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2. 4 小苏打和白醋的 变化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2. 4 小苏打和白醋的 变化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26 20:5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四课时内容。本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二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三是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三部分的内容在安排上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孩子认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要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反应,它让学生经历“提出假设、操作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也就是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们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不多,而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就更少了。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也是感兴趣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分析物质变化,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小苏打与白醋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科学实验,自主探究,以得到的实验现象为基础分析推理,生成并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的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四、教学重点:
小苏打与白醋能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判断。
五、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六、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勺子、火柴、阶梯状蜡烛、玻璃杯、毛玻璃片、集气瓶、实验单
七、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师:看见同学们这样可爱,老师想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对,空气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最昂贵也是最廉价的礼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一个深呼吸,享用一下这美好的礼物。
今天呢,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惊喜
魔术:变形的瓶子,用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制取二氧化碳,收集到装有少量水的塑料瓶里,用力摇晃,瓶子变瘪。
师:孩子们,想不想知道瓶子为什么会变瘪?那好我们今天就来上这节科学课。(板书标题——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二)学习探究:
活动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实验要求:用学过的方法认真观察,看看小苏打和白醋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中的活动一。(板书小苏打 白醋)
提示:今天我们所观察的物质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在以后的实验中会遇到很多不知道的化学药品,所以不能轻易地尝、摸、闻。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小苏打:白色粉末状固体
白醋:无色、透明的液体,闻上去有一股刺鼻的酸味。
活动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第一次试验
师:如果把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猜测一下。
生:会产生二氧化碳;生成大量泡沫;小苏打溶解了
师: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奇思妙想,不如利用我们的实验物品动手试一下吧!
学生动手尝试试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学生的试验过程及出现的现象
引发思考,教师进行示范实验
(2)规范学生实验——第二次试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验与教师实验对比,让学生知道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实验要求:(1)小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
(2)按比例加入小苏打与白醋
(3)小苏打与白醋开始反应时,盖上玻璃片,不准中途打开
(4)从看、听、摸等多角度观察实验现象
师:温馨提示大家,如果在刚刚混合前后用手去摸一下玻璃瓶外壁,会有意外的发现哦。那么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组的同学是火眼金睛,发现的现象最多,最独特,好吗?认真填写完成实验报告单第二部分。
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
汇报交流
实验现象:产生大量气泡;有“嗤嗤”声;杯子外壁比之前稍凉。
活动三:产生了什么气体。
师: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大量的气泡产生,那气泡里的气体会是什么呢?
师:这里有两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出示瓶子)
师:对!这里面是空气,现在把其中一瓶倒入白醋,放一勺小苏打(师边说边示范),现在这两瓶还一样吗?
用什么办法验证呢?(实验)接下来我们来验证一下
小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气体的性质。
汇报交流:
实验现象:蜡烛熄灭了,而且下层蜡烛先灭,上层后灭。
实验结论: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小结 :我们的实验证据还不足以判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但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师:所以我们通过探究得出,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 ,_________(填“有”或“没有”)新物质产生。因此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发生了什么变化?(化学变化)板书
(三)探究延伸:
师:二氧化碳除了是一种化学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的,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很大作用
还记得刚刚的那个魔术吗?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瓶子会变瘪了吗?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已经接近了尾声,通过探讨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在和大家的探究中老师看到了思维的火花,听到了科学家的智慧。科学源于生活,源于梦想,源于探索,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科学随时随地都在我们的身边。那么,同学们还记的瓶里的液体吗?它还是是白醋吗?小苏打还在吗?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课下继续探究,遨游在奇妙的科学世界里。
八、板书设计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二氧化碳气体
小苏打 + 白醋 = 化学变化

九、教学反思
对本课学习的内容“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本课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观察小苏打与白醋、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通过这四个实验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内容由浅到深,层层深入,紧密连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而每一节环环相扣,紧凑的教学节奏,有趣的动手实验,学生兴趣更加浓厚、情绪更加高涨,课堂十分活跃,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由于实验课突发状况多,虽然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在课堂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时间分配上,学生探究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的实验中,可以感觉到学生的讨论意犹未尽,却因时间的关系打断了讨论。虽然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但是我认为时间可以再延长一些,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通过自己的发现得到正确的结论。其次,首尾衔接上,我以一个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小魔术导入课程内容,旨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为后面讨论二氧化碳气体性质的内容埋下伏笔。但实际操作中忽略了魔术揭秘的环节,使之课堂环节出现了小瑕疵。如果对魔术进行揭秘,则会使学生对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进一步的了解,整堂课的环节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