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6 19:34:36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已亥杂诗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诵读并背诵诗歌。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于农历四月二十三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江苏昆山。期间往返九千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朗读古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翻译古诗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翻译古诗. 我辞官归乡,如同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合作探究1.你从前两句诗中读出诗人离京时怎样的心境?既有失落,伤感和离愁,更有回归的轻松和愉快。合作探究2.请描述古诗前两句描写的画面? 我满怀惆怅的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添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合作探究3.说说诗中“吟鞭”和“落红”的含义? “吟鞭”指诗人的马鞭,“落红”比喻自己离开官场。合作探究4. 诗中流露出诗人的两种情感: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是什么? 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合作探究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诗人虽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赏析句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抒情叙事。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又有广阔天涯,在无限感慨中表现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赏析句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落红为喻,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表明落花的生命不会终结,将化作春泥,为培育下一代发挥作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体现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布置作业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作业答案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离别忧伤;回归的愉快;积极的人生态课件21张PPT。 泰山是我国的文化名山,历代文人留下了关于泰山的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诗圣杜甫的一首写泰山的诗歌。教学目标1.了解泰山的景象,欣赏祖国山河之美。理解并背诵杜甫的《望岳》,结合“登高望远”的体验体会诗的意境。
2.通过图片展示和资料交流,了解泰山的雄伟壮观,积累泰山文化。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大自然的热爱。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主要代表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望》“三吏”: 《新安吏》
《潼关吏》《石壕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作背景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岱dài宗夫fú如何?
齐鲁青未了liǎo。
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层叠。)
决眦zì入归鸟。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初读诗歌.断句解析诗歌岱宗∕夫如何?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齐鲁∕青未了。(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断看不尽它的青色。 造化∕钟神秀,(钟,聚集。)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阴阳∕割昏晓。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解析诗歌荡胸∕生曾云, (荡胸,心胸摇荡;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 决眦∕入归鸟。(眦,眼角。 )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一览∕众山小。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赏析名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赏析名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 ,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秀美景色的喜爱;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赏析名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赏析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合作探究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
颈联细望,尾联愿望。写法技巧写法—借景抒情主 旨 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拓展诗歌鉴赏题的做题方法(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一)看标题,抓题眼;(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三)看作者,知人论世;(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六)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七)看尾句 ,卒章显志。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山 行 [唐]项斯
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①枥:同“栎”,落叶乔木。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
B、首联呈现了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其中有景、有人、有村落。
C、颔联描绘了奇峰倒影的美姿和群鹿竞奔的景象。
D、颈联描写了烘茶的过程与抽丝的声音,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清新、细腻、贴切,读起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B、颔联以“回峰影”和“过鹿群”加以渲染,使所描绘的两幅画富有动态之美。
C、诗歌构思奇特,所写景物极不寻常。
D、诗歌结尾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意味深长。牛刀小试课堂小结 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像将来登岳的情景。
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作业布置一、背诵默写全诗;
二、完成课后一(3)小题;
三、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课件29张PPT。 乡村美景,中国历朝历代诗人笔下的常见题材。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1.学习诗歌的格律常识。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3.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学习重点: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学习难点:颔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教学目标解析题目游山西村 这是一个动宾短语,有动词“游”和名词作宾语的“山西村”组成。 “游”交代的是 ,“山西村”是 。主要事件地点诗人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写作背景一读,整体,了解诗歌知识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押:un、en韵脚:浑、豚、村、存、门朗读节奏:上四下三,即00/00/000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二读,整体感悟,大致了解诗歌1.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 (体裁),全诗紧扣一个“ ”字,按 的推移和 的转换来叙述。七言律诗 游 时间空间二读,整体感悟,大致了解诗歌2.默读,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③淳朴的风土人情。 ①村民的热情好客;②优美的景色;二读,整体感悟,大致了解诗歌3.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 ,流露出诗人 的情感。 淳朴的民俗 热爱农村生活 三读,诗词解释及句意理解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指酒水混浊,指酒的质量不好)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丰年留客足鸡豚。三读,赏析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 从“丰年待客足鸡豚”能够看出村里人 的特点。全诗表现 的气氛。热情热烈或和谐 三读,诗词解释及句意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一座座山,一道道水)一座座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柳暗花明又一村。三读,赏析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突出了山村景色的优美。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间行走,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疑无路”后,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柳暗花明”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时豁然开朗的喜悦兴奋的心情。三读,赏析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融写景与说理于一体,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用,蕴含哲理:困境中会出现希望和转机。无论前途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会出现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柳暗花明”已经成为一个成语,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希望。三读,赏析诗句诗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它写出了人们有时面对无路可走的境地,但突然事情有了转机,出现了新的希望,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采用对偶句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或: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1)从写作手法: 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2)从意境:(3)从寓意:三读,诗词解释及句意理解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吹箫打鼓)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 (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三读,赏析诗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到了叙事,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叙述了江南农村春社日的热闹景象。上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热闹的春社活动。在叙事中融入了描写,衣冠简朴赞美了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了诗人对家乡人民的喜爱之情。表达除了人们祈祷一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三读,诗词解释及句意理解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如果这样) 但愿从今以后,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柴门。 (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随时)(敲门)三读,赏析诗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写诗人的愿望。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益于言表。一个热爱农村,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三读,赏析诗句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小结:
诗人已“游”了一整天,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四读,主题 本诗作者描述了农村优美的风光,农人淳朴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农人的热爱。回顾诗意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跃的情景。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富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颈联展开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尾联写诗人的愿望。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益于言表。一个热爱农村,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回顾诗意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跃的情景。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富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颈联展开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尾联写诗人的愿望。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益于言表。一个热爱农村,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1.背诵理解本诗;
2.默写;
3.预习《己亥杂诗》。布置作业课件18张PPT。古来圣贤多寂寞,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 一种感伤, 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介绍作者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古体诗。背景简介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将军。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题解 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土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姬平在公元前312年执政后,为雪国耻,励精图治,采纳郭隗的建议,建黄金台,置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邹衍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蓟,当时属于幽州(今北京市大兴县),故称幽州台。朗读指导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解词1.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 怆然——悲伤的样子。
3. 涕——眼泪。
4. 前——向前看。
5. 念——想到。译文: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
想到悠悠而高远、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是多么渺小而孤独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理解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孤独的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理解2、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人:任人唯贤的人。
感情: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独和悲愤。
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理解3、赏析诗句“前不见来者,后不见来人。”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达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贤士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理解4、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理解5、“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诗人为什么要“独怆然而涕下”? 属于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长流的情态和悲愤。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眼观天地,宇宙辽阔绵长,个人却渺小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还有诗人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建功立业的积极精神。理解6、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对个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叹。理解7、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手法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封建士大夫形象。理解8、《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作者通过登楼远眺、抚今追昔的感慨,直抒胸臆地深刻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孤独之感。课堂小结 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课件12张PPT。学习目标1、准确朗读诗歌,会背诵,能默写;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4、学习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的高贵品质。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飞来峰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王安石于公元1050年登上此山,写了这首诗。 初读诗歌.断句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初读诗歌.注释①千寻: 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一说为七尺),形容高耸。
② 不畏: 不怕。
③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④缘 :因为。
⑤眼:视线。
初读诗歌.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
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再读诗歌.翻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它的意思是: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其中蕴含的哲理是: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 ,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三读诗歌.探究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①②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三读诗歌.探究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的。四读诗歌.主题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课外作业(1)自学《题西林壁》。
(2)查阅王安石的资料,看他的远大理想最终是否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