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

文档属性

名称 物质跨膜运输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11-17 16:02:00

文档简介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说课稿
衡东第二中学 刘文姣
一、说教材及内在联系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第2课时。本实验是一个"探究实验",实验的本身很简单,但是对于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较大的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关于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探究的方向和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半透膜的特征;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理解水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
2、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情感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探究活动,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如何设计实验过程
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引导自学法、分步探究法
五 说学生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课的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六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由学生展示课前做的小实验:两个烧杯,一杯放有盐水,一杯放有清水。一起观察萝卜的状态。老师鼓励学生就实验现象提出相应的一些问题,如?:在清水中的萝卜为什么会变得硬挺?
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播放渗透作用演示动画,让学生观察水分子在半透膜两侧的扩散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漏斗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为什么要用玻璃纸?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可以代替?烧杯中都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么样?
并分小组讨论,每组推一个人就这些问题作个总结。?讨论后,每组推一个人就这些问题作个总结总结出发生水分渗透的两个条件:半透膜;半透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如没有总结全面,做出补充。
3动物细胞的吸水的失水
?观察红细胞在低渗溶液和高渗溶液中形态变化的图片,并回顾细胞膜制备的过程,提出问题: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又在什么情况下失水?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浓度外界溶液下,红细胞形态的变化,思考回答。
?并归纳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认识到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膜,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4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程序如下:
①提出问题:对比失水的萝卜和渗透装置,你能提出哪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学生提出如: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吗?
②作出假设:利用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动画,让学生明白原生质层的概念,为作出合理假设提供理论指导。学生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③实验设计:在学生初步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出不同的实验材料(如萝卜、青菜叶、洋葱茎)、不同的溶液及浓度供学生继续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帮助和引导,探索水分跨过植物细胞原生质层发生渗透的实验思路。
④设置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
⑤分析结果,得到结论:对照预期结果与实验结果,判定以下结论是否成立: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原生质两侧浓度决定着水分子运动的方向。
⑥表达与交流:将本小组探究的问题、过程、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小组交流,听取他们的质疑并进行解释。老师对修正结果做进一步的评价。
5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播放质壁分离与复原动画,提出问题:如
?⑦当洋葱紫色表皮细胞处于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分别发生了什么现象?
?⑧为什么质壁会分离?说明什么?⑨这里的“质壁”分别指的是什么
6理论联系实际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你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连续磕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当你将西红柿切片加上白糖凉拌时,不久会发现碗里出现许多水。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变硬挺。为什么??
7课后布置:
对一些相关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如动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吗?引导学生总结出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并提供条件给学生进行课后实验。
教学小结
这节课通过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以及渗透作用发生必需的两个条件;从生活中的现象我们发现动植物细胞都能吸水和失水,重点学习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进一步探究。
教 后 反 思:
?1、本节内容的教学采用模拟实验观察、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理想。但是条件有限,未能将多媒体课堂与实验室教学整合。
2、本节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指导型探究”过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3、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实验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衡东二中 刘文姣
教 学 课 题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教 学 课 时
总2课时??? 第1课时
教 学 目 的
知识目标
描述半透膜的特征;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理解水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
能力目标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 学 重 点
渗透作用的原理
教 学 难 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如何设计实验过程
教 学 方 法
直观教学法 引导自学法 讨论法
学 情 分 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课的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教 具 准 备
制作《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课件
教 学 课 件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思想
导入新课
?
?
以生活体验引入新课,观察实验现象激起探究热情
?并鼓励学生就实验现象提出相应的一些问题。
并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内容。
?由学生展示课前做的小实验:两个烧杯,一杯放有盐水,一杯放有清水。一起观察萝卜的状态。一个变得萎焉,一个变得硬挺。
?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在清水中的萝卜为什么会变得硬挺,盐水中的萝卜为什么变得萎焉?
水分怎么样进入细胞?
水分怎么样从细胞出来?
以生活现象为起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
播放渗透作用演示动画,让学生观察水分子在半透膜两侧的扩散情况,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后,总结出发生水分渗透的两个条件:半透膜;半透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如没有总结全面,做出补充。
?
?三、动物细胞的吸水的失水
?观察红细胞在低渗溶液和高渗溶液中形态变化的图片,并回顾细胞膜制备的过程,提出问题:
?
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又在什么情况下失水?
?四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程序如下:
①提出问题:对比失水的萝卜和渗透装置,你能提出哪些值得探究的问题?
②作出假设:利用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动画,让学生明白原生质层的概念,为作出合理假设提供理论指导。
③实验设计:在学生初步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出不同的实验材料(如萝卜、青菜叶、洋葱茎)、不同的溶液及浓度供学生继续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帮助和引导,探索水分跨过植物细胞原生质层发生渗透的实验思路。
④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过程:提供实验材料和仪器,指导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试剂、用具,并考虑整个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
⑤分析结果:引导学生用演绎推理-间接论证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设置问题链:液泡变小、紫色加深现象说明了什么?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怎样?假设原生质层是全透性结构,会发生质壁分离吗?如果原生质层是不透性结构呢?
⑥表达与交流:倾听探究小组代表发言
??对各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点评,并针对不足提出新的问题供各小组修正实验方案。
?对修正结果进一步评价。
?
?
?
四、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
播放动画,提出问题:
?
⑦当洋葱紫色表皮细胞处于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分别发生了什么现象?
?
?⑧为什么质壁会分离?说明什么?
?
?⑨这里的“质壁”分别指的是什么?
五 理论联系实际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
?
?
?
?具体实验操作在下一节课完成

课后布置:对一些相关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并提供条件给学生进行课后实验。
仔细观察动画,并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如
漏斗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为什么要用玻璃纸?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可以代替?
烧杯中都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么样?
并分小组讨论,每组推一个人就这些问题作个总结。?构建渗透作用模型
仔细观察不同浓度外界溶液下,红细胞形态的变化,思考回答。
?
归纳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认识到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膜,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
结合教师指导和参考案例,分组讨论,完成方案设计。举例如下:
①提出问题: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吗?
②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③实验基本思路:将植物细胞浸润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观察其大小变化;再将细胞浸润在清水中,观察起大小变化。(实验方案略)
④设置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
⑤分析结果,得到结论:对照预期结果与实验结果,判定以下结论是否成立: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原生质两侧浓度决定着水分子运动的方向。
⑥表达与交流:将本小组探究的问题、过程、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小组交流,听取他们的质疑并进行解释。
修正实验方案
?
?
?
?观看动画,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
?
?
?
?你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连续磕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当你将西红柿切片加上白糖凉拌时,不久会发现碗里出现许多水。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变硬挺。为什么?

动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
如何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鉴别两种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
通过演示动画,从形色各个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深入引导学生思维,明确探究的目标,展开思维迁移。
?
从现象中发现探究的线索,从已有的信息中获得新的?启示。
?
?
?
?
?
?
?
?
观看植物细胞结构动画,与红细胞结构作比较,把看不到的摸不到的东西形象化生动化。
这是必修1的第一个探究实验,要让学生这探究实验的几个环节得到初步训练。?
?
?
?
?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归纳、修正能力。
?
?
?
分析能力、获取信息能力
?
?播放质壁分离动画,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将所学内容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对这个知识点印象更为深刻。?
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板书设计
引入新课:
?
一、渗透现象:
?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
三、探究
?
三个方面: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方案及结果预期。
?
四、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
五 理论联系实际
?
?
教学小结
这节课通过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以及渗透作用发生必需的两个条件;从生活中的现象我们发现动植物细胞都能吸水和失水,重点学习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进一步探究。
教 后 反 思:
?1、本节内容的教学采用模拟实验观察、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理想。但是条件有限,未能将多媒体课堂与实验室教学整合。
2、本节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指导型探究”过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3、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实验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课件23张PPT。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衡东二中 刘文姣一 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第1课时。本内容有一个“探究实验”,实验的本身很简单,但是对于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较大的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学生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探究的方向和内容。 二 学生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课的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三 教学目标描述半透膜的特征;
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理解水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情感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探究活动,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过程四 教学方法分析
1、直观教学法

2、引导自学法

3、分步探究法
五 教学策略分析以生活常识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把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通过动画的形式形象化,生动化,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和时效性;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学生做为主体,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和能力教学程序
[生活体验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清水中的萝卜为什么变得硬挺?
盐水中的萝卜为什么变得萎焉?
展示渗透实验装置总结: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1 半透膜2 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具体实例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如:红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与渗透作用相同吗?什么情况下失水?细胞内有半透膜吗?
归纳: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浓度?? 吸水
?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浓度?? 失水
?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浓度不吸水不失水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提出问题成熟植物细胞图,提出原生质层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置实验步骤分析结果得到结论表达和交流实验设计展示质壁分离与复原动画失水吸水表达和交流1、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2、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3、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复原)
理论联系实际当你将西红柿切片加上白糖凉拌时,不久会发现碗里出现许多水。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变硬挺。为什么?拓展延伸动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
如何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鉴别两种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
通过扩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堂小结这节课通过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以及渗透作用发生必需的两个条件;从生活中的现象我们发现动植物细胞都能吸水和失水,重点学习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进一步探究。 五、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的教学采用模拟实验观察、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理想。但是条件有限,未能将多媒体课堂与实验室教学整合。
2、本节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指导型探究”过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3、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实验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矛盾。《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说课稿
衡东第二中学 刘文姣
一、说教材及内在联系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第2课时。本实验是一个"探究实验",实验的本身很简单,但是对于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较大的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关于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探究的方向和内容。
二 说学生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课的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半透膜的特征;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理解水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
2、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情感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探究活动,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如何设计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引导自学法、分步探究法
1、直观教学法
借助图片和动画 ,把有关过程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引导自学法
利用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3、分步探究法
将复杂的问题细分为若干小的问题,降低了学习探究的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六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由学生展示课前做的小实验:两个烧杯,一杯放有盐水,一杯放有清水。一起观察萝卜的状态。一个变得萎焉,一个变得硬挺。老师鼓励学生就实验现象提出相应的一些问题,如?:在清水中的萝卜为什么会变得硬挺,盐水中的萝卜为什么变得萎焉?以生活现象为起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
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播放渗透作用演示动画,让学生观察水分子在半透膜两侧的扩散情况,通过演示动画,从形色各个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深入引导学生思维,明确探究的目标,展开思维迁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漏斗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为什么要用玻璃纸?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可以代替?烧杯中都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么样?并分小组讨论,每组推一个人就这些问题作个总结。?构建渗透作用模型。讨论后,总结出发生水分渗透的两个条件:半透膜;半透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如没有总结全面,做出补充。
3动物细胞的吸水的失水
? 观察红细胞在低渗溶液和高渗溶液中形态变化的图片,并回顾细胞膜制备的过程,提出问题: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又在什么情况下失水?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浓度外界溶液下,红细胞形态的变化,思考回答。
?并归纳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认识到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膜,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这样,学生可以从现象中发现探究的线索,从已有的信息中获得新的?启示。
4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程序如下:
①提出问题:对比失水的萝卜和渗透装置,你能提出哪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学生提出如: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吗?
②作出假设:利用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动画,让学生明白原生质层的概念,为作出合理假设提供理论指导。观看植物细胞结构动画,与红细胞结构作比较,把看不到的摸不到的东西形象化生动化。学生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③实验设计:在学生初步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出不同的实验材料(如萝卜、青菜叶、洋葱茎)、不同浓度的溶液供学生继续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帮助和引导,探索水分跨过植物细胞原生质层发生渗透的实验思路。
④设置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
⑤分析结果,得到结论:对照预期结果与实验结果,判定以下结论是否成立: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原生质两侧浓度决定着水分子运动的方向。
⑥表达与交流:将本小组探究的问题、过程、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小组交流,听取他们的质疑并进行解释。
这是必修1的第一个探究实验,要让学生这探究实验的几个环节得到初步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归纳、修正能力。
老师对修正结果做进一步的评价。
5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播放质壁分离与复原动画,提出问题:如
?当洋葱紫色表皮细胞处于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分别发生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质壁会分离?说明什么?这里的“质壁”分别指的是什么
学生观看动画,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播放质壁分离与复原动画,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6理论联系实际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你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连续磕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当你将西红柿切片加上白糖凉拌时,不久会发现碗里出现许多水。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变硬挺。为什么?
将所学内容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对这个知识点印象更为深刻。?
7课后布置:
对一些相关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如动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吗?引导学生总结出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并提供条件给学生进行课后实验。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小结
这节课通过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以及渗透作用发生必需的两个条件;从生活中的现象我们发现动植物细胞都能吸水和失水,重点学习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进一步探究。
教 后 反 思:
?1、本节内容的教学采用模拟实验观察、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理想。但是条件有限,未能将多媒体课堂与实验室教学整合。
2、本节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指导型探究”过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3、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实验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