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
3、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
4、从古代人们观察四季中杆影的长短这一现象,推想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重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蜡烛)、手电筒、皮尺、火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四季图片)我们每年都要经历春夏秋冬,在不同的季节中,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白板出示问题:“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他们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
利用电子白板出示情境图,四季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白板出示情境图,四季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3、推测:四季的形成和地球的哪种运动有关呢?为什么呀?
二、探究四季的成因:
1.模拟公转
请一个学生做模拟公转活动,其他学生共同观察并随时修正模拟公转中地球倾斜状况。
2.古代人们对四季的探究
(1)(出示图片)古人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来观测四季:一年中,春秋季影子长短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
(2)讨论交流:为什么一年中影子长短不同?影子长短不同说明了什么?
(3)小结:太阳斜射,影子长,是冬季;太阳直射,影子短,是夏季;太阳高度适中,影子长短也适中,是春季和秋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我利用电子白板提出问题“为什么一年中影子长短不同?影子长短不同说明了什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设计一个实验,让看不见的现象变为看得见?”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让他们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经历思维探究。
3、模拟与古人研究相符合的实验:(利用电子白板,结合多媒体课件,出示演示实验全过程)
(1)、在地球仪上垂直竖一根标杆,在教室里放一盏灯当作太阳,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A(春分)、B(夏至)、C(秋分)、D(东至)四个方位分别测量标杆影子的长短。
(2)学生做模拟实验,并在教科书P87页的表格里做好记录。
(3)研讨:根据在A、B、C、D四个方位测量的结果判断地球所在的季节?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白板,结合多媒体课件,出示演示实验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分析影长变化与阳光照射的关系
1、如果地轴不倾斜呢?还会有杆影长度的变化吗?
2、生实验汇报。
3、小结:四季的形成和地轴的倾斜有关。
4、提问:为什么古人可以通过影长来判断四季呢?利用学过的光影知识,演示手电筒的照射角度由小变大的时候,观察影子、光斑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白板出示有趣的问题,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自己用实验来验证。
5、讨论: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杆影长度的变化说明太阳照射角度有什么变化?太阳的照射角度和温度又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学生考虑问题还是欠周到的。因此设计了汇报交流实验方案,通过电子白板出示温馨提示,在同伴互助中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6、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研究,我们明白了(板书)
影长---照射角度小----光弱----温度低---冬天
影短---照射角度大----光强----温度高---夏天
四、观测南半球的阳光直射和斜射的变化
1.提问:我们一直在关注北半球,南半球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白板出示“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我们一直在关注北半球,南半球的情况又是怎样呢?同时猜测时以画图的形式来记录,更形象,更利于学生表达。
2、视频
五、总结
1、今天通过一节课的时间,研究了一年四季的形成,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呢?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地球上的四季形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突出了“科学生活化,生活科学化”的教学理念。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最终要应用在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科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2、是不是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四季呢?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上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白板出示书本资料库中有图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板书设计: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
影长---照射角度小----光弱----温度低---冬天
影短---照射角度大----光强----温度高---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