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同步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同步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26 18:2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__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_ [学生用书A2]
1.下列四幅图中,没有产生声音的是( C )
2.大地震中的有些幸存者,在废墟中是通过敲打铁管、预制板等物体而获得营救的,这是因为这些物体的( B )
A.导热性好       B.传声性好
C.硬度大 D.挡光性好
3.(2018·滦南校级月考改编)在敲响大古钟时,停止对大古钟的敲击后,大古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B )
A.钟声的回音
B.大古钟还在振动,空气也还在振动
C.声音传入人耳需要一段时间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4.(2019·山西)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A )
A.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
B.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C.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D.月球上宇航员的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5.下列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D )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到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018·福建)宋词《解语花·上元》中写道“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其中“箫鼓喧”是由于发声体__振动__产生的。
7.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如图甲所示的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振动__产生的。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可以推理得出__真空__不能传声。
图1-1-1
8.(2018·龙泉模拟)如图所示,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目的是验证( C )
图1-1-2
A.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9.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图1-1-3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10.(2018·滦南校级月考)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以下解释中错误的是( C )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地面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通过地面传播
C.马蹄声不能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11.百米赛跑中,如果计时员是从听到枪声后才开始计时,那么他所测得的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成绩( B )
A.完全相同 B.好一些
C.差一些 D.无法确定
12.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听不到回声,原因是( D )
A.教室的窗户开着,不存在回声
B.教室的墙壁把声音全部吸收了
C.老师发出的声音被同学们的衣服全部吸收了
D.回声比较弱,而且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区分不出来
13.(2018·安徽模拟)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图1-1-4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14.观察如图所示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图1-1-5
(1)喇叭放音时,小纸屑“翩翩起舞”,说明__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__。
(2)用棉线连接“土电话”并绷紧棉线,能实现10 m间通话,这表明__固体能够传播声音__。
(3)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声音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表明__细金属丝的传声效果比棉线好_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棉线的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手指阻止了棉线的振动__。
(5)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不能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15.小丽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图1-1-6
(1)当小丽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__乒乓球被弹起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将微小振动放大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转换法__(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16.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 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8.5 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__0.025__s,你会听到__1__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在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 200 m/s)。
17.某兴趣小组的甲、乙、丙三位同学合作估测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他们选择了鼓(含鼓槌)做实验,除了这种器材外,至少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米尺__和__秒表__。
(2)甲负责敲鼓,乙负责计时,丙负责听声。实验步骤如下,请你将实验操作步骤D补充完整。
A.量出200 m直线距离s并做记录;
B.甲同学用力敲一下鼓,乙同学看到敲鼓的同时开始计时;
C.当负责听声的丙同学听到鼓声时立即喊“停”;
D.乙同学__按下秒表(或停止计时)__;
E.将测得的时间t记录下来;
F.重复上述实验再做两次,计算出三次测量声音速度v的大小并求出平均值v声。
(3)请你为他们设计一个测量声音速度的实验记录表格,设计的表格应体现上述实验要求。
(4)请写出造成本实验误差的原因之一:__从丙同学听到鼓声时喊“停”到乙同学听到丙同学喊“停”需要一定时间(或乙在看到或听到信号时按秒表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__。
【答案】 (3)
实验序号
物理量   
1
2
3
s(m)
200
200
200
t(s)
v(m·s-1)
v声(m·s-1)
【解析】(1)若要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除需能发出较大响声的器材外,还需测量长度的米尺和测量时间的秒表。
18.一门反坦克炮瞄准一辆坦克,开炮后经过0.5 s看到炮弹在坦克上爆炸,经过1.8 s听到爆炸的声音。问:这门反坦克炮距离坦克多远?炮弹每秒钟飞行多少米?(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 m)
【答案】 这门反坦克炮与坦克的距离为s=v声t声=340 m/s×(1.8 s-0.5 s)= 442 m,炮弹速度v炮===884 m/s,则炮弹每秒钟飞行88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