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精子的形成过程
怀化市一中 杨 辉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这一课题位于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前承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后接生物的变异,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即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全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它以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遗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更能加强对遗传定律实质的理解,也为以后的生物的变异奠定细胞学基础。
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与精子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通过模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3.德育目标:加强学生对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唯物观的认识。
1.3 重点、难点:
1.重点:1)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2.难点:模拟并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
1.4 教材处理:
1. 将减数分裂概念推迟到学完精子的形成过程之后,以期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 将本节第二部分受精作用中的“模型制作”提前到本课时进行。
二、教法与学法
2.1 教法: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高一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而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为变抽象为形象,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以构建减数分裂模型为手段进行教学。
2.2 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制作精子的形成过程各时期的模型进行合作探索,自主学习。
三、教学过程:
3.1 导入:创设情景,引发认知矛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具体如下:首先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由亲代产生的子代中染色体数目会发生什么变化?(课件展示推理过程)学生通过推理可以得出:若以有丝分裂方式的产生,两性生殖细胞,受精卵中每一代染色体数目会增加一倍,这显然与事实不符。那么怎样才能使子代细胞与亲代细胞的染色体数一样呢?(课件展示逆推)从而得出若形成精子与卵细胞时染色体数减少一半则可以解决上述矛盾,并提出问题: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时染色体怎样减半的呢?导出精子的形成过程。
3.2 精子的形成过程
1.课前准备:1)课前做较深入的预习,并分组
2)将双色橡皮泥揉成细条,每组8张A4纸。
2.学生模型制作:
陶行知先生说:“在你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非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种思想,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尤为重要。
结合上述思想我设计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动眼观察:观察课件的减精子形成过程的各时期的大图。
2).动手制作:利用橡皮泥进行制作各时期的模型。
3).动脑思考:①怎用橡皮泥模拟染色体及其复制。②什么是同源染色体,怎么制作。③什么是四分体,妹染色单体怎样交叉互换。④精子形成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染色体的数目减半发生在什么时候?观注染色体、DNA在各时期的数量变化。
4).动口讨论: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讨论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与此同时,教师进行巡视各小组,并对共有问题进行集中解疑,个别问题个别解答。
3展示汇报: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各小组通过视频仪进行模型展示,同学们进行评议,指出不足并进行修正。
第二阶段:进行总结提升,总结归纳以下知识:1).什么是同源染色体。2)精子的形成过程分为几个阶段;3)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等。
第三阶段:观看动画的精子的形成过程,将静态模型转变为动态过程。并指出精子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渗透物质是运动的唯物观。
3.3 减数分裂的概念
观看动画,回顾过程,从四个方面即范围、时期、特点,结果,让学生总结减数分裂的概念。
3.4 小结:减数第一次分裂可用六个课概括:联会、分离、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四个字即:分裂、等数。并指出:请同学们课后根据制作的模型总结并填写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变化表格,绘制曲线,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
随堂练习:
1、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 ( )
A、间期 B、第一次细胞分裂
C、第二次细胞分裂 D、四分体时期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分裂开始不久两两配对的染色体
B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大小、形状相同的染色体
C、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向两极移动
3 下图中的A、B、C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的三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根据图回答:
A、B、C细胞分别属于何种细胞增殖类型及时期?
A( )
B( )
C( )
板书提纲: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精子的形成过程
一 精子的形成过程
1场所:
2过程 复制 减Ⅰ 减Ⅱ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
变形
——→精子
二.减数分裂的概念
范围:
时间:
特点:
结果:
课件29张PPT。第1节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精子的形成过程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怀化市第一中学:杨 辉 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学法三、教学过程四、教学反思 一 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2、内容:精子的形成过程
3、特点:抽象、复杂、理解难度大
4、知识基础:细胞学知识、有丝分 裂知识、分离定律及自由组合定律1.2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 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培养识图、比较分析和归 纳总结的能力。
(2) 通过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团结合作能力,培养以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
1.3 重 点、难 点1.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精子的形成过程及其模型构建 1.4 教材处理 1、将减数分裂概念放在学完精子的形成过程后,以期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将书本第23页中的“模型建构”提前运用到本节课中。二 教法及学法教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并采用多媒体课件、构建精子的形成过程模型为手段进行教学。
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制作模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信息资源、
教材图片、模型构建三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 3、课堂小结4、巩固新知2、探究新知5、拓展延伸假设: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
引入新课?推理:92924646一、精子的形成1、场所:睾丸2、过程动眼观察动手制作动脑思考动口讨论1)模型构建 2)展示汇报3)总结提升一、精子的形成1、场所:睾丸2、过程动眼观察动手制作动脑思考动口讨论1)模型构建 2)展示汇报3)总结提升间期减Ⅰ前期减Ⅰ中期减Ⅰ后期减Ⅱ前期减Ⅱ中期减Ⅱ后期减Ⅱ末期动手制作:正确 错误动脑思考:1、怎样用橡皮泥制作染色质、染色体及
其复制?怎样制作同源染色体?
2、怎样模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3、怎样制作各时期的模型。 动手制作: 动口讨论:展示汇报: 细胞中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的染色体,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配对联会现象。同源染色体总结提升一对同源染色体一对同源染色体 精 原 细 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 子 细 胞 精 子精子的形成过程复制
联会、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分裂
染色单体分开变形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复 制 联 会排列在
赤道板
同源染
色体分
离
染色体
减半
一般无
散乱
分布排列在
赤道板
上
着丝点
分裂
转变
为染
色质
二 减数分裂的概念 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的生物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为生殖细胞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中染色体
数目比原来减少了一半减数第一次分裂可用六个课概括:
联会、分离、减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四个字即:
分裂、等数。 课堂小结板书提纲一、精子的形成过程1、同源染色体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 精 原 细 胞初 级 精 母 细 胞次 级 精 母 细 胞精 子 细 胞 精 子 变形间期二、减数分裂的概念减Ⅰ减Ⅱ巩固新知1、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 ( )
A、间期 B、第一次细胞分裂
C、第二次细胞分裂 D、四分体时期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分裂开始不久两两配对的染色体
B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大小、形状相同的染色体
C、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向两极移动CB下图中的A、B、C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的三
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根据图回答:
A、B、C细胞分别属于何种细胞增殖类型及时期?
A( )
B( )
C( )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丝分裂中期拓展延伸:1、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与精子的形成过程有何异同?
2、比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教学反思 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本、图形、动画、视频等进行有机整合,扩大了课堂信息的容量,增强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并将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与实物模型的具体性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突破了重点与难点
请多指导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