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紫苑中学 陈丽华
《女娲造人》说课
《女娲造人》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3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因此,在本节课中恰当引导学生阅读,从课本中寻找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滋长。
第四学段关于阅读的要求说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单元要求
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1.知识技能:了解作者、神话;熟悉文章,复述故事情节。
2.过程方法:对比阅读,理解本文想像手法的运用;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求欲望,养成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教法:
1.复述法。文章浅显易懂,通过复述故事把握文章内容。
2.比较阅读法。比较阅读,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3.合作研讨法。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象改编神话。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学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问 题 导 入
对 比 阅 读
了 解 神 话
拓 展 延 伸
合 作 探 究
课内外作业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人,是从哪里来呢?
同学们还听过那些神奇有趣的故事呢?
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为课堂有效的阅读对话做必要的铺垫。
阅读提示: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界许多现象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就想象出各种解释,由此便产生了神话。
那么,什么是神话呢?神话产生于什么时候?人类童年时期是什么时候?神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缺乏科学的认识,我们的古人,我们的先民是不是就不认识了?就不去探索、不去追问了?从而得出结论:他们也在不断追寻,得出他们那个时代对社会的认识。而“女娲造人”这篇文章反应的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社会、对自然的一种认识。
设计意图:从导入时轻松简单的谈话走进神话世界,而后抛出“什么叫神话?”意在教给学生从课文找寻答案的方法,再抛出“人类童年时期是什么时候?”这一问题极具研究价值。最终呈现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从课本中寻找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滋长。
读课后《风俗通》里古文版《女娲造人》。引导学生梳理关键词,疏通文意,最后要求学生将文言文意思自由说一遍。
设计意图:
通过层层设问,适时引导,通过动作表演、关键词梳理,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理解文字,明了文章意思,启迪学生智慧,带着学生在谈话与体验中增长见识。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绘声绘色地复述。
在此环节,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注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天地开辟以后)、地点(莽莽榛榛的原野上),女娲的神通广大、女娲造人的方式。
设计意图:
简单的要素概括,让学生逐渐明白时间、地点的模糊,人物形貌、本领的奇特是神话之所以“神”的原因。同时培养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复述能力。
1.女娲为什么用黄土造人而不用木头造人呢?(追问)为什么我们称大地是母亲?大地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白大地能孕育万物,我们人类每天需求的各种东西,其实都是大地提供的。这样,明白我们把大地比作母亲的原因,明白大地母亲和人是用土捏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巧合关系。完成了课文第三个批注的问题。
2.这篇文章我也读了几遍,总感到女娲有时候也不全是神,很多地方体现出就是人,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哪里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对知识的不断探索和对神话特性的准确把握基础上,引出对神话中“神性与人性”的探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解决教学难点。完成了第一个批注问题并引发深入的思考。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风俗通》
袁珂的《女娲造人》中,有这一内容吗?为什么他要删去这一内容?你们觉得这一改编是否合理?
第一,神话是“神”的,怎么找它“神”在哪儿?
第二,神话应该就是“历史”,在当年有影子,然后代代相传。
最后,神话在传播过程中是会改变的,改变的地方彰显的是不同的社会形态人们不同的认识。
设计意图:
对既有课文进行对比阅读,透过对袁珂改编文字的探究,进而得出“改编是彰显不同社会形态下人们对事物不同的认识,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1.翻译《精卫填海》,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情节具体生动的文章。
2.运用创造性想像扩写《夸父逐日》,或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设计意图:
实现课内外迁移,扩大学生对神话的了解,深入了解神话富于想象力的特点。
试试你的想象力(选做或全做)
课内: 字、词、文学常识
设计意图:
巩固基础知识,掌握本文的文学常识。
课外:挑战权威,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
推荐书目,阅读中外神话故事。
设计意图:
既关注即时性,又关注长远性。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让学生在挑战中学习;一方面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
本文是典型的神话题材的文章,神话故事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所熟知也极为感兴趣的,所以在讲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和特点以及突出的习作手法着力较多。
语文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本文想象的写作手法是学习的重点,所以课内有发挥想象力编写故事的实践活动,课外也布置了类似的作业,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