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草船借箭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草船借箭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6 20:5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部编 RJ·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这条文化长河中,有四大名著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你们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三国演义》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书中塑造的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及许多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广为流传。《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不仅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广泛流传。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体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罗贯中,明朝小说家,生于元末明初(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隋唐演义》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正史上称其“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在《三国演义》中,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于是有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战略家、外交家、政治家,孙吴势力著名的将领,为孙权策划未来战略蓝图《榻上策》。
197年,因向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而得到赏识。208年,大败曹军于赤壁,奠定三国鼎立格局。210年,接替周瑜职务并力劝主公孙权让刘备督导荆州,从而减少东吴防线压力。215年,与关羽谈判,促成湘水之盟。
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周(瑜) 妒(忌) 都(督)
(幔)子 (翎)毛 水(寨)
(擂)鼓 (呐)喊 弓(弩) yú jìdū màn líng zhài nà lèi nǔ 字词学习我会写本课的生字要注音妒忌曹督委鲁遮擂呐插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以军法治罪。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智慧,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情势决定策略。自有妙用:自有巧妙的用处和安排。1、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2、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默读起因部分,请你思考:分析人物的心理:讨论填词: 试探,心中暗喜,威胁,迫不及待。周瑜(明知故问):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周瑜( )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周瑜(     )说:“十天造得好吗?”
周瑜(     )说:“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周瑜(     )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心中暗喜试探迫不及待威胁分析人物的心理:讨论填词: 将计就计,态度坚决,笑了笑,胸有成竹。诸葛亮(脱口而出)“用弓箭最好。”             诸葛亮(    )说:“都督委托,当然办……”
诸葛亮(    )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诸葛亮(    )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    )说:“我愿意立下军令状……”笑了笑胸有成竹将计就计态度坚决1、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以共商军事,作战急需用箭为名,暗里是设下陷阱,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2、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一方面诸葛亮顾全大局,为了维护蜀、吴联盟和战胜曹操的十万大军,所以不和周瑜计较。
另一方面诸葛亮对于向曹操借箭的计划早就成竹在胸,所以他欣然地立下了周瑜想置他于死地的“军令状”,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自读经过部分,请你思考:3、谁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曹操生性心疑,为什么在关键时刻他却没有放火箭? 大家都知道三国中有不少是火箭的,但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事先准备好的,当时的火箭是极易受潮,不便保管的,火烧赤壁时是用了火箭的,因为在战前已经准备充分,草船借箭是在曹操没有防备的时候突发事件,至于船上是真人还是假人,当时不在曹操考虑范围内,所以迅速的以普通弓箭击退敌军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诸葛亮为什么要把船连接起来?为了增大受箭面积。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借箭?为了使敌人不明真相。3.诸葛亮下令……,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诸葛亮为什么下令军士擂鼓呐喊?为了制造进攻的假象。4.“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诸葛亮为什么先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然后又下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为了撤退的方便,节省时间。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3、谁能复述借箭的经过?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神机妙算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三天后诸葛亮如期交箭惭愧、自叹不如、沮丧自读结果部分,请思考: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请你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周瑜:心胸狭窄,妒能忌贤,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重罚诸葛亮。
诸葛亮:顾全大局,豁达大度,足智多谋、才华卓越。
鲁肃:忠厚老实,顾全大局。
曹操:生性多疑,不睹虚实,不敢轻意出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知天文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表现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神机妙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懂地利体会:诸葛亮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位置,并且进行了巧妙的安排。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识人心体会:诸葛亮料事如神,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派兵出来;又知道鲁肃忠厚老实,不会将安排告诉周瑜。诸葛亮巧妙安排:一妙:青布幔子遮船,曹军看不清虚实。
二妙:草靶子排在船两边,吓唬曹营军士,还可以保护自己。
三妙:二十只船一字排开,两面受箭,面积大。保证了借箭的数量,保持了船的平衡。
四妙:二十只船来去顺风顺水,曹军望船兴叹。
五妙:船上军士擂鼓呐喊,虚张声势。 本文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于是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使周瑜自叹不如的事。突出表现了诸葛亮杰出的才干。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把故事编成了文字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有误(雾)
诸葛亮开口——尽是计谋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立军令状——面不改色心不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