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5 22:0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在中国古代,改朝换代很常见,也有很多种方式,你知道的有哪些?
农民起义
外来入侵
权臣(外戚)篡位
大将夺权
……
第一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阅读教材,落实新知(5分钟)
1.P28,标记:
北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北宋的统一方针和统一情况。
2.P29—30,找到: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措施;
3.P30-31,标记:
①北宋重文轻武的原因和表现;
②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
1、建立:



2、 统一:
局部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易混辨析
北宋是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为什么?
没有完成统一。原因:北宋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2、材料一中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他献了什么计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1、原因:
吸取唐末、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教训
2、措施:
(1)军事上——收兵权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杯酒释兵权”)
②控制调兵权,将领有统兵权而没有调兵权;(统调分离)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更戍法)
(2)政治上——夺臣权
②在地方:
①在中央: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A.设多位宰相并设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议政;
B.设立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A.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
B.设置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并监察地方;
(3)经济上(地方上)——制财权
A.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中央控制税收;
B.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影响:
(2)消极:造成了地方贫弱,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屡受周边政权的入侵。
(1)积极: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1、原因:
吸取唐末、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教训
2、措施:
(1)军事上——收兵权
(2)政治上——夺臣权
(3)经济上(地方上)——制财权
3、影响:
(2)消极:造成了地方贫弱,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屡受周边政权的入侵。
(1)积极: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材料: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宋朝武将的地位和待遇低。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
1、原因: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形成:
(1)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3、表现:
(1)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2)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阵图”行军布阵;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朝文官出行图
文官地位高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材料: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
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依据表格信息和教材说说宋代科举制度有什么新发展?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时 代 统治时间(年) 录取进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
唐朝 290 7448 26
宋太祖 17 188 12
宋太宗 21 1487 71
宋真宗 25 1760 71
宋仁宗 41 4561 112
《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
——汪洙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中 央
地方
地方
地方
行政权
兵 权
财权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轻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重文
如果以树干指中央或皇帝,以树枝指地方。那么根据北宋的统治措施,我们可以把北宋政治的特点概括为: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材料一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材料二: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先生文集》

材料三: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
1、原因: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形成:
(1)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3、表现:
(1)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2)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阵图”行军布阵;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4、影响:
(1)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弊端:削弱了军队战斗力,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 财政支出,加重了人们负担。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①派文臣担任知州,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②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赋税收归中央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加强了皇权
造成机构的臃肿
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本课小结
措 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军事
中央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