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3-4 第十三章 光 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南宋时期的程大昌在其所著的《演繁露》中叙述道:“凡雨初霁,或露之未晞,其余点缀于草木枝叶之末……日光入之,五色俱足,闪铄不定。是乃日之光品著色于水,而非雨露有此五色也。”这段文字记叙的是光的何种现象( )
A. 反射 B. 色散 C. 干涉 D. 衍射
2.关于红光和绿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光的频率大于绿光的频率
B.在同一玻璃中红光的速率小于绿光的速率
C.用同一装置做双缝干涉实验,红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大于绿光的干涉条纹间距
D.当红光和绿光以相同入射角从玻璃射入空气时,若绿光刚好能发生全反射,则红光也一定能发生全反射
3.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图甲的原理和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的原理一样
B. 图乙的原理和雨天水洼中彩色油膜的原理一样
C. 图丙的原理和照相机镜头表面涂上增透膜的原理一样
D. 图丁的原理和用标准平面检查光学平面的平整程度的原理一样
4.关于下面四幅图所对应的光学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可能是单色光形成的双缝干涉图样
B. 在乙漫画中,由于光的折射,岸上的人看到的鱼比鱼的实际位置要浅一些
C. 丙图为一束由红光、紫光组成的复色光c射入半球形玻璃体后分成光束a、b的光路图,可知其中a光为红光
D. 若丁图是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时的光路图,则其入射角是60°
5.一束复色光沿半径方向射向一半圆形玻璃砖,发生折射而分为a、b两束单色光,其传播方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璃砖对a、b的折射率关系为na<nb
B.a、b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关系为va>vb
C.单色光a从玻璃到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小于单色光b从玻璃到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
D.用同一双缝干涉装置进行实验可看到a光干涉条纹的间距比b光的宽
6.如图所示,从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细白光以一定的角度入射到三棱镜的表面,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后发生色散现象,在光屏的ab间形成一条彩色光带。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三棱镜中a侧光的传播速率大于b侧光的传播速率
B.b侧光更容易产生衍射现象
C.若改变白光的入射角,在屏上最先消失的是b侧光
D.通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产生的干涉条纹的间距
7.如图所示,P、Q是两种透明材料做成的两块形状相同的直角梯形棱镜,叠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长方体。某单色光自P的上表面射入,折射光线正好垂直通过两棱镜的界面,已知材料的折射率nP
A. 光线有可能不从Q的下面射出
B. 光线在P中的波长小于在Q中的波长
C. 从Q的下表面射出的光线一定与入射到P的上表面的光线平行
D. 如果光线从Q的下表面射出,出射光线与下表面的夹角一定小于θ
8.如图所示,有一束平行于等边三棱镜截面ABC的单色光从空气射向E点,并偏折到F点。已知入射方向与边AB的夹角为θ=30°,E、F分别为边AB、BC的中点,则( )
A. 该棱镜的折射率为 B. 光在F点发生全反射
C. 光从空气进入棱镜,波长变小 D. 从F点出射的光束与入射到E点的光束平行
9.如图所示,用频率为f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在光屏上的P点出现第3条暗条纹。已知光速为c,则P点到双缝的距离之差r2-r1应为( )
A. B. C. D.
10.某学习小组在探究三棱镜对光的色散的实验中,用一束含有两种A、B不同颜色的光束以一定的角度从三棱镜的一边射入,并从另一面射出,如图4所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
A. 在同种介质中,A光的波长比B光的波长长
B. 从空气中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入同样的介质,A光的折射角比B光的小
C. A、B两种光在水中的速度一样大
D. A、B两种光从相同的介质入射到空气中,逐渐增大入射角,B光先发生全反射
E. A光比B光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11.如图所示,扇形AOB为透明柱状介质的横截面,圆心角∠AOB=60°。一束平行于角平分线OM的单色光由OA射入介质,经OA折射的光线恰平行于OB,以下对该介质的折射率值及折射光线中恰好射到M点的光线能不能发生全反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能发生全反射 B. ,能发生全反射
C. ,不能发生全反射 D. ,能发生全反射
12.如甲图所示是用干涉法检查某块厚玻璃的上表面是否平整的装置,检查中所观察到的干涉条纹如图乙所示,则( )
A. 产生干涉的两列光波分别是由a的上表面和b的下表面反射的
B. 产生干涉的两列光波分别是由a的下表面和b的上表面反射的
C. 被检查的玻璃表面有凸起
D. 被检查的玻璃表面有凹陷
13.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下列现象中不能反映光的偏振特性的是( ).
A. 一束自然光相继通过两个偏振片,以光束为轴旋转其中一个偏振片,透射光的强度发生变化
B. 一束自然光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当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恰好是90°时,反射光是偏振光
C. 日落时分,拍摄水面下的景物,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上偏振滤光片可以使景象更清晰
D. 通过手指间的缝隙观察日光灯,可以看到彩色条纹
14.如右图所示,MN是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光屏,放在水平面上的半圆柱形玻璃砖的平面部分ab与屏平行。由光源S发出的一束白光沿半圆半径射入玻璃砖,通过圆心O再射到屏上。在水平面内以O点为圆心沿逆时针方向缓缓转动玻璃砖,在光屏上出现了彩色光带。当玻璃砖转动角度大于某一值,屏上彩色光带中的某种颜色的色光首先消失。有关彩色的排列顺序和最先消失的色光是 ( )
A. 左红右紫,红光 B. 左红右紫,紫光
C. 左紫右红,红光 D. 左紫右红,紫光
15.把一个凸透镜的弯曲表面压在另一个玻璃平面上,让单色光从上方射入,这时可以看到亮暗相间的同心圆环,对这些亮暗圆环的相关阐释合理的是( )
A. 远离中心点处亮环的分布较疏
B. 用白光照射时,不会出现干涉形成的圆环
C. 是透镜曲面上反射光与透镜上方平面上的反射光干涉形成的
D. 与同一亮环相对应的空气薄膜的厚度是相同的
16.如图所示,一束入射光AO从某种介质以入射角α射入空气,以O点为圆心,R1为半径画圆C1与折射光线OB交于M点,过M点向两介质的交界面作垂线与入射光线AO的延长线交于N点,以O点为圆心,ON为半径画另一个圆C2,测得该圆的半径为R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介质的折射率为
B.若光由介质射入空气发生全反射,则临界角为arcsin
C.若过圆C1与界面的交点D作界面的垂线交圆C2于P点,则OP与法线所夹的锐角等于全反射的临界角
D.若入射光的强度保持不变,逐渐增大入射角α,则折射光的强度将逐渐增加
17.如图所示,有一半球形玻璃砖,Ⅰ、Ⅱ两束不同频率的单色光从玻璃砖底边平行射入,a、b为入射点(均在玻璃砖底边圆心O的左侧),两束光进入玻璃砖后一起射到O’点,O’O垂直底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O’点射出的一定是一束复色光,并且平行Ⅰ、Ⅱ两束入射光
B. 用同一装置做双缝干涉实验,Ⅱ光的条纹间距较小
C. 在玻璃砖中的速度Ⅰ光比Ⅱ光小
D. 若将Ⅰ光的入射点a左移一点,则两束平行光的出射光线也一定平行
二、填空题
18.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分别用红色和绿色的激光照射同一双缝,在双缝后的屏幕上,红光的干涉条纹间距Δx1与绿光的干涉条纹间距Δx2相比,Δx1_________Δx2(填“>”“=”或“<”)。若实验中红光的波长为630 nm,双缝与屏幕的距离为1.00 m,测得第1条到第6条亮条纹中心间的距离为10.5 mm,则双缝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mm。
19.(1)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将双缝干涉实验仪按要求安装在光具座上(如图),并选用缝间距的双缝屏.从仪器注明规格可知,像屏与双缝屏间的距离.然后,接通电源使光源正常工作.
①已知测量头主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副尺上有分度.某同学调整手轮后,从测量头的目镜看去,第一次映入眼帘的干涉条纹如图2(a)所示,图2(a)中的数字是该同学给各暗纹的编号,此时图2(b)中游标尺的读数;接着再转动手轮,映入眼帘的干涉条纹如图3(a)所示,此时图3(b)中游标尺上读数________ .
②利用上述测量结果,经计算可得两个相邻明纹(或暗纹)间的距离________ ;这种色光的波长________ .
三、计算题
20.一湖面上有一伸向水面的混凝土观景台,截面图如图所示,观景台下表面恰好和水面相平,A为观景台右侧面在湖底的投影,水深h=8m?.在距观景台右侧面x=4m?处有一可沿竖直方向移动的单色点光源S,现该光源从距水面高3m处向下移动到接近水面的过程中,观景台水下被照亮的最远距离为AC,最近距离为AB,若6m?,求:
?
(1)水的折射率n;?
(2)光能照亮的最远距离?AC (计算结果可以保留根号).(两个问题均要求画出光路图)
21.如图所示,AOB为扇形玻璃砖,一细光束照射到AO面上的C点,入射光线与AO面的夹角为30°,折射光线平行于BO边,圆弧的半径为R,C点到BO面的距离为 ,AD⊥BO,∠DAO=30°,光在空气中国的传播速度为c,求
①玻璃砖的折射率及光线在圆弧面上出射时的折射角;
②光在玻璃砖中传播的时间.
22.雨过天晴,人们常看到天空中出现彩虹,它是由阳光射到空中弥散的水珠上时出现的现象.在说明这个现象时,需要分析光线射入水珠后的光路.一细束光线射入水珠,水珠可视为一个半径为R=10mm的球,球心O到入射光线的垂直距离为d=8mm,水的折射率为.
(1)画出该束光线射入水珠后,第一次从水珠中射出的光路图;
求这束光线从射向水珠到第一次射出水珠,光线偏转的角度.
(2)求这束光线从射向水珠到第一次射出水珠所用的时间(c=3×108m/s)
答案解析
1.B
【解析】试题分析:雨后当太阳光射入空气中的小水滴时,太阳光经过折射发生色散,从而感觉雨露呈现彩色.
雨过天晴时,太阳光照在枝叶上的雨珠上,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B正确.
2.C
【解析】由于在光的色散现象中,红光的折射率率小于绿光的折射率率,故红光的频率小于绿光的频率,A的说法是不对的;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折射率越大的光的光速越小,故绿光的速率小于红光的速率,B也不对;
在做双缝干涉实验中,根据公式d=可知,波长越大的光,所产生的干涉条纹间的距离越大,而红光的频率小于绿光,则红光的波长大于绿光,则红光的干涉条纹的间距会大于绿光,C是正确的;由于红光的折射率小,根据n=可知,红光的全反射角较大,绿光的全反射角小,若绿光刚好能发生全反射,则红光需要在更大的入射角下才能发生全反射,故D的说法是不对的,该题选C。
3.AC
【解析】沙漠蜃景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而光导纤维是光的全反射现象,它们的原理相同,A正确;彩虹是光的折射,而雨天水洼中彩色油膜是光的干涉,原理不相同,B错误;彩色的肥皂泡是光的干涉,而镜头表面涂上增透膜是利用光的干涉,它们原理也相同,C正确;立体电影是光的偏振,与检查光学平面的平整程度是光的干涉现象,它们的原理不相同,D错误.
4.BD
【解析】图甲的中央条纹宽,是单缝衍射的图样,A错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岸上的人看到的鱼比鱼的实际位置要浅一些,B正确;紫光的折射率比红光大,相同入射角,当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紫光的折射角大,a光束是紫光,b光束是红光,C错误;光从玻璃射入空气里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故其入射角是30°,D正确.
5.C
【解析】光线在半玻璃砖的水平界面发生折射,从玻璃砖到空气,折射率为折射角正弦值与入射角正弦值之比,据图判断,折射率,选项A错。根据折射率可判断,a的折射率大,介质中传播速度小,所以a、b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关系为选项B错。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a光折射率大,所以a光的临界角小,选项C对。根据折射率大的波长短,所以,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波长越短则间距越窄,所以a光波长短条纹间距窄,选项D错。
6.B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a侧光偏折得较厉害,三棱镜对a侧光的折射率较大,所以a侧光,波长较小,b侧光,波长较大,又v=c/n,所以三棱镜中a侧光的传播速率小于b侧光的传播速率,此题考查光的色散,如果能想到将倒置的三棱镜转正,变成我们熟知的问题,那就不难了.
7.AD
【解析】光线正好垂直通过两棱镜的界面,沿直线射到Q的下表面,由于入射角与临界角关系不清楚,光线在Q的下表面可能发生全反射,不从Q的下表面射出,也可能不发生全反射,从Q的下表面射出.故A正确.因nPλQ,选项B错误;C如果光线从Q的下表面射出,光路如图.
根据折射定律有:, ,由几何知识知,r1=i2,由题,nP<nQ,则得r2>i1,根据几何知识得:α<θ.故C错误,D正确.故选AD.
8.AC
【解析】在E点作出法线可知入射角为60°,折射角为30°,由;故A正确;由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在BC边上的入射角小于临界角,不会发生全反射,B错误;根据公式: ,所以有,故C正确;三棱镜两次折射使得光线都向底边偏折,不会与入射到E点的光束平行,故D错误。所以AC正确,BD错误。
9.D
【解析】双缝到光屏上P点的距离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会出现暗条纹,第三条暗条纹距离之差为.故D正确.故选D.
10.ADE
【解析】由图可知,B光折射率较大,B光的频率大.同种介质中,A光的波长比B光的波长长,选项A、E正确;从空气中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入同样的介质,A光的折射角比B光的大,选项B错误;A、B两种光在水中的速度,A光较大,选项C错误;由于B光的折射率较大,B光的全反射临界角较小,A、B两种光从相同的介质入射到空气中,逐渐增大入射角,B光先发生全反射,选项D正确.故选ADE.
11.A
【解析】由光路图可知,光线在OA面上的入射角:i=60°,折射角:r=30°
根据折射定律得折射率为:
光线在M点的入射角为:i′=30°,sini′=0.5
临界角的正弦为: ,即有:i′<C
故折射光线中恰好射到M点的光线不能发生全反射.故选A.
12.BD
【解析】分析:薄膜干涉形成的条纹是膜的上下表面的发射光干涉产生的.当两反射光的路程差(即膜厚度的2倍)是半波长的偶数倍,出现明条纹,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出现暗条纹,可知薄膜干涉是等厚干涉,即明条纹处空气膜的厚度相同.
解答:解:A、薄膜干涉形成的条纹是膜的上下表面的发射光干涉产生的.故A错误,B正确.
C、薄膜干涉是等厚干涉,即明条纹处空气膜的厚度相同.从弯曲的条纹可知,检查平面左边处的空气膜厚度与后面的空气膜厚度相同,知该处凹陷.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13.D
【解析】试题分析:由光的偏振现象的知识可知A、B、C均反映了光的偏振特性,只有D选项是利用手指间的狭缝去观察光的衍射现象,故选D.
思路分析:根据偏振与衍射的定义加以判断
14.B
【解析】玻璃对红光的折射率最小,对紫光的折射率,入射角相同时,通过半圆柱形玻璃砖后,红光的偏折角最小,紫光的偏折角最大,则光屏上彩色光的排列顺序是左红右紫.根据临界角公式sinC=得知,紫光的临界角最小,当玻璃砖转动时,入射角增大,紫光最先发生全反射,最先从光屏上消失.
七种色光折射率、波长、频率、临界角等等物理量的关系,可结合光的色散、干涉等实验记住,这是考试的热点.
15.D
【解析】远离中心点处亮环的分布较密,A错;用白光照射时,仍能出现干涉形成的圆环,B错;是空气膜也即透镜曲面上反射光与玻璃平面上的反射光干涉形成的,C错;当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是亮条纹,与同一亮环相对应的各处空气薄膜的厚度是相同的,故D正确。
16.C
【解析】设折射角为β,由几何知识得到,R1sinβ=R2sinα
又折射率n=,得到n= A错误;
光由介质射入空气发生全反射,临界角为C=arcsin.B错误;
设OP与法线所夹的锐角θ,临界角为C.由图可知 sinθ= 则θ=C.C正确;
光从介质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增大,反射光增强,折射光的强度减弱.D错误.
故选C。
17.AB
【解析】两光束射到O′点时的入射角都等于在玻璃砖底边的折射角,根据光路可逆性可知,从O′点射出时折射角都等于在玻璃砖底边的入射角,而在玻璃砖底边两光束平行射入,入射角相等,所以从O′点射出时折射角相同,两光束重合,并且平行入射光,则从O′点射出的一定是一束复色光.故A正确;Ⅱ光的折射率大,波长短,而双峰干涉条纹的间距与波长成正比,所以Ⅱ光的条纹间距较小,故B正确;Ⅱ光的折射率大,所以在玻璃砖中的速度Ⅰ光比Ⅱ光大,故C错误;若将Ⅰ光的入射点a左移一点,将射到O′左侧,入射角不再等于在玻璃砖底边的折射角,则折射角也不等于在玻璃砖底边的入射角,所以两束平行光的出射光线一定不平行,故D错误。
18. > 0.300
19. (1); (2);
【解析】(1)测量主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副尺上由50分度,则主副尺每小格相差0.02mm,由图可知,主尺上的读数为15mm,副尺上的读数为0.02mm(副尺0刻度右侧第一小格刻度线与主尺刻度线重合),由此可知图中游标尺上的读数;
(2)从两次测量干涉暗纹的编号可知,两个相邻明纹(或暗纹)之间的距离,又由双缝干涉实验中 可得: .
20.(1)4/3(2)m=9m
【解析】(1)点光源S在距水面高3m处发出的光在观景台右侧面与水面交接处折射到水里时,被照亮的距离为最近距离AB,
则:由于
所以水的折射率
(2)点光源S接近水面时,光在观景台右侧面与水面交接处掠射到水里时,被照亮的距离为最远距离AC,此时,入射角为90°,折射角为临界角C
则:
解得AC≈9m
21.
解:①光路如图所示,由于折射光线CE平行于BO,因此光线在圆弧面上的入射点E到BO的距离也为 ,则光线在E点的入射角α满足 sinα= ,得:α=30°
由几何关系可知,∠COE=90°,因此光线在C点的折射角为:r=30°
由折射定律知,玻璃砖的折射率为:n= = =
由于光线在E点的入射角为30°,根据折射定律可知,光线在E点的折射角为60°.
②由几何关系可知,CE= =
光在玻璃砖中传播的速度为:v=
因此光在玻璃砖中传播的时间为:t= =
答:①玻璃砖的折射率是 ,光线在圆弧面上出射时的折射角是60°;
②光在玻璃砖中传播的时间是 .
22.(1)光路图如图所示.32° (2)
【解析】(1)光线射入水珠后,第一次从水珠中射出的光路图如图所示:
由几何关系得sinθ1=d/R=0.8,即θ1=53°
由折射定律得sinθ1=nsinθ2
解得sinθ2=0.6,即θ2=37°
则φ=2(θ1?θ2)=32°
(2)光线在水珠中的速度: ;光线在水珠中前进的距离为:
光线从射向水珠到第一次射出水珠所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