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2019)必修一:2.6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案(部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2019)必修一:2.6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案(部分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2-26 11:2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
2.学习如何观察和识别土壤。
3.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
4.掌握人类如何利用土壤的做法。
【学习重难点】
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
【学习过程】
梳理教材 务实基础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概念: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组成:由矿物质、____________、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判断】
1.土壤与土地是一回事。(  )
2.土壤水分越多越适合植物生长。(  )
二、土壤剖面
1.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2.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3.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
4.母质层和母岩层: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
【判断】
1.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物质组成不同,但颜色相同。(  )
2.土壤淀积层往往和淋溶层相伴存在。(  )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____________,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____________,包括土壤的养分与酸碱度。
2.生物:包括植物、土壤____________和土壤动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____________的因素。
3.气候
(1)影响土壤的____________状况,进而影响土壤形成的____________和速度。
(2)影响岩石矿物____________强度。
(3)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____________起重要作用。
4.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度、____________和坡向上。
5.时间: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____________过程。
6.人类活动
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方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____________的。
【判断】
1.热带地区土壤的厚度比温带地区薄而比寒带地区厚。(  )
2.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的母质风化、侵蚀强度、颗粒组成也有所不同。(  )
3.人类活动如不合理利用土壤,也可能引起土壤的退化。(  )
4.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单一要素影响。(  )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探究点:土壤的形成因素
【探究索引】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肥沃的原因。
2.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
【核心归纳】
1.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组成
状态
体积比例
肥力特征
作用
肥力
矿物质
固态
45%
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有机质
固态
5%
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水分
液态
20%~30%
过多会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
空气
气态
20%~30%
过多会造成养分、水分不足,植物枯萎
2.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土壤的作用
成土母质
决定了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的养分与酸碱度
生物
植物
吸收营养元素,制造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微生物
分解有机残体,促进土壤肥力提高,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土壤动物
①参与土壤有机体残体的分解、破碎和翻动,并搅拌、疏松和搬运土壤;
②土壤动物死亡后的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气候
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土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过程,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速度;
②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越高,降水量越大,风化作用强度越大;
③影响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降低
地形
高度
随海拔增加,土壤的母质风化、侵蚀强度、颗粒组成有所不同
坡度
坡度的陡缓控制着土壤物质的淋溶、侵蚀作用的强弱
坡向
阳坡土壤比同地区的阴坡土壤干燥,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存在差异
时间
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人类活动
控制土壤演化方向,如用人工栽培作物或人工植物取代原有的自然植被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生物循环的方向和强度;耕作、施肥、施石灰等农业措施,直接影响土壤的组成、性状和发育过程。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下表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成分表”。读表回答1~2题。
土壤
水分
空气
矿物
有机质
a
30%
20%
49%
1%
b
25%
30%
37%
8%
c
35%
15%
47%
3%
1.表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
C.水稻土、黑土、红壤
D.红壤、水稻土、黑土
2.表中所列土壤,哪种是经人类长期耕作改造形成的土壤(  )
A.黑土 B.水稻土
C.红壤 D.都不是
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氧化铁在土壤中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在我国分布广泛,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完成3~4题。
3.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4.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B.砖红壤C.红壤D.黄壤
5.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以M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作了“土壤pH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得到下表中的数据。据此回答(1)~(4)题。
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老叶
1 626
3 112
3 002
3 322
2 811
1 516
2 392
1 728
2 919
3 488
3 138
2 585
2 191
成叶
1 341
2 422
2 025
2 025
1 996
993
1 246
1 031
1 678
2 253
2 224
2 145
1 837
嫩叶
620
1 278
1 267
1 733
1 323
472
749
673
886
1 665
995
1 250
1 125
土壤
pH
5.10
4.16
4.67
4.34
4.70
6.02
5.42
5.69
4.95
4.05
4.51
4.33
4.48
(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  )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2)茶叶中______叶的锰含量最高,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对营养元素的________作用,同时,生物也是土壤________的来源。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pH呈____________(填“正”或“负”或“不”)相关。
(4)一般来说,茶叶的质量与其锰含量成正比,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茶树最适宜种植在________(填“中性”或“酸性”或“碱性”)土壤中。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参考答案】
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三种土壤中红壤有机质含量最少,故a为红壤;黑土因有机质含量最高而最肥沃,且土质较疏松,空气含量较大,故b为黑土;c土壤中水分含量相对于其他两种土壤较多,故为水稻土。第2题,水稻土是人类长期种植水稻形成的肥沃土壤。
答案:3.B
4.B
解析:第3题,读材料可知,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影响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故B正确。第4题,气温较高的湿润地区,更易形成富铝土,再结合图示,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故选B。
答案:(1)A
(2)老
富集
有机质
(3)负
(4)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