个想法得到了证实。
生物是如何进化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之后,进化理论又有了
哪些发展?让我们一起探索生物进化的奧秘
学案1预习新教材一自学区
事实1:生物都有事实2:物种内的个事实3:资源是
的倾向体数能保持稳定有限的
事实4:同种个体间推论1:个体之间事实5:许多变
普遍存在(变异川存在着
异是可的
推论2:具有
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
推论3:
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新类型
过度繁殖
差异
生存斗争
遗传
有利变异
有利变异
新深程2全胜新学考一互动区
;!,灯………
04A
时间
使用农药
基础
过度繁殖
原始物种
大量个体
内因
遗传和变异


代生
然选择
具有不利变异、不具有有利变异、适积物
适应环境的个体应环境的个体
累进
加化
生活条件有限

动力
生存斗争
结果
不适者被淘汰
适者生存
新物种
(共64张PPT)
第3、4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比较项目 含义 变化后与进化的关系
基因库 种群中全部基因 可导致生物进化,它的变化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基因频率 导致生物进化
基因型
频率 生物不一定进化
年份 1870 1900 1930 1960 1990
S基因频率(%) 10 50 65 50 12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概念 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特点 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结果 形成不同的亚种 形成不同的物种
举例 东北虎和华南虎 马和驴
项目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 出现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是质变 基因频率改变,属于同一物种,是量变
二者联系 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形成新物种
②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
时间 生物类型
35亿年前 古细菌、蓝藻、细菌
15亿年前 真核生物
5.4亿~5.0亿年前 海洋中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寒武纪大爆发)
4亿年前 原始陆生植物(蕨类)、原始两栖类
2亿年前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鸟类、哺乳类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比例(%) 41 20 1 3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