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第四单元
《滚核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让学生能感受并说出乐曲《滚核桃》的欢快情绪,并对核桃滚落的情景产生联想。
2、认识民族打击乐器堂鼓,初步了解敲击鼓心、鼓边、鼓帮的不同音色。认识滚奏符号×彡
3、学生通过律动的实践活动,能运用乐曲中出现的×、×-、××、×××、×××、××××等节奏编创乐剧《小羊过桥》
教学重、难点:
理解情境与节奏的内在联系,并引导学生进行关于这一联系的创作。
教具:
打击乐器、多媒体等。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模打节奏练习。
×××∣×××‖
××× ××∣×××‖
×××× ××∣×××‖
0× 0×∣0××‖
×××× ×∣×××‖
二、聆听导入
1、教师演奏堂鼓,让学生聆听一段音响,引导学生从中联想到了什么情景?学生根据想象自由回答。
2、教师再次演奏这段音乐,让学生听一听老师运用了哪些演奏方法?音乐中出现了哪几种节奏型?
3、完整欣赏《滚核桃》演奏视频
⑴、思考: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乐曲用了什么样的演奏形式?
乐曲的情绪是欢快、热情,演奏形式是民族打击乐合奏。
(2)、介绍作品
这段音乐出自民族打击乐合奏《滚核桃》。《滚核桃》是山西绛州鼓乐,是用很多面堂鼓和一副拍板演奏的。由于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的表演艺术,因而不仅好听,而且好看。乐曲表现了秋天农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上,然后铺开核桃晾晒、核桃滚散开来、滚落地上等情景,表现了农民丰收时的欢快、喜悦的心情。乐曲运用了敲击鼓心、鼓边、鼓帮等不同位置所发出的不同声响,以及滚奏等演奏方法表现核桃滚落。乐曲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
⑶、观察演奏者击打了鼓的哪些部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视听,徒手敲击出乐曲中较为简单的节奏型。
⑷、介绍堂鼓组成部分以及探索演奏方法。
堂鼓是由鼓面、鼓钉、鼓环、鼓边、鼓邦、鼓槌六部分组成。演奏方法有击鼓心、击鼓边、磨鼓钉、打鼓邦、磕鼓环、单捶滚、双捶擂、击鼓槌、捶相移等等。
⑸音乐中运用了哪些节奏以及演奏方法?
教师提示:×、×-、××、×××、×××、××××;
乐曲运用了敲击鼓心、鼓帮等不同位置所发出的不同声响,以及用滚奏等演奏方法表现核桃滚落。
5、分段欣赏三个部分
⑴欣赏第一部分
①想一想演奏家运用了什么样的演奏方法来表现核桃滚落地面的情景?
②教师介绍“滚奏”并出示滚奏符号×彡
③教师指导学生把双腿当鼓,试着用滚奏的方法模仿核桃滚落的情景
⑵欣赏第二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音乐表现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②听辨乐曲运用了哪些节奏?指导学生先读鼓经,再按声势练习。(见PPT)
⑶欣赏第三部分
聆听音乐,比较它与乐曲的哪一乐段相似?你能有它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声音?
6、课堂小节。
乐曲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头尾有相似之处,与身的部分对比。头尾部分具有散板特点,无明显的规律的律动,中间身的部分才具有明显的节奏感。
7、教师引领学生做声势练习。
8、再次完整聆听《滚核桃》。学生边听乐曲边模仿敲击动作表演。
9、合作创编《小羊过桥》
10、总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绛州鼓乐《滚核桃》,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呀,谁来谈一谈?
学生谈收获。
老师希望以后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互相谦让,友好相处,做一个文明人。